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户行动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万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户行动> 政策文件 >
渭南:聚焦“八项重点突破”精准对接“八大行动”为贫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2018-01-16 作者 :

吉祥坊体育 有国定贫困县5个、非国定贫困县6个,2017年初,尚有74823户24.16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其中因病致贫23926户,占比达31.98%。精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靶向”拔除因病致贫返贫“病根”,成为吉祥坊体育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大关键。省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提出后,吉祥坊体育 紧扣健康中国战略新要求,按照“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全面推进、追赶超越”的思路,调焦找准“八大行动”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聚焦“八项重点突破”,坚持一手抓精准施治斩病根减存量、一手抓疾病预防断病源控增量,尽心竭力为贫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截止2017年底,全市累计救治60530人次,医疗总费用2.27亿元,其中新农合报销1.62亿元,大病保险报销864万元,医疗救助1986万元,政府健康补助2104万元,贫困人口自付1347万元,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

一是以医改重点任务为突破,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

立足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妥推进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改革,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改善群众就医感受。全市共建立医联体2家,县域医共体20家,专科联盟5家,远程医疗协作12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现。遴选了105个病种,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床日付费、总额预付制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现筹资标准、覆盖范围、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四统一”。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落地,“两票制”顺利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完成。大荔县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临渭区创立了“医疗卫生双下乡活动促进分级诊疗”新模式,澄城县按点数付费方式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

二是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突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制定了《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补齐短板、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开展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工作,在创建方向上,结合市域内多发病及常见病大数据库,贴近群众健康需求,着力培育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重点专科;在评估验收上,坚持客观、严谨、公平、公正,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作为创建的重要依据,确保选出的重点专科具有过硬实力;在日常管理上,实行动态监管,制定了《吉祥坊体育 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管理暂行办法》,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管理每两年为一个周期,期满考核不合格的将撤销重点专科称号。目前,全市共建立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9个,成为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落实疾病防控“八大行动”减存量的第一道屏障。

三是以医疗质控体系建设为突破,医疗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由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6家医疗卫生单位牵头的15个市级质控中心成立运行。各县市区在全面分析、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质控中心63个,质控委员会85个,质控小组480个,市、县、院、科四级医疗质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制定印发《吉祥坊体育 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与考核办法》,明确了质控中心工作职责,细化了质控中心和挂靠单位考核指标,推动质控中心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有效提升了全市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开展了改善医院环境提升医疗服务百日专项行动,31家医疗机构开展了电话、网络等多形式预约诊疗服务,60家医院提供移动支付、检查结果查询和社工服务,省内外13所三级医院与我市10个县(市、区)综合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3项。全市33家县级医院与190个乡镇卫生院、2640个村卫生室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对口帮扶关系,实现医疗卫生帮扶全覆盖。

四是以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县为突破,预防为主的工作机制更趋完善

年内累计投入100余万元,专项用于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区)建设,临渭、澄城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碘缺乏病等6种地方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重症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1.29%、78.47%、76.7%,逐步实现了以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更趋完善。坚持以培养群众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渭南日报全年出版《健康周刊》45期180版,渭南电视台播放《陶紫说健康》栏目107期次,“健康渭南”微信公众号发送疾病防控信息2万余条,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五是以创建示范中医馆为突破,中医治未病优势更加凸显

制定了《吉祥坊体育 基层中医馆建设规范》,争取中、省项目资金2170万元,在全市建成基层示范中医馆190个,实现了中医馆镇(办)全覆盖。9所县级公立中医院完成新扩改建,7个县市被授予“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级中医院建设规模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启动了大荔中医文化博览园及医养(残养)结合项目和蒲城尧山镇闫家村万亩金银花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推动中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在8个县市区建成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举办各类适宜技术培训、体验活动200余场次,全市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均能提供针刺、艾灸等6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4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高了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可及性,疾病预防关口大步前移。

六是以创建计生精细化服务镇(办)为突破,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大幅跃升

对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将原卫生、计生三大类10余种证件整合为《母子健康手册》,研发“多证合一”信息平台,打造“一条龙”服务链,率先在全省实行了计划生育证件网上办理。建立了“查、防、治”三结合的母亲健康工程工作模式和“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机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连年达90%以上,母亲健康检查率连续5轮(每两年一轮)达85%以上。在市域内11家医院开通了计生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树立医养结合示范点10个,培育计生家庭创业示范点121个。全市46个镇(办)达到精细化服务镇(办)标准,90%以上的城市社区达到网格化管理社区标准,计生优质服务水平大幅跃升。

七是以创建基本公卫示范卫生院为突破,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积极开展基本公卫示范卫生院创建活动,6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市级标准。建立了5个县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两癌”筛查近7万人,孕免项目补助35353人3043.65万元,补助率达99.5%。依托卫计信息化平台,开启“大数据、云计算”模式,医疗、疾控、妇幼、卫生监督等29个信息模块实现了资源协作共享。免费为全市20000例新生儿开展48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有效降低了全市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两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得到积极推进,代表陕西省接受了国家基本公卫项目考核并进入第一方阵。全面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扎实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通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3.9%、重点人群达到65%、贫困人口实现100%全覆盖。

八是以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为突破,智慧卫计迈出坚实步伐

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破,建立了全员人口、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三大数据库26个业务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跨省异地结算医疗机构31家,省内异地结算医疗机构45家,市域内异地结算医疗机构43家,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路,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推行24小时在线网上申请和审批服务,并开通了手机微信城市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生育登记、妇幼健康手册在线申领21万件,惠及60万群众。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共享应用电子病历等,为疾病预防、专病专防、精准医疗和健康促进提供了大数据参考,卫生计生信息化应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获得2017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实践“互联网+医疗健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