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脚踏实地加油干
——写在市体育局荣获“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之际
发布时间: 2021-03-18来源: 渭南日报浏览次数: 605

渭河奔腾,华山险峻;一座城市正在努力践行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
  强健体魄,奋勇争先;一张名片正在努力书写着“运动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的精彩。
  绿色健康,运动快乐;一片沃土正在努力实现着560万秦东儿女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新渭南的梦想。
  全市体育系统工作者正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育+”为路径,用辛勤的汗水、创新的理念、服务的意识书写着晒比拼超、追赶超越的精彩华章。
  市体育局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十三届全运会特别贡献单位、第五届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前不久,又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缘何他们会屡屡脱颖而出?记者走进市体育局,了解这个团队的奋斗故事。
  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几年,我市体育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体育场馆设施全面改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体育产业亮点纷呈。渭南体育人你追我赶、争创一流,更快、更高、更强、更好地谋事干事创业精神,持续有力推动着渭南体育强市建设,倡导着体育之旅、健康之旅发展新理念。
  市体育局局长张晓民告诉记者:“团结、创新、担当、奉献这八个字就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

 重团结——打造城市名片
  时光回溯到2014年,NBL2014全国男子篮球联赛陕西信达队主场比赛举行。这是我市首次承办体育赛事,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让体育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蓝图已绘就,而现实的精彩则需一笔笔地擘画。市体育局领导班子根据职能分工对各项任务进行统筹分解,完善组织架构。机关内设科室为党政办公室、群众体育科、竞赛训练科、产业管理科、市体育局党总支。为扎实做好全国十四运会筹备工作,专门成立了体育设施建设管理科。同时,就做好体育文化宣传工作,创建全国全民体育运动健身模范市,不断探索和扩大“体育+”融合发展影响力,市体育局内部组建了创建办公室、体育文化宣传科等科室。
  分工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协作。
  2016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2017年陕西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18年“丝绸之路”系列国际足球、自行车、马拉松等赛事,2019年中甲联赛陕西主场均落地我市,并取得了圆满成功。
  赛事期间,各部门之间互相补台,为群众呈现出了连台好戏。办公室上下衔接协调、群体科组织群众参加开闭幕式、竞训科组织赛事训练、场馆科维护设施设备、宣传科做好对外宣传。
  团结一切力量打造城市名片。2019年中甲联赛陕西主场落地我市,全市体育、公安、旅游、卫生、交通等18个部门互补联动,在全国首创“球迷专列”,场均上座率23000余人,接待人数37万余人次,稳居中甲联赛主场榜首,我市获评“优秀赛区”“最佳人气赛区”两项大奖。我市适时推出“看中甲、赏渭南”平价旅游项目、加开球迷摆渡公交车、售出渭南旅游套票113869套、华山景区优惠门票666张。
  这一揽子举措,有力地带动了旅游、交通、餐饮、住宿、体育装备及快消品等行业提升发展。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了城市魅力,彰显了城市活力,激发了经济发展潜能。
  市体育局副局长郭军告诉记者:“近年来,体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以张晓民为班长的带领下团结各方力量,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功举办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赛事百余场,有力地提升了渭南的知名度和群众的幸福感。”
  重创新——激荡城市活力
  时间来到2018年,渭河全民健身长廊渭南段建成投用。自此,这个集观景、休闲娱乐、健身等于一体的公园便成为热爱户外运动的市民的“新宠”。
  原市防汛办副总工程师张建勃介绍,建设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的构想是张晓民于2014年首次提出的。在经过多方论证讨论后,2015年我市率先启动该项目建设。经过3年时间,在渭河沿岸建成了体育公园、休闲驿站、健身站点、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等一批体育惠民工程。
  张晓民说,利用渭河综合治理成果平台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就是基于缓解城市人口增长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矛盾考虑的。截至目前,依托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全市增加体育场地面积256万㎡,人均体育用地新增0.45㎡。
  如今张晓民的这一构想已经成为生动事实,也真正有效突破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偏低的瓶颈,也使渭河从安澜河、生态河变成运动河、健康河。
  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建成开放以来,每天沿河运动休闲人群如织,形成了沿岸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有效改善了城市硬件设施,提升了市民文明程度,聚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辐射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百姓受益”的态势凸显,已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2017年4月全国省级群众体育干部会议代表观摩了吉祥坊体育 渭河全民健身长廊,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调研时称赞渭南的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利用水利工程搞健身设施的成功做法,就非常具有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性,就是很好的经验,不仅是水利工程和体育工程,还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并在全国江河湖泊治理中推广应用。
