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道路 辉煌的成就

——建国70年渭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时间:2019-06-27 10:54:28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建国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渭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萧条,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几家打包厂、小纱厂、面粉厂、化工厂及小煤窑、手工业粗瓷窑。散布于城乡的手工业作坊,仅能生产简单的小农具、粗糙的日用杂品和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交通运输业也很落后,仅有陇海铁路过境。城镇极其简陋,文盲充斥,地方病、传染病滋生蔓延,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贫困不堪。

50年代初、中期,国家经济建设处于恢复时期,建设布局的重点由沿海转向内地。全国156项重点工程,陕西布局达24项。处于陕西大门的吉祥坊体育 ,受三门峡水库设计方案的影响,没有布局工业建设项目,仍然以农业为主。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逐步推行,使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提高;为农业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及农机具修造业也应运而生,发展较快。60年代初,由于自然灾害严重,和全国一样,全市经济发展处于困难时期。从1962年到1965年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得到新的恢复和发展。

“三五”到“六五”时期以后,是渭南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1963年后期,国家对三门峡水库运行方案进行了调整,使全市大部分县市(即335米高程以上地区)退出水库淹没区。国家和陕西省在陇海铁路沿线和渭北煤田,布局了以民用机械、煤炭、电力、冶金为主的建设项目,同时加强了交通和农业建设,地方也投资建设了轻纺、建材、化工、食品等工业行业,逐步形成了渭南工业布局的雏形。这一时期相继建成投产了一批重要项目,主要有:渭北三大煤田,秦岭山区的钼矿、黄金矿,韩城和秦岭电厂,纺机、印机、林机、压延等工业项目;交口抽渭、薛峰、石堡川、沋河水库等农田水利项目;西韩西延铁路和西潼、西禹公路交通线路等。

6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渭南地区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延缓了经济建设的步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经济建设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农业发展形势大好,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个体私营势头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后劲增强。全市呈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平安和谐的良好局面。

回顾70年的风雨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渭南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团结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经济强市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关中“一线两带”、陕西东大门建设等历史机遇,克难攻坚,顽强拼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奋力追赶超越,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聚力“三个经济”发展,加快“三地一中心”、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新活力不断释放,综合实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整个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解放初期,我市主要以品种单一的自然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落后,生产总值仅1.49亿元。建国70年来,全市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全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三次产业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国民经济产业格局。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67.71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达到33009元,是1949年的434倍。其中第一产业296.8亿元、第二产业742.28亿元、第三产业728.64亿元。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1949年的77.9:12.7:9.4发展到2018年的16.8:42:41.2。

二、农业经济稳中趋好

建国70年来,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渭南农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渭南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经济总量成倍增长。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结构为92.1:1.2:6.7:0,到2018年调整为77.9:1.5:19.2:1.4,农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均不同程度上升,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25.96万吨,是1949年的4倍;水果产量达到314.61万吨,是1949年的361倍,蔬菜产量291.79万吨,是1994年的10倍。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58万吨、13.26万吨、42.97万吨,较1980年分别增长3倍、23倍、20倍。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仅有1.69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26.61亿元,农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位。

三、工业经济日渐壮大

解放初,全市工业主体仅有一个小型化工厂,一个小型纱厂,两个小型面粉厂,一些小煤窑、粗瓷窑和农具手工作坊等,全市工业总产值仅2227.8万元。70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强市”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渭南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969.62亿元,是1978年的223.4倍。原煤产量1378万吨,是1978年的3.4倍;钼精矿折含量4.75万吨,是1978年的16倍;钢材产量704.97万吨,是1980年的844倍;焦炭691.69万吨,是1978年的41倍;黄金产量8891千克,是1980年的143.4倍。全市工业形成了以能源工业、化工工业、有色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六大主导产业为主、“重化工”特征明显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南有色、北能源、中纺织及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布局,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市正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迈进,成为全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三,发电量、钢产量和化肥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建国初期,渭南经济基础薄弱,百业待兴。随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水利、邮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了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四个:沋河水库、林皋水库、薛峰水库、石堡川水库。修建了临渭移民、大荔洛北、蒲城袁家坡等大型供水工程。新建了洛惠渠、东雷一、二期抽黄、港口抽黄等灌溉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市邮政中心工程、市电信枢纽楼工程和电信GSM扩容工程等项目先后投入使用,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4G网络通信已全覆盖境内各个乡镇村庄。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特别是1995年渭南撤地设市以来,中心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步入发展快车道。新建和改建火车站站舍、湭河南北广场、渭南北站、中心城市“四纵四横”道路提升改造,渭东新城、西海、东湖、湭河等水系建设进展顺利。渭清路综合管廊、黄河水引入渭南北水厂、市中心区西部排水、西入口改造、天然气利用和集中供热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城市总体向“北跨、东扩、西融、南优”发展,构建“一群一区三轴一带”的市域空间结构、“一城三区三走廊”的城市空间结构。201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内外贸易日趋繁荣

