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新闻>> 县区教育动态

县区教育动态

华州区:精准实施三项帮扶 激发贫困家庭内生动力

来源:华州区教育科学技术局 作者:田鹏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1日 11:06:51 点击数:144 次 字体:

华州区教科局立足系统实际,发挥教育科技优势,从智力、精神、技能帮扶入手,为贫困家庭子女“养血”“活血”“造血”,不断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志气,激发贫困家庭子女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子上解决贫困家庭“习惯穷”“争当穷”“无奈穷”等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智力帮扶“养血”斩穷根

一是教育资助应助尽助。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库,精准识别贫困户学龄人口,全面落实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做到落实政策精准、资助对象精准、资助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失学。二是控辍保学措施得力。夯实“七长责任制”和“双线目标责任制”,做实控辍保学动态监测、辍学学生劝返以及防辍预防性教育工作。因人施策,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三是结对帮扶精准滴灌。采取师生结对、党员帮扶的方式,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子女的身心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与孩子一起反思、进步、努力,共同解决贫困家庭精神颓废、不思进取等普遍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功能部室和社团作用,对贫困家庭学困生开展书画、器乐、舞蹈、歌曲等培训活动,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也有出彩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建立自信。

精神帮扶“活血”强信心

一是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使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引导贫困家庭子女从小树立“安贫可耻、勤劳光荣”的思想意识,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重拾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强化理想信念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自力更生脱贫光荣》励志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让他们懂得每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通过学生影响其家长建立早日脱贫、勤劳致富的自信。三是开展“关苗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为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拓展素质。举办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以提高他们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组织开展优良家风家训竞比活动,让优良家风深入人心,达到以家风建设正德树人、淳化民风之目的。以“受资助·感党恩”为主题,组织受助学生参与征文、演讲、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体会党的温暖、社会的关怀和老师的关爱,教育学生懂感恩、感党恩,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社会;四是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华州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选树活动,让教育脱贫在“智”与“志”的层面有更多见贤思齐的样板,引领贫困家庭子女向上向善,用知识改变命运,以知促行,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开设道德讲堂,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开设道德讲堂,按照“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悟、送一份祝福”的流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广泛宣扬美德、引人向善,让美德故事、道德理念在学生中口耳相传,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增强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现状的道德自觉。

技能帮扶“造血”助脱贫

一是做实包联村实用技术普及工作。结合包联贫困村贫困群众知识结构、产业发展等实际,在群众急需时节,组织科技力量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因地制宜抓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最新科普知识,解决贫困家庭因缺技术造成的“养鸡不下蛋,种树不挂果”等难题。二是实施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组织农技专家深入有劳动能力的包联贫困户家庭,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为包联贫困村培育一批带动有成效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包联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升脱贫攻坚实效。三是落实贫困家庭子女职教政策。加快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职教中心专业技能培训能力,拓宽学生就业安置渠道,以满足贫困家庭学困生职业培训、就业需求,让贫困群众从孩子身上看到脱贫的希望,重拾丧失已久的致富信心和勇气;四是充分发挥结对帮扶高校资源优势。为全区贫困家庭子女争取更多入学指标和优惠政策,为更多贫困家庭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更多机会。联系协调包联高校,在全区建立音乐、美术、舞蹈专业培训基地,不断提升全区体音美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特困学生捐助活动,为贫困家庭子女解决现实困难,抚育幼苗茁壮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曾晓楠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