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合作社发展 开启农业生产新模式

----对合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5-07-15 10:18:17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近年来,按照国家“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力平等、民主管理”的要求,合阳县积极出台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新兴的农业生产业态,在全县遍地开花,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合阳属于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因此提高农业收入,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近期,我们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作了调查。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现状、组织形式和贡献

合阳县委、县政府借助近年来国家对“三农”优惠政策出台的大好机会,抢抓机遇,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农村经济组织和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较好的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使得参与合作社组织的农业生产特点突出,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和组织形式

一是合作社数量逐年攀升,组织能力不断提升。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的10余个增加至220个,呈现逐年攀升态势,涉及社员1.2万余人,带动农户2.2万户。在多年的经营和生产中,合作社组织标准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受到好评,目前,合阳共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百强社”4个;省级示范社6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个,注册各类商标26个,8个合作社分别在大中城市设立产品销售窗口,6家合作社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组织能力和规模的壮大,增加了农户加入合作社的信心,使我县形成合作社引领“小农户”致富的大好局面。

二是合作社涉及面广,农民增收渠道多。农村土地广袤,农业生产经营各式各样,促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方式和领办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经营领域涉及粮食、蔬菜、药材、瓜果、林业、畜禽、水产及农产品营销等多个产业和产品。按产业划分,其中:种植业134个(其中果业85个,蔬菜种植28个,花椒6个,棉花2个,药材5个,粮食3个,其他5个);畜牧业62个(其中奶牛养殖18个,生猪养殖27个,养鸡4个,养鸭2个,肉牛羊7个,奶山羊1个,其他3个);水产养殖3个;农机服务业6个;其他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三是农业合作社规模参差不齐。据调查,由于农业合作社的注册门槛低,注册资金没有限制,所以我县220家农业合作社规模参差不齐。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00-5000万元的有6个,注册资金在500-1000万元的有11个,注册资金在100-500万元的有38个,100万元以下有165个。

四是合作社组建形式多样化。经调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能人依托型。主要是由村里能人(如生产、养殖、销售大户)利用他们的技术或销售渠道兴办,带动农村散户加入,达到共同致富的效果。如百良镇太枣绿泰果蔬专业合作社,在3名葡萄种植能手的带领下,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借助种植能手的技术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收入,目前绿泰果蔬专业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300亩;二是村干部依托型。组织方式主要由村级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由村干部牵头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新池南沟村富源红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村委会支书牵头领办,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要求,指导葡萄生产、销售,引导当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三是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型。龙头企业主要是从事农产品加工或者销售等业务,吸收相关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如合阳县雨阳富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它们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划定谷物优生区,再由农户种植,形成合作社收购、加工、公司销售的生产链条,达到农户、合作社、公司共同受益的效果。

五是合作社服务内容日趋增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生产、技术推广服务,逐步向农产品供应加工、流通、仓储等综合服务拓展。逐步形成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商品品牌注册、销售、仓储一条龙服务,不仅提高了合作社商品的知名度,也为合作社的社员们解除了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二、提倡合作社生产方式的好处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是符合我县农业生产形势需要的农业组织。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救活了”部分闲置土地,在规模生产的带动下,让众多农民抱团闯市场,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为合阳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大大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改变了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成为农民和市场的联系纽带,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而且由于对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关镇席家坡益民养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及时为社员提供市场信息,广泛联络销售渠道,以产品规模优势占据市场主动,获得规模效益,全村鸡存栏15万多只,鸡蛋产量达到1000多吨。通过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降低了农民的养鸡成本,平均每户年增收1600多元。

(二)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新池镇行家庄村以新奥葡萄专业合作社和高原红葡萄专业合作社是我县成立最早的葡萄合作社,他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葡萄产业,经过几年的奋斗,葡萄产业成效显著,在两个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新池镇红提葡萄种植覆盖面越来越大,目前红提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成为我县葡萄产业大镇,也是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者。

(三)为推广标准化生产,为农产品品牌化奠定了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座谈等多种方式,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意识;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准入,对农户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为培训特色产品、打造品牌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黑池镇北雷红薯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社员大力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严格按照县质监局制定的《红薯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采用土壤处理、地膜垄栽和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不但使红薯上市提前2—3个月,且品质佳,大小均匀,表皮光滑,口感甘甜,商品率高,产品远销西安、兰州、银川等城市,深得消费者青眯。

(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合作与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扩大了销售,实现了农业的更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坊镇乾落村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是我县成立最早的收购合作社,合作社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市场营销优势,带领村民从事农副产品收购,依靠交通便利条件,建立了灵活、畅通、便捷的农副产品购销流通体系,带动了当地农产品购销的快速发展。全村250多户,1270口人,拥有各种农用车230多台,直接参与收购的人数达到269多人,年收购各种农产品6000多万公斤,使乾落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副产品收购第一村。

(五)加快土地流转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经调查,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发展,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已脱离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有的荒废,有的只能依靠村里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种植,种植作物通常以低效的传统农业为主,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为此农业合作社组织利用当地有利资源,立足当地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整合闲置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的引领者。金峪镇沟北村紫藤葡萄专业合作社自成立合作社以来,先后整合本村土地400多亩,葡萄种植由以前的小果园变成了果树成片的大农场,规模种植初步形成,合作社的各项服务基本到位,社员们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共同走上了致富路,真正成为在土地上“掘金”的新式农民。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我县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兴起于近几年,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阶段,对社员带动能力不强,在内因(自身)和外因(政策实施不力)的双重影响下,我县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1、自身发展缓慢,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合作社经营项目规模较小、档次低、基础差,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得不到延伸发展,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生产;其自身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作用不强,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管理松散,运行机制不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县大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建立了机构,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等必要机构,但不能严格按照章程的规定开展工作,运作水平有待提高,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资金短缺,政府扶持政策一纸空文,落不到位,制约着合作社的发展。我县大多数合作社是靠自筹资金发展起来的,资金力量薄弱,政府虽然对合作社的发展制定了相关贷款优惠政策,但真正发挥政策作用时,金融系统对政府的“红头文件”视而不见,导致合作社融资困难,发展履步维艰,甚至导致有些合作社处于 “休眠”状态。资金短缺问题,限制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从长远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将形成一种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土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组织新式农业生产的“新星”,建议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扶大、扶强、扶优”的基调下,采取“边扶持、边引导、边规范”的措施,将我县合作社组织做大做强,从而助推我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平稳过渡,为我县发展现代化农业打造一批强有力的中间力量,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找到了“依靠”。

1、政府做好服务,制定并落实好扶持政策。作为政策的出台者和实施者,政府的态度和执行能力显的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制定并落实好扶持政策显得尤为迫切。主要体现:一是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如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给予税收优惠、解决贷款担保问题和加大对合作社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力度等等,为合作社的壮大提供便利;二是加强合作社的监管力度,规范合作社经营。经调查,农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政府对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了解甚少,主管部门与合作社沟通、联系少,对争取的扶持资金管理混乱,因此应加强政府管理,划分职责,明确监管部门,使合作社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合作社的重视和宣传,增强农户对合作社的认识和认可。


2、专业合作社应加强、健全自身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规范和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坚持做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经营方式、利益分配等方面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稳定发展。

责任编辑:刘秦冠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合作社农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