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农业四十年的巨大变化

时间:2018-10-09 16:33:00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吉祥坊体育 作为陕西农业大市,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耕历史久远。素有“关中粮仓”之誉。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境内就开始了原始的农耕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消灭,生产力获得解放,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冲破“左”倾思想束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全市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值、产量,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业经济结构来看,2017年农林牧渔四大产业中,农业占比72.7%、林业占比2%、牧业占比19%、渔业占比1.5%,与1978年相比,农业、林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4.9、1.1个百分点,牧业、渔业分别上升了9.7、1.4个百分点。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城乡居民饮食结构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在吃上讲究营养,给畜牧业、渔业生产带来了发展机遇。需求活跃市场,市场调节生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市场化调整。

从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看,市场导向作用显著增强,粮食、棉花面积逐年减少,油料、蔬菜、瓜类、水果面积逐年增加。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58.56万亩,比1978年1028.48万亩减少269.92万亩;棉花播种面积22.96万亩,比1978年160.4万亩减少137.44万亩;油料播种面积43.42万亩,比1978年14.13万亩增加29.2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30.34万亩,比1978年8.55万亩增加121.79万亩;瓜类种植面积53.98万亩,比1978年4.23万亩增加49.7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314.7万亩,比1978年20.96万亩增加293.74万亩。


二、农产品量持续增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吉祥坊体育 按照中央“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以及“稳粮、兴牧、优果、增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粮食作物产量稳定增加

1978年以来,全市通过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作物总产和单产的手段,实现了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稳步增加的双赢。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1028.48万亩缩减至2017年的758.56万亩,减幅26.24%。粮食单产由114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279公斤,增长1.45倍。总产由1978年的116.81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211.54万吨,增长81.1%,年均增长1.5%。1979年起,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就降至1000万亩以下,之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步缩减,2004年,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降至历史最低水平755.45万亩。2012年以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760-780万亩之间。

粮食作物产量提升步伐明显快于种植面积的缩减速度。通过粮食作物品种调整以及先进技术推广,全市粮食作物产量持续攀升。1993年,粮食单产首次突破200公斤,总产达到199.72万吨。1998年亩产增加至247公斤,总产量首次超过200万吨达到216.07万吨,亩产、总产均刷新历史记录。2010年,粮食种植再传捷报,亩产302公斤,总产264.19万吨,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年。全市粮食作物平均亩产由1978年的114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279公斤,增长近1.5倍;总产则由1978年的116.81万吨增至211.54万吨;其中夏粮总产114.06万吨,较1978年相比增长近1.5倍;秋粮总产97.48万吨,增长39.40%。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稳居陕西省首位。

(二)、油、棉种植不断优化

渭南素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历史,油料、棉花、果、菜种植历史悠久。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农业内部开展结构调整,种植业以粮为主的局面逐步改变,经济作物比重增加。

油料种植面积先增后减,产量稳定增长。1978年-1988年,油料作物面积由14.13万亩快速增加至73.68万亩,总产由0.46万吨增至7.92万吨;1989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和积极开发油源的决定》,各县市区通过上调收购价格、实行地方价外补贴等措施,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992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84.06万亩,但由于当年气候原因,油料作物减产,总产4.85万吨。之后,油料面积逐步缩减,但收益与良种的普及以及种植管理技术的提高,油料作物产量稳步增加。1998年,全市油料作物总产量7.94万吨,创历史新高。2017年,全市油料种植面积43.42万亩,总产7.38万吨。

棉花面积、产量随市场波动较大。早在民国时期,渭南各县市区就已成为关中主产棉区。1959年,全市棉田201万亩,占陕西省棉田总面积的44.6%。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以后,由于棉花滞销,收购价格降低,棉田面积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160.4万亩减少至1986年的57.6万亩。1987年,国家连续三次提高收购价格,棉花市场复苏,同时各县市区积极调整棉花生产向适生区集中,棉田面积逐步增加,1993年全市棉田面积达到131.15万亩。之后,棉花市场再度疲软,棉田面积再度缩减,1999年,全市棉田面积仅31.17万亩,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此后,抗虫棉被全面引进,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效益提高,面积再次增加,到2008年增加至115.65万亩。之后受棉花效益低下,机械化程度低以及果、菜等经济作物的冲击,棉花面积再次进入下降通道,2017年,全市棉田面积22.96万亩。受棉田种植面积不断波动以及气候、病虫害等影响,棉花产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从1999年开始,抗虫棉的引进减少了病虫害对棉花种植的影响,棉花产量与面积波动趋势逐渐一致,2008年,全市棉花总产9.17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由于棉花面积缩减,总产也随之下降,2017年全市棉花总产2.20万吨,较1978年减少1.47万吨。

