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简析

时间:2016-07-13 15:37:22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渭南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左右,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大县域经济,完善县域功能,提升县域实力,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摆在渭南各级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县域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五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5100.86亿元,是“十一.五”的2.28倍。 其中,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145.62亿元,是2010年的1.83倍,年均增加103.6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提高了29.79亿元;5个县市突破100亿元,占县市总数的50%,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到311.29亿元,是2010年的2.14倍。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2015年,全市县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32.19亿元,是2010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2.0%。 “十二.五”期间县域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180万吨左右,2015年为182.33万吨;水果产量“十二.五”期间逐年增加,年均增加5万吨以上,2015年达282.92万吨;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8.62万吨、7.69万吨、28.59万吨,是2010年的1.23倍、1.25倍、1.18倍。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渭南在“工业强市”战略的指导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在结构战略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其主导作用不断增强。2015年底,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538.78亿元,是2010年的1.92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0%,较2010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15年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县市为213.47亿元,2010年最高的为96.10亿元,2015年是2010年的2.22倍。

  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县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46.97亿元,是“十一.五”的4.39倍,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了1500亿元,达到1514.27亿元,县均完成151.43亿元,2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2010年超过50亿元的仅2个县市。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县市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79亿元,是“十一.五”的2.24倍。2015年,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08亿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加37.41亿元,年均增长15.3%。2010年零售总额超过20亿元的有4个县市,2015年超过30亿元的有6个县市,其中50亿元以上的有3个县市。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加快发展,活力显现,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累计实现非公增加值2413.90亿元,是“十一.五”的2.61倍。2015年全市县域实现非公增加值556.74亿元,是2010年的2.03倍,年均增加56.6亿元,占生产总值增加量的54.6%,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3.6%提高到2015年的48.6%,提高了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10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20000元,最高的为18042元,最低的15380元,2015年10个县市均超过27000元,最低的为27761元,最高的为325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10县市仅1个超过5000元,为5854元,其它均低于5000元,2015年10个县市均超过8000元,其中2个县市突破万元,最高的为12403元,最低的为8367元。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亿元,是“十一.五”的2.95倍。2015年全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51.37亿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加5.89亿元,较“十一.五”提高了2.71亿元,年均增长18.6%。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为18.77亿元,2010年最高的为6.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5%提高到2015年的4.5%。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渭南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一方面是思想僵化,对多年形成的旧观念、老方法和发展模式抱着不放,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争先进位、赶超发展的意识不强,发展的办法不多,发展步子相对较慢;另一方面有观望思想和畏难情绪,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不敢去探索、去解决,束手无策,等待观望,裹足不前。

  县域发展资金不足。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力不足,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二是县域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依然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特色经济尚未形成。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2015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6:50.6:33.8,一产占比偏高,三产占比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比较高,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比较大,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少。

  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虽然城市扩容及撤乡并镇使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渭南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渭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属典型的大市弱中心,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5年全市县域城镇化率为40.8%,较全市水平低1个百分点,10个县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为60.16%,其次为54.67%,其它8个县市均在40%左右,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县域之间发展不均。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10个县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总量上看,2015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311.29亿元,而最低的仅为36.55亿元,二者相差274.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8亿元,最低的刚过2亿元,相差16亿元以上。从发展速度上看,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10.5%,最低的县市仅为6.0%,相差4.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增长13.3%,最低的县市下降12.5%,相差悬殊。

  三、加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着力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县域经济争先进位、赶超发展的新格局。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在于改革创新。要不断深化改革观念,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潜力,营造新优势,努力做到“四个突破”,即拓宽视野,拓展思路,突破思维的定式;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陈规陋习;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突破经验模式;敢于取舍,勇于奉献,突破利益格局。

  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要立足于县域实际,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工业、农业、生态以及文化旅游等资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围绕高效益这个中心对县域内资源进行大力度的整合,搞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突出各县市特色,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力争让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

  着力突破资金瓶颈。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要素。解决资金投入的瓶颈,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外部资金;另一方面要改善银企关系,规范担保行为,夯实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城投及民间资本的潜能,打造资本凹地。

  全面驱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仍然需要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不断加强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规划和衔接,加大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力度,从组织上积极探索适合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管理机构和运作团队;从制度上积极探索规范化的现代公司治理机构;从管理上积极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全面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渭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不可代替性的最优资源,突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特色形象,精心打造以华山为龙头,集山水旅游、人文朝圣、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东秦旅游板块。二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服务行业,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中介、家政等新兴服务业,重视发展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等生活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使其成为地方财源的重要支撑。

  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抓好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就有了土壤、有了空间、有了依托。一是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加大公共财政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全方位筹措资金,鼓励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二是要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把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谋划和带动城镇建设,积极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渭南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