建国70年来,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城乡市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随着渭南国贸大厦、光明大酒店、恒基购物中心、渭南贸易广场、方圆大厦、阳光购物广场、智能大厦、荣发建材市场等先后在中心城区建成并营运,万达、苏宁、国美、华润等国内商业巨头落户渭南,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随着市场由单一经济成分向多种经济成分的转变,经营方式也从以百货商店、供销社、集市贸易为主转变为以专营、专卖、连锁经营为主体辅之以各类专业市场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格局,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告别了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9.87亿元,比1957年增长713.4倍。其中从2004年开始,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1.58亿元,增速达11.4%,改变了1998年至2003年增速在10%以下徘徊的局面,使全市消费品零售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三资企业迅速发展,企业外贸自主权不断扩大,生产企业积极跻身国际市场,出口商品品种不断增加,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市供应出口额由1978年的198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3.2亿元。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央企省企及民企进渭工作”,美国空气化工、中国华润、泰国正大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渭南,中国海外等央企来渭投资,进一步活跃了渭南商业贸易市场。

六、交通旅游发展迅猛

渭南处地理交通要道,是陕西省和西北的东大门,依托山、水、圣、陵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建国70年来,交通运输、邮电、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各产业的发展。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渭南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沪陕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境内二级公路网化全面完成,公路密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公路设施迈上新台阶。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依托山、水、圣、陵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以华山、少华山和洽川为主的自然景观旅游,以韩城历史文化名城、蒲城唐桥陵、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渭华起义为主的红色旅游和遍布各地的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2018年全市成功创建5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9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新增3A级以上景区16家,“大荔模式”成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8大模式之一,成为渭南旅游的新名片,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2018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7200万人次,是1994年的81.1倍,实现旅游收入570亿元,是1994年的470多倍,旅游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七、财政金融大幅增加

建国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财政和金融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0.91亿元,是1949年的777.6倍,财政支出445.98亿元,是1949年的47.4万倍。财力的增加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435.77亿元,是1978年的3800多倍;而金融业的稳步发展也有力地支持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百亿,达119.46亿元,2011年突破500亿元,达544.34亿元,2017年达1071.09亿元,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1163.12亿元,较1978年增加1157.8亿元。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建国70年来,我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保险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就斐然。解放初期,我市科技人员仅有70余人,科技事业发展较为滞后。而到2018年,全年共申请专利1667件,其中发明专利644件;实用新型专利892件,外观设计专利131件。授权专利共59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4件;实用新型专利428件,外观设计专利73件。截至2018年底,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187件,科技事业大步跨越。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获得较大进展,中小学基本实现了教学用房楼房化,办学条件大为改观,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普通中学239所、小学461所、幼儿园1297所、特殊教育学校10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截止2018年,全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2516场。文化馆12个,文化站137个,艺术表演场馆11个。市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2套,市级无线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2套;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7.83%,广播综合覆盖率96.28%,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100%。2018年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320个,是1949年13个的332倍,其中医院168个,社区服务中心(站)68个,卫生院198个;拥有床位31281张,其中医院21932张,卫生院7153张;卫生技术人员3741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309人(执业医师7721人)。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98.84万人,参合率达99.11%,实现了村镇卫生院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城乡居民求医治病。

九、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吉祥坊体育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把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吉祥坊体育 城镇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渭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33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的82.1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55元,是1981年的70.4倍。

回眸七十载岁月,虽经历艰难坎坷,但成绩有目共睹,我市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变化翻天覆地。这些非凡的变化和成就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展望未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中央和中省市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充分利用各种优势,着力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渭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雷鸣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