(三)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978年,农业部门经过考察,认为渭北高原白水县土层厚、海拔高、光照充足、温差大,适宜苹果生长,吹响了我市果业发展的集结号。1981年,白水县依托苹果优生区优势,大量新建苹果园。此后,以苹果为主的果园面积连年扩大。同时积极推广矮化栽培和短枝型品种,挂果期提前1-2年。1993年,全市果园面积突破100万亩,总产44万吨。2000年,全市果园面积158.03万亩,产量131.95万吨;其中,苹果面积128.03万亩,产量110.78万吨;酥梨面积15.15万亩,产量15.54万吨。期间,蒲城、合阳、临渭区三县开始引进新品种葡萄。2001年,合阳县新建优质葡萄基地近两万亩,全市水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2010年,全市以白水苹果、临渭葡萄、蒲城酥梨、大荔冬枣为龙头,适生区猕猴桃、樱桃、柿子、杏种植为主的水果种植分布初步成型。自此,以苹果为先导的果业开始迅猛发展,全市区域特色逐渐形成从而唱响了“白水苹果、临渭葡萄、大荔冬枣、合阳红提、蒲城酥梨”五大公用品牌。截止2017年,全市水果面积达到314.70万亩,比1978年20.96万亩增长14倍,年均增长7.2%;水果总产量345.36万吨,比1978年8.14万吨增长41.4倍,年均增长10.1%,果业真真正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蔬菜由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蔬菜种植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专业化种植转型,新技术、设施栽培也逐渐出现。1990年,全市蔬菜面积17.58万亩,总产28.5万吨。2001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1-2005)》,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品种更新步伐加快,设施蔬菜面积明显增加。2002年,全市有各类设施蔬菜46.5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71.9%。2011年,蔬菜面积突破百万亩大关,总产突破200万吨;到 201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30.34万亩,总产达282.19万吨,蔬菜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也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来源之一。

三、设施农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依据渭南的资源禀赋,提出要把渭南打造成为西部现代农业的先行示范区,实现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重大转变。渭南农业发展一路跨越向前,演绎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精彩嬗变。

20世纪60年代以前,渭南境内仅在科研单位有供实验用的温室。1978年,辖区采用塑料薄膜拱棚设施栽培蔬菜1995亩,使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喜温蔬菜提前10天上市,各县市区蔬菜产区开始大面积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日光温室设施栽种植技术开始在我市出现并推广。1994年,辖区近8万亩设施塑棚见效,纯收入达1.23亿元。2000年8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通知》,设施塑棚蔬菜大面积推广,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200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其中蔬菜46.05万亩。全市设施农业产值14亿元。2010年,在蔬菜产业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下,设施蔬菜种植发展势头迅猛。年内增加设施面积6.8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2.85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设施瓜类25.05万亩,占瓜类总面积的58.1%。2017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6万亩,产量370余万吨,设施农业面积占到全省的35%左右,形成了以华州、大荔、临渭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基地,以大荔、蒲城、富平为重点的拱棚西、甜瓜基地,以及合阳、大荔、华阴、潼关黄河沿线设施莲藕基地。设施农业面积、产值以及效益稳定提高。

四、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自给自足为主的产业模式开始改变,农业社会化生产开始萌动。90年代初,各县市区出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贸工农”“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近千个。1995年,渭南行署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决定》,1997年,市政府编制了《吉祥坊体育 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1997-2010)》。当年,全市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23个,其中,年产3000吨的浓缩果汁厂3个;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购销企业80多个,农业产业化进度明显加快。1999年,全市开发、培育了一些如秋延辣椒、芦笋、红枣等新型农业产业。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近60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129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8家;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20个。2013年,全市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截止2016年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173家。认定家庭农场共1498家,省级示范农场182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2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02家,市级319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60多亿元。新型职业农民高级104人,中级387人,初级2553人,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基本成型。

