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铸辉煌 砥砺前行谱新篇

——“十八大”以来吉祥坊体育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时间:2022-07-11 10:34:08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吉祥坊体育 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中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扎实做好和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总量逐年攀升,经济新活力不断释放,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八大”以来,全市生产总值总量稳步增加,连续登上1000亿元、1500亿元和2000亿元三个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4万元大关。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04.63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2087.21亿元,总量增加了896.42亿元,年均增长6.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为21081元,2021年突破40000元,达到44785元,年均增长8.2%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全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升。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07.9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3.1%)超过第二产业(37.6%),成为第一大产业。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8.746.934.4转变为2021年的19.237.343.5,第三产业占比十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支增加明显。202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37亿元,比2012年增加40.31亿元,年均增长6.3%。同时,全市公共财政支出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由2012年的242.4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68.15亿元,年均增幅达7.6%,高于收入增幅1.3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良好

(一)农业经济发展稳定。202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9.2万吨,较2012年增长3.1%;蔬菜总产量320.26万吨,增长46.6%;水果总产量374.21万吨,增长44.0%;肉类总产量18.99万吨,下降7.9%;禽蛋产量14.58万吨,增长45.2%;奶类产量48.95万吨,增长29.4%;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6万吨,增长1.3倍。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5.58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5.3%

(二)果业发展活力增强。全市上下持续深化区域特色果业发展,全面提升果业生产水平,积极融入产品质量认证及监管体系。形成了“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临渭葡萄”“合阳红提”“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富平尖柿”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量、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有效增强,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环境美化的绿色产业。2021年全市果园面积318.87万亩,较2012年增长22.7%,年均增长2.3%。园林水果产值246.62亿元,较2012年增长2.2倍。其中,苹果产值115.62亿元,占水果总产值的46.9%;冬枣产值41.11亿元,占16.7%;葡萄产值31.14亿元,占12.6%

(三)特色产业势头强劲。近年来,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谋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特色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省级农业园区达到55家,较2012年增加40家;设施农业面积106.48万亩,增长62.9%;设施蔬菜产量132.31万吨,增长23.1%;设施瓜果产量69.79万吨,增长47.6%;畜牧业增加值74.23亿元,增长5.3%

三、工业转型升级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一)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集群化特征更加突出,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冶金等六大主导产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和2012年比,2021年有色冶金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5%,下降了11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占24.9%,下降了7.7个百分点;化工工业占16.2%,提高了9.1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占11.2%,提高了1.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工业占10.0%,提高了4.2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5.5%,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产量增长。2021年,全市统计监测的工业产品达到90种,较2012年增加10种。新增工业产品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钢结构、初级形态塑料、电子元件、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和2012年比,2021年钢材产量1182.56万吨,增长103.5%;化肥产量102.98万吨,增长117.2%;水泥产量967.05万吨,增长19.3%;精甲醇产量83.71万吨,增长8.2%,焦炭产量841.17万吨,增长3.6%;发电量323.28亿度,增长0.5%

(三)工业经济质效同升。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52.08亿元,较2012年增加973.88亿元。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96户,较2012年增加125户,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3户,增加13户。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282.29亿元,较2012年增加797.29亿元;利润总额94.13亿元,增加49.43亿元。

四、服务业发展提速,行业贡献渐行渐强

(一)规上企业不断壮大。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62户,较2014年增加60户,增长58.8%,年均增加6.7户;企业从业人员数2.92万人,增加0.66万人,增长22.6%,年均增长3.7%;营业收入124.32亿元,增长59.0%,年均增长6.8%;企业应交增值税1.74亿元,增长61.1%,年均增长7.1%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在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8.2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02.91亿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3%上升到2021年的4.9%,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3.7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36.18亿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8%上升到2021年的6.5%,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21年旅游收入474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318.46亿元,增长2.1倍;接待游客7269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1.9倍。

(三)服务业贡献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907.6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7.3%。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2021年贡献率达到39.7%,较2012年提高 15.7 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发展基础逐步筑牢

(一)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分别保持了年均10.2%10.9%的稳定增长。随着东雷抽黄二期、桥涧峪水库引水入城项目、108国道改扩建、渭南西站、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新中心医院等一批水利、交通、文体、医疗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二)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工业投资,全市工业投资保持了年均增长2.6%的速度。中国酵素城、陕西红马科技、友发钢管、上若泰基、麦克罗、富平热电联产、华能渭南热电联产、合阳县9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澄城县农光互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民间投资主体地位凸显。“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比重稳步提升,投资内生动力一进步增强。2012年以来,全市民间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3.2%,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44.3%上升到2021年的63.1%,提高18.8个百分点。

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升级

(一)居民收入保持增长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72元,较2012年增加15964元,增长73.2%年均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4元,增加8582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由2012年的3.31缩小到2021年的2.51

(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十八大”以来,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获得较快发展。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4.57亿元,较201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7.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14689元,较2012年增加8754元,年均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758元,较2012年增加8020元,年均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97元,较2012年增加6502元,年均增长8.0%

(三)消费需求变化鲜明近年来,全市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业态不断细分,消费方式更加多元,从重点监测的商品来看,粮油、食品类商品成为推动全市消费的主打商品,干鲜果品、汽车、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类等改善型商品增长较快。2021年全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54.44亿元,占商品零售的17.2%,较201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干鲜果品类18.29亿元,占比5.8%,提高5.4个百分点;汽车类74.03亿元,占比23.4%,提高5.4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81.43亿元,占比25.7%,提高2.1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零售额4.57亿元,占比1.4%,提高1个百分点。

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一)文化、电讯事业继续领跑2021年全市共有国有文艺剧团、剧院19个;公共图书馆12个,较2012年增加1个,藏书总量200.1万册,较2012年增加125.1万册;2021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512.77万部,较2012年增长6.8倍;互联网宽带用户182.17万户,增长4倍。

(二)教育科技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教育资源整合,全市中小学学校数量有所减少,但幼儿园、特殊教育等普惠性学校发展较快。2021年末,全市普通中学222所,较2012年减少146所;小学681所,减少494所;幼儿园1252所,增加215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增加4所。2021年,全年共申请专利1774件,较2012年增加725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532件,增加1193件。

(三)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市不断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2021年,全市卫生机构4184个,较2012年增加302个;拥有床位由1.81万张发展到3.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由2.13万人发展到4.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94.2万人;全市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达到24个,收养1689人;社区养老服务床位数18387张,全年服务75万人次;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7.95万人,较2012年增加17.9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6.21万人,增加6.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6.5万人,增加10.95万人。

“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应对近年来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主动作为,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年的辛勤付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征程中,我们必须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的发展之路,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责任编辑:雷鸣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