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果显著 存在短板明显

——吉祥坊体育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时间:2019-07-08 16:49:27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近年来,吉祥坊体育 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落实“五新”战略、加快建设“三地一中心”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奋力追赶超越的战略支撑,全力推动文化产业迈上良性发展轨道。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繁荣社会文化、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1、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是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近两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迅速增加,2018年底达到111个,两年新增规上企业73个,比2016年底净增了58个,增长了2.1倍。按三大产业板块看,2018年底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企业18个,较2016年底增长28.6%;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企业56个,较2016年底增长了11.2倍;规模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企业37个,较2016年底增长8.8%。从九大行业分类看,企业数量增速居前四的分别是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文化传播渠道行业、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为18个和20个,与2016年底相比,均增加了16个;文化传播渠道行业、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为42个和11个,与2016年底相比,均增加了9个。

2、营业收入规模迅速扩张。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31.7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较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按三大产业板块看,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较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增长14.2%,增速较上年回落13.3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后实现1.54亿元,增长18.1%,增速较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从九大行业分类看,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制造、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四个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都达20%以上。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44.5%;文化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增长38%;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增长20.5%;创意设计服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0.5亿元,增长20.2%。

3、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8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5.8%,应缴增值税4033.3万元,增长2.4%。按三大产业板块看,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利润9898.6万元,增长43.4%,应缴增值税2527.7万元,下降11.4%;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1306.6万元,下降65.9%,应缴增值税1309.9万元,增长46.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实现营业利润2326.5万元,增长13.6%,应缴增值税195.7万元,增长2.8%。

4、社会效益不断显现。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7369人,同比增长7.5%。按三大产业板块看,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3332人,增长10.7%,占规上文化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45.2%;文化制造业从业人员3089人,增长6.8%,占比4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948人,略有减少,下降0.73%,占比12.8%。从九大行业分类看,从业人员比重超过15%的行业分别是文化装备生产行业、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文化传播渠道行业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其中: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是文化装备生产行业1865人,增长9.5%,占比25.3%;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从业人员1434人,增长16.3%,占比19.5%;内容创作生产行业从业人员22181人,增长12.0%;文化传播渠道行业从业人员1262人,增长3.5%,占比17.1%;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1187人,下降0.5%,占比16.1%。

5、文化消费明显升级。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两旺,随着各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步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我市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两旺,文化消费层次明显升级。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影放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66.4万元,较上年增长25.6%;文艺创作与表演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901.7万元,增长63.5%;各类游乐园实现营业收入2812.3万元,增长100.6%。

6、传统文化需求旺盛。在我市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两旺的同时,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丝毫不减。2018年,全市电视、音响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后实现149.8万元,同比增长38.3%;文化用品零售行业实现151.9万元,增长10.2%;图书和报刊零售业实现11696.3万元,增长18.6%。

二、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1、产业发展不均衡。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服务业和限额以上批零业的企业个数分别为18个、56个和37个,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个数比重分别为16.2%、50.5%和33.3%。虽然规上文化服务业个数占了一半多,但其营业收入仅占比38%,对全市文化产业增长拉动5.9%,贡献率为24.3%。规上文化制造业个数虽然占比最小,但其营业收入占比最高,达57.2%,对全市文化产业增长拉动17.4%,贡献率达71.9%。文化制造业企业数虽少,但其对全市文化产业增长贡献作用较大;文化服务业和批零业企业数虽多,但企业规模不大,引领作用不强,全市文化三大产业板块发展不均衡可见一斑。

2、内部结构不优化。在文化及相关产业九大类别中,文化传播渠道类企业数最多,占比37.8%,但其营业收入实现2.07亿元,增长19.93%,仅占比6.53%;而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文化装备生产类企业仅8户,占比7.21%,实现营业收入13.31亿元,同比增长38%,占比42%。新闻信息服务类和文化投资运营类企业分别只有1户,创意设计类企业只有6户,占比5.4%。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整体结构不优。

3、县域发展不均衡。2018年,13个县市区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速超过50%的县市区有3个;增速在20%-30%之间的县市区有6个;20%以下增速的县市区有4个。各县市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差别较大,贡献率超过20%的有2个县市区,5%-10%之间的有3个,其余均在5%以下。

三、发展短板十分明显

虽然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但总量和质量差距明显,大型文化企业不足,新增企业支撑引领作用不强,文化资源开发创新能力不够,专业人才缺乏,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1、文化产业体量偏小。近两年,虽然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投入和支出持续增长,增加值逐年加大,但受起步晚、基础弱、规模小、投入少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体量偏小,增加值居全省中游、全国下游水平,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017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9.38亿元,同比增长14.1%,占GDP比重2.99%,比全国比重少1.41个百分点,比全省比重少1.17个百分点,差距明显。

2、大型文化企业数量较少。2018年12月底我市规上文化企业111个,占全省比重8.5%,不足十分之一。按企业收入规模分组,亿元以上企业仅7个,占比6.3%,而其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增长14.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60.4%;千万元区间的企业28个,占比25.2%,其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增长7.2个百分点,贡献率是29.8%;百万元及其以下企业数较多,达76个,占比68.5%,但其拉动全部规上文化企业仅增长2.4个百分点,贡献率仅为9.8%。

3、新增规上文化企业不强。近两年,虽然我市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新增大企业较少,支撑引领作用不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新增加34个,33个都属于服务业,只有1个制造业,这些新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11.2%;2018年新增入库规上文化企业38户,其中服务业24个,制造业和批零业分别新增7个,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25.2%。大多数新增规上文化企业规模偏小,营业收入普遍较低,对全市文化产业增长拉动力不强,引领作用较弱。

4、规上文化企业退库严重。近年来,渭南在抓文化企业入库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因总体经济形势下滑,以及部分文化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导致营业收入下滑,达不到规上文化企业的要求而造成“淘汰性退出”。2016年底退库文化企业6个,2017年底退库8个,2018年退库10个,至目前还有7家因营业收入较低待退库企业。

5、文化资源挖掘浅。渭南文化资源厚重而富饶,但囿于思维瓶颈、研发投入和发展模式,文化资源开发创新能力不强,文化创意企业和拳头产品较为稀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群众需求不适应,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对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目前全市有31个文化及相关产业行业小类,占156个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行业小类的19.9%,不足五分之一,且传统文化产业较多,很多新兴的先进文化产业缺失。整体文化产业结构单一、门类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尚未形成;文化产业与体育、金融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足,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6、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造成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人才缺乏,产品深度开发不够,难以形成文化产业精品;经营人才缺乏,文化产品市场难以打开,市场占有率较低。

四、对策建议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文化自信大旗,聚力文化强市建设,在顶层设计、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文化品牌等方面持续出实力、做文章、展新貌,不断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奋力谱写渭南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1、努力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围绕中省新的政策措施,结合渭南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消除政策盲区,制定出台一批更具针对性、符合地域实际的政策文件,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新活力。同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做好“文化+”融合发展大文章,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

2、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文化产业招商优惠政策,抢抓“一带一路”“苏陕经济合作”等机遇,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文化产业项目推介活动,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活动,扩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成果。

3、建设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扶持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加大对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业务培训,选派文化干部到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进行挂职交流。

4、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中省文件要求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之文化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省上考核文化产业指标又高于全省GDP增速,不利于文化企业成长。因此建议考核时将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作为重点,指标增长速度以和全省GDP增速持平进行考核为宜。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