五、畜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初,渭南畜牧业主要以役畜为主,肉畜、奶畜饲养量极低。1978年,全市存栏大牲畜34.2万头,其中役畜25.7万头,占到大牲畜的75.1%。生猪存栏117.84万头;羊存栏56.21万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畜牧业结构开始调整,注重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发展,养猪从数量型改变为追求高出栏率、高商品率和瘦肉型。畜牧养殖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了牛增猪减羊略降的局面。1990年,全市存栏大牲畜46.9万头,较1978年增长37.13%;其中役畜32.4万头,占到大牲畜的69.08%。生猪存栏63.60万头,较1978年减少了54.24万头,下降46.03%。羊存栏50.20万只,与1978年相比减少一成。此后,畜牧业养殖由之前的农户散养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养殖转型,全市役畜比例下降,肉牛、奶牛专业化养殖逐渐增加。2001年末,全市存栏牛40万头,羊67万只,猪69万头。畜牧业专业养殖户达1.7万户,50头以上的牛场10个。养猪专业大户(指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41%。2007年,以奶牛养殖为代表的一大批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接连涌现,规模养殖量已占到全市的45%以上,全市累计建成机械化挤奶站100多座。2017年末,全市猪、牛、羊存栏量分别达到197.6万头、27.35万头、103.81万只,分别比1978年117.84万头、20.95万头、56.21万只增长67.7%、30.5%、84.7%;肉类总产量21.67万吨,比1980年3.58万吨增长5.1倍;禽蛋产量11.1万吨,比1980年0.55万吨增长19.2倍;奶类产量39.3万吨,比1980年2.26万吨增长16.4倍。2017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19%,比1978年的9.3%提高了9.7个百分点。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1978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93.22万千瓦,当年完成机耕面积661.7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机耙面积509.3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4%;机播面积1548.26万亩,占播种面积24%;机收面积24.72万亩。

80年代一直到2003年,是吉祥坊体育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整阶段。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大、中型农机具不再适应新的耕作模式,小型农业机械进入快速发展期。1985年,农业机械总值由1980年的27.5亿元增加到33亿元,增长20%。大中型拖拉机由4903台减少到2658台,减少45.8%;小型拖拉机由1980年的11829台增加到34908台,增长近2倍。进入90年代后,农机作业由过去基本上单一的耕作机械化向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综合发展,农业机械作业逐步由重点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精细化和多功能、现代化过渡。1996年,伴随着农业机械调整、淘汰、更新、提升,农机户开始进行专业化分工。高效率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始恢复性更新,小型农业机械步入下降通道。2003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88.42万千瓦。小型拖拉机由1993年最高峰的67727台减少到53504台,大中型拖拉机由1988年最低时的2211台增加到6153台,大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等由1988年最低时的2695台增加到10360台,小型播种机械基本淘汰。

2004年至今,吉祥坊体育 农业机械发展进入提升阶段。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文件中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工作要求,同时给予一定的农机补贴,由此农业机械化被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农民投资为主体、国家补贴为导向的新投资机制逐步形成,农业机械迅速增加,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等大宗农作物耕、种、收基本实现机械化。2005年,全市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村劳动量的65%已由农业机械承担,农业机械在粮食增产和农业总产值中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18%和21%,并初步实现了由粮食生产到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转变。到2016年,全市累计补贴资金11.52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2.38万台,受益农户及合作组织18万户,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农机化装备向大功率、低油耗、高效环保的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及复合式多功能配套农具转变。2017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08万千瓦,比1978年93.22万千瓦增长5.45倍;主要耕作机械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拥有量2.32万台、5.96万台,分别比1978年0.29万台、0.58万台增长7倍、9.3倍;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11万部、9.33万部,分别比1978年0.69万部、0.77万部增长6.4倍、11.1倍。

农机化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机化的快速提升吸引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来。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专业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框架。2015年末,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275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50万元的农机户841个,拥有5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56个;农机户总数已达153529户,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39617个,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149家。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渭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