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临渭区农村居民收入简析

时间:2017-09-04 16:35:00 来源:临渭区统计局 点击量:

今年以来,临渭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培育增收动能,实现了上半年临渭区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基本情况

上半年,临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6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85元,增速8.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从收入占比来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7%、3.1%、1.0%和48.2%。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比重较低,表明临渭区农村居民经营业务收入和财产增值收入水平较低,增收空间较大。

从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人均2462元、转移净收入人均2492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3.5%、41.0%;经营净收入人均160元、财产净收入人均52元,增速均呈下降态势。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从数据分析来看,农村居民收入较城镇居民收入比为1:3.2,差距依然较大;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偏重明显,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较高,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较小。从三农问题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结构待优化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临渭区农村人口约占全体人口的2/3,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城乡收入差距显而易见;二是在收入构成中,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所占比重较轻、基数较小,两项收入总计仅有4.1%的占比,收入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

2、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速度慢

一是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农业整体效益有待提升;二是现代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转化能力低、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对农村居民增收的推动力略显薄弱。

3、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劳动力涣散

一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动力不足,农业产业长期在低端徘徊,传统农业思维制约着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在粮食作物依然大面积种植的同时,优质的、高效的经济作物面积占比相对较小,科技扶持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从而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种隐形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没有被有效开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技术基础不稳,且具有盲目流动、无序流动的特点,收入较低;而村留守劳动力则处于未被开发与利用的闲置状态,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起不到推动作用。

三、农村居民增收建议

综合来看,农村居民增收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为了优化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改善农村居民增收环境、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确保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提出几点建议。

1、缩小城乡差距,优化收入结构

一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工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激励农村居民自主择业和积极创业等,增加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优化收入结构。

2、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提质增效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园区,引导现有产业园、农业企业升级改造,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全产业链,不断增强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调整产业结构,整合农村资源


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做好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文章,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和配套服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采取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发展适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