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投资引领作用 加快乡村振兴实施

——渭南乡村振兴战略投资情况分析

时间:2019-01-25 08:37:31 来源:吉祥坊体育 统计局 点击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在全省农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全市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一)投资拉动增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全市第一产业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成为投资增长的一大亮点。2017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8.4亿元,投资规模较2012年扩大5.2倍;6年间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8.9%,高出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6.6个百分点;2017年第一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1.9%,较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随着第一产业投资的不断加快,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30.55亿元,比2012年增加112.55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5.03%;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242.99亿元,比2012年增加64.99亿元,年均增长5.05%。

(二)突出产业特色,建设农业强市。

全市上下依托优势资源和发展基础,培育壮大优质水果、特色瓜菜、畜牧业等发展前景良好、增收潜力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步伐。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影响,全市优势特色产业投资大幅增长,2017年,全市小麦、玉米种植业完成投资1.95亿元,同比增长27.0%;以苹果、酥梨、冬枣为主要种植内容的仁果和核果类水果种植业完成投资29.96亿元,同比增长42.0%;林木育苗育种完成投资12.96亿元,同比增长28.6%;蔬菜和食用菌种植业挖成投资48.23亿元,同比增长50.6%;猪牛羊养殖业完成投资56.67亿元,同比增长74.7%。投资引领全市特色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58.56万亩,粮食总产量211.54万吨,保持稳定;水果总面积达314.7万亩,同比增长4.8%,水果总产量345.36万吨,同比增长5.5%;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1.67万吨、11.09万吨和39.3万吨。我市“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合阳红提”荣获“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先后荣获“2017年中国果业优质果业品牌建设突出贡献奖”和“中国优质果品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富美乡村。

全市各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惠民工程。2017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26.41亿元,同比增长43.2%;群众文化活动和其他文化艺术业完成投资11.88亿元,同比增长76.3%;乡镇、街道、社区卫生院完成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91.0%;水污染治理完成投资14.43亿元,同比增长147.6%;城乡市容管理完成投资96.03亿元,同比增长103.4%。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立足生活富裕,提高收入水平。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台了各项扶持激励政策措施,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快速兴起,农村资产盘活,内生动力激发,农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260元,比2012年增长55.4%,年均增长10.7%。

二、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全市各县区农业发展不均衡,农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韩城市为13538元,最低的华阴市为9058元,相差4480元,11个县市区中有8个县市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三次产业融合不深。农业产业链条短,与二三产融合程度低;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初级农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不高。

(二)考核机制不健全,村级班子知识普遍老化

一是各级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机制。目前对村干部的管理还只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大多实行坐班制考核,考核激励机制不足,影响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村领导班子普遍知识老化。虽然许多村都成立了合作社,但是由于大多数村领导班子对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运作知识都不熟悉,合作社运行效果不佳。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新产品与新技术投入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名优品牌培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户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不够科学,容易引起农残超标,难以满足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仓储、加工及冷链物流能力不足,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导致出现区域性滞销。三是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农村的主力军多为五十岁以上人群,高素质农业劳动力普遍缺乏。农民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四)融资难仍待破解

全市第一产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1.2%,其中自筹和其他资金增长1%,占全部到位资金的近九成;国家预算资金下降42.6%,占比仅为7.2%;国内贷款下降36.8%,占比仅为4.7%。一方面小微企业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靠财政补贴远远不够,对贷款的需求强烈,却苦于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另一方面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金融机构放贷谨慎。

三、相关建议

(一)科学规划,建立评价考核体系

一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城市反哺农村能力,使农村人口愿意返乡创业,也能吸引城镇人口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类村庄要分类推进,针对不同类型地区采取不同办法,目标任务要符合实际,政策措施要具体可行,不能搞“一刀切”的发展规划指标和目标。三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遵循系统全面、科学可行的原则,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评价考核体系,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在土地、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激励,提高各级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土地整合,推广机械化生产。打破田坎约束,实施小块并大块,通过土地整合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实施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积极培育扶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型,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促进产销对接。五是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三)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农业研发投入力度,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农业技术资源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对接,帮助农民“找对路子”。二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打破资源地域限制,扩大产品流通半径。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农业从业技能,并在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先支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四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制定激励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能人、致富能手们将资金、技术等要素带回来,并在创业服务、子女入学、软硬件资源等各方面给予支持,为创业人才搭建好平台。

(四)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

财政保障、金融支农、社会资本是乡村振兴的三大资金来源。一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现政府统筹调配、项目择优竞选、资金精准投放,切实提升国家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降低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打通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三是进一步推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以及承包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体系。四是大力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放力度,通过PPP等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梁勇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