继续优化工业结构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19-01-11 08:52:59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工业是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作为以工业引领发展的渭南,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有效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若干措施,全市规上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但受环保错峰生产、治理“散、乱、污”和煤炭削减等政策的影响,全市工业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渭南工业未来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我市工业发展运行特点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生产呈现出总体平稳,增速趋缓的运行态势,工业总产值增速从一季度的20.1%下降到上半年的15.8%,再逐步稳定到3季度的17.7%,1—11月份,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794.87亿元,同比增长17.9%,较三季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486.13亿元,同比增长7.0%,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了1.8和1.1个百分点,较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一)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

1、区域实力不断增强。1—11月份,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有4个累计工业总产值已超过百亿,其中,韩城市累计完成680.17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9%;蒲城县累计完成228.21亿元,占全市的12.7%;富平县和高新区分别完成173.31亿元和165.4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9.7%和9.2%。

2、主导行业稳步发展。1—11月份,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分布的37个行业中类中,累计产值超十亿元的行业达18个,超百亿元行业7个。从主导产业来看,六大主导产业“五升一降”,除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外(下降2.1%),其余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装备制造工业(37.8%)和有色冶金工业(37.1%)增速较高,食品工业(19.2%)和化工工业(11.8%)增速均超过10.0%,能源工业增长8.1%。

3、企业规模日益壮大。1—11月份,在全市59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累计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51家,合计完成产值158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2%,其中超十亿元企业30家,合计完成产值976.18亿元,户均产值32.54亿元。

(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

1、工业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全市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7.9%,非能源工业占比达到72.1%,非能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1%,对全市的贡献率达86.1%,逐步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速较快,累计完成产值210.56亿元,增长37.8%,增速高于全市19.9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7%,比重较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3.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1.2%。渭南星美银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臣新能源(渭南)有限公司以及陕西拓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能源企业带动作用显著,逐步实现新旧动能的柔性转换。

2、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趋好。吉祥坊体育 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钢铁、煤炭去产能对全市工业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方式,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强。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到69户,合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0.98亿元,同比增长13.7%。从构成看,以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为主体,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分别达到41.9和20.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分别占9.8%、9.0%和8.2%,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占比分别为6.0%和4.5%。

3、全市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今年来,全市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大力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在淘汰落后行业和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全市高耗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18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合计工业用电量和煤炭消费分别下降3.8%和1.6%。从工业用电量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较同期下降了2.7%、3.9%、43.8%和1.5%。从煤炭消费来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合计的比重分别为39.3%、32.2%和24.1%,同比分别下降0.7%、3.0%和1.0%。

(三)工业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1、相关匹配指标稳定增长。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706.38亿元,产销率95.1%。据渭南供电部门统计,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各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在70.0%以上。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3.96亿元,同比增长79.4%,较上年同期利润增加32.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13.18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市5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02家,占17.2%,亏损面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收窄2.2个百分点。

3、大中型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通过兼并重组、实施技术改造等措施,积极发展、壮大企业规模,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1—11月份,全市大中型企业6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008.74亿元,同比增长18.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6.2%。主体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龙钢集团不断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升级,成为我省重要的钢材生产基地。金堆城钼业集团作为全球综合实力较强且唯一拥有钼的采矿、选矿、冶炼、化工、金属加工、科研、贸易一体化产业链的钼生产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引领中国钼工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研发基地。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增速放缓,虽然走势与全省一致,但下降幅度大于全省。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十地市排名与咸阳市和宝鸡市并列第7位。2011年—2017年(公报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3.0%、55.2%、55.1%、54.4%、50.2%、46.4%和47.0%,呈逐年下降趋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逐渐减弱,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全市工业应对能力不足,受到的冲击更大。究其原因,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节能减排政策制约,也有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自身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过大。从规模、效益、消耗、产能等角度来看,高消耗、低技术、低附加值企业是多数。至2018年11月份,全市59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有19户、中型企业50户,其余523户均为小微企业。且停产企业户数较多,11月全市当月停产76户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2.8%,这部分企业同期当月产值合计12.71亿元,下拉全市月度产值增速8.4个百分点。其中,24户今年一直未生产,减少产值28.15亿元,影响全市累计产值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

(二)新投产企业规模不大。与发达区域相比,我市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入库企业相对较少,且产业结构偏传统,对全市工业贡献不明显。今年全市新投产入库的工业企业共25户,分县市区看,富平县入库7户,白水县4户,华州区和华阴市各3户,大荔县、澄城县和蒲城县各2户,高新区和合阳县各1户。新投产企业1—11月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3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0.9%,户均仅0.67亿元。

(三)工业投资持续回落。受冷冻天气提前和环保政策的影响,全市工业投资持续回落。1—11月全市工业投资267.20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较上月回落9.0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完成24.31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较上月回落17.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完成180.42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较上月回落6.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47亿元,同比下降15.7%,增速较上月回落11.3个百分点。

(四)主要产成品偏向中低端。从产品功能、质量、价格、品牌等角度来看,全市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农产品初加工和原材料加工的中低端产品,产品的品牌化和知名度低,缺乏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偏中低端,工业产品主要以钢材、生铁、水泥、小麦粉等为主,几乎都是初加工、原料性产品,高技术含量、高端产品比重小,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五)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技术创新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强。2017年,全市工业研发经费虽有16.86亿元,但只占到全省8.6%,其中企业获得政府部门研发经费的扶持资金为2483.50万元,仅占工业研发经费的1.5%。企业获取研究开发资金的途径不广,大部分都是企业自筹资金,导致企业研发强度不高(研发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R&D投入强度在3%--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2017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7%,投入强度依然徘徊在很低的水平上,在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方面成效不明显。

三、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思路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是以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为核心,发挥投资结构的转型升级先导作用,增强市场导向型优化资源配置的拉动作用,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改善服务环境的促进作用,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新途径。

2019年,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工业经济也将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当前我市工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随着投资拉动力减弱,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未来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持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立足渭南政策叠加优势、产业积累优势,加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工业产业层次、质量和效益。一是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以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应用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使之尽快成为工业新的支柱。二是推动传统产业精细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行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推动冶金建材矿产开发业向集约化、绿色化、全产业链升级。三是推动园区建设现代化。充分发挥空间优势,提升产业规划和园区建设水平,加快渭南高新区东区建设进度,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为科技型、创新型、可持续型工业企业提供有力承载。

(二)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围绕全市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充分利用渭南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良的营商环境,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对长远发展有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企业提档、产业提速,为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工作力量向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向项目集聚,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督促力度,力促一批新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争取尽早纳入规上工业统计,尽快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有效增量。

(三)着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增强企业发展实力

一是厚植优势骨干企业。引导骨干企业提升设备装备水平,采用引进、改造等多种方式,提升传统产业产品的技术档次、科技含量,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二是承接工业增长新旧动力转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链延伸并不断向高端发展。继续鼓励扶持重点企业与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三是提高企业运行质量。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处理好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关系,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