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CPI呈高开低走 结构性上涨突显态势

---上半年全市CPI运行简析

时间:2020-09-11 09:03:41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去年非洲猪瘟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5、0.3个百分点,总体呈高开低走、结构性上涨突显态势。

一、全市CPI总体运行概况

(一)月度环比由涨转跌,同比涨幅明显回落

从环比情况看:受元旦、春节等节日消费需求增加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1、2月份CPI分别上涨1.3%和1.0%。3-5月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各类企业和经营场所积极复工复产,流通供销渠道有效恢复,CPI连续三个月下降,降幅分别为0.8%、0.5%和0.6%,6月份CPI与5月份(100%)持平。

从同比情况看:各月指数呈“高开低走”的态势。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主要食品价格和部分服务价格涨幅明显,CPI同比上涨3.9%;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带动下,CPI同比上涨4.1%;3月份开始,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以及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主要食品价格高位回落带动指数下行,3-5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3.6%、3%和2.6%;6月份受猪肉、鲜菜及水产品价格的反弹,带动CPI同比涨幅回升至2.8%。

(二)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呈“六升二降”态势

上半年,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9.2%、0.8%、0.7%、1.4%、1.6%、3.5%;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1%、0.8%。

二、主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运行特点

(一)食品类价格是影响CPI变动的主要因素

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1.6%,影响CPI上涨2.34个百分点。所监测的14类食品价格呈“十三涨一降”,其中,畜肉类、薯类、禽肉类、豆类、菜、食用油、奶类、水产品、粮食、糖果糕点类、干鲜瓜果类、其他食品类、调味品价格分别上涨57.7%、6.3%、4.2%、3.4%、3.1%、2.7%、2.0%、2.0%、1.7%、1.7%、1.4%、1.3%、0.2%;蛋类价格下降7.6%。其中,畜肉类、禽肉类、水产品、菜、干鲜瓜果类等“菜篮子”价格对CPI影响较大。

1.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且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猪肉价格上涨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8个百分点,是助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因素。1-6月份猪肉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04.2%、121.2%、113.7%、103.6%、88.1%、79.2%。 2019年4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受猪瘟疫情、猪周期以及养殖成本增加等多因素影响价格上涨,且幅度较大,2019年11月初猪肉价格开始回落,但2020年1-2月份因春节猪肉需求增长以及后期受疫情影响又大幅度反弹,3-5月份,虽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有所缓解,但由于社会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学校以及各地餐饮行业没有完全恢复,居民需求降低,致使猪肉消费需求疲软,价格逐月下降,但价格指数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6月份受端午节假期猪肉需求增大,以及仔猪价格上涨影响,拉动猪肉价格止跌攀升。

2.其他替代肉类价格小幅波动。受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其他肉类的替代性消费需求增强,价格呈现全面上涨态势。上半年,牛肉、羊肉、畜肉副产品、禽肉、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5.4%、4.8%、30.2%、4.2%、2.0%,合计影响CPI上涨0.16个百分点。

3.鲜菜价格先扬后抑,涨跌互现。1、2月份受春节、疫情等影响,销售、物流运输不畅导致市场供应偏紧,鲜菜价格大幅上涨,分别上涨15.3%和12.4%;3月份,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转好,物流运输的逐步恢复,鲜菜价格明显回落,其中,3月份鲜菜价格涨幅仅上涨0.2个百分点;4-5月连续两个月下跌,分别下降7.9%和9%;6月份各地持续降雨,影响蔬菜生产、采摘和运输,鲜菜价格止跌转升,价格上涨4.4%。上半年,鲜菜价格整体上涨2.8%,影响CPI上涨0.09个百分点。

(二)国际油价大幅下滑拉动交通和通信下降

上半年,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8%,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0.08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价格下降7.5%,柴油价格下降6.9%,二者合计影响价格总水平下降0.09个百分点。受国际石油价格战和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国际油价大跌,从而降低了原油能源需求,推动国际油价在供求失衡的影响下出现大幅下跌。

(三)疫情对消费市场影响较大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促使餐饮行业、商业贸易等停业,加之疫情期间大部分群众收入减少,购买力有限,使消费市场受到重创。随着“五一前夕”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个行业逐渐恢复生产及“促消费”活动的有序推进,市场逐步回暖,但居民消费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影响。

三、保持物价稳定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增加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增猪肉,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环评、用地、信贷等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出栏补栏,加大猪肉调入和储备肉投放力度,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保障肉类市场供应和肉价平稳。二是稳粮食,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分享增值收益机制,加强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对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三是畅流通,认真落实农产品调运“绿色通道”政策,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同时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四是促销售,加快推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利用网络平台,加快发展线上交易、无接触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加强产区与销区点对点对销售模式,实现保供稳价。

(二)加强价格调控,稳定物价预期

政府要正确把握食品价格形成和运行的规律,增强市场的预见性,加大市场调控力度,发挥价格调控联动机制作用,特别是要切实做好食品市场价格的调控工作,一旦市场食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政府可考虑适当采用农副产品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进行平抑,必要时启动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机制,加强物价调控。

(三)维护市场秩序,做好监管监测

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农副产品的市场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同时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及时准确发布重要农产品的购销、库存和价格信息,正确引导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