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乐学成语 提升素养

来源:渭南高新区黄屯小学 作者:李平利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31日 09:05:49 点击数:次 字体: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孕育了宝贵的汉语文化,成语就是这个汉语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培养学生乐学成语的习惯,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教学方法。

目前部分教师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一些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出示了一些成语,老师停留在要求学生会读、能写、知道大概意思的阶段,未能带领学生走进成语世界,感受成语的文化内涵。因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成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成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诵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求“积累自己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应把重点放在诵读积累上,让学生能正确朗读、熟练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背得多,慢慢也就懂得了含义。然而,如果只是一遍一遍地领读或自读、齐读,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容易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低年级学生刚学成语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正确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才会愿读、乐诵。多数成语是四个字,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但并非所有的成语都这样停顿的,如:快刀斩乱麻,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朗读这些成语时则要根据它们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选择停顿。

二、讲演之乐

小学生大多数都比较喜欢故事和表演。不少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高年级的学生经常进行成语故事的讲、听、演训练,将成语所包含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神态、动作和语言再现成语的内容,既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也能使学生懂得许多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成语的深刻文化内涵,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乐趣。

三、游戏之乐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成语活动。常用的如:

(1)接龙游戏。这是我们在生活经常玩的一种游戏,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比赛,激发学生斗志,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积累成语。如果学生的积累量有限,也可适当降低难度,可以谐音接龙,即首尾两个字只要字音相同就行了。

(2)对对碰游戏。包括正对和反对。正对,即把意思相近的成语对对碰。反对,即把意思相反的成语对对碰。

(3)分类游戏。如让学生把指定的成语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分类,并补充积累的此类成语,分类正确且补充数量多者胜出。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学过的成语,又能加深记忆,拓展积累。

绘画游戏。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成语画,用画面来反映成语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加深理解。

(5)听写游戏。可以借鉴“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举办“成语听写大赛”活动,提高学生书写成语的正确率,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四、欣赏之乐

针对低年级学生思维直观形象的特点,恰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成语故事的欣赏,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可以是听故事,也可以是看视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为孩子打开成语的大门,将其引向广阔的成语天地,感受成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具体对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郝士挺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