  创新永不竭,源头活水来。自水利与体育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后,“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育+互联网+金融”等体育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相继被探索。
  由于历史原因,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市体校)在历经8次搬迁后,于2012年在市体育中心园区内落地。为了解决市体校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渭南高新区学生的就学问题,并充分利用校内设施资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该校内建设渭南初级中学,并于2014年9月建成使用。
  如今,在市体校的操场上,总能看到一个个青春跃动的身影,他们中有初级中学的学生,也有市体校的学生。在体校的文化课课堂上,也能见到初级中学教师们的身影。
  “初级中学的建立,解决了体校文化课教学短板,同时体校高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也满足了初级中学日常教学需求。”市体校校长费炜说,这样的体教融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体教融合”还破解了体校招生的瓶颈,保障了运动员的文化课需求,畅通了专业人才输送渠道。我市体育竞技成绩连年攀升,每年陕西省青少年锦标赛上的总分不断提高,运动员输送成绩稳步提升。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20年,《吉祥坊体育 体医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此方案积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培养了一批既懂疾病防治,又懂科学健康和运动康复的复合型骨干人才,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广大群众转变健身健康意识,提升市民身体素质。
  为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缓解疫情对体育企业的影响,市体育局积极对接中行渭南分行,探索“体育+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新路径,开展体育消费惠民活动,发放体育消费券用于推动我市足球、篮球等项目,激发体育消费新热点。
  市体育局副局长李永强介绍,我市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体育+”“+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农业、教育、服务业以及制造业融合发展,以融合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重担当——提升城市魅力
  2014年10月26日14时,我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在体育中心开幕,全市十三个区县及中省驻渭单位共约6000余名体育健儿参加此次运动会,创历届市运动会之最。
  自此,我市体育事业进入加速提升阶段,市体育局开始积极申请承办各级赛事。2016年7月21日至26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在我市隆重举行,并圆满成功。
  这是我市首次承接的高规格赛事。此次赛事也是对我市赛事举办、交通、卫生等综合服务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紧接着,大型赛事纷至沓来。2017年“丝绸之路”中国·渭南华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我市鸣枪开赛,2019年中甲足球联赛渭南赛区开赛。
  2021年9月15日,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在西安开幕。我市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女子篮球、沙滩排球、女子足球(18岁以下)、举重四个项目的比赛。当前,我市十四运会筹备工作已经进入关键冲刺阶段,各项目场馆建设和工艺升级改造已经全面完成,各类硬件指标均已满足相关赛事需要。
  “硬件”“软件”双提升!
  2018年陕西省运动会,我市代表团获金牌218枚,银牌68枚,铜牌91.5枚,以金牌第三、团体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我市代表团共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7枚,创我市参加国家级运动会历史最好成绩;
  2020年陕西省青少年年度锦标赛,我市代表团取得了77.5枚金牌,106枚银牌和99枚铜牌,取得了全省第四的好成绩。
  市体育局副处级调研员李平录告诉记者,渭南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省队为国家队输送更多优秀体育人才,是市政府出台文件政策支持的结果,是广大教练员久久为功科学锻炼的结果,是优秀队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勇于拼搏的结果。
  近年来,市体育局以培养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为目的,以体校为龙头,以学校体育为重点,积极开展校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创建工作,构建市、县(市、区)、校三级业余训练网格,为竞技体育储备后备力量。同时,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用以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为他们提供事业单位编制,拓宽运动员升学渠道,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不仅竞技体育实力连年攀升,群众体育也是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张晓民说,我市始终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从场馆供给、赛事安排、规划组织、健身指导等方面着手,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体育的广覆盖、多参与、共享用。
  据了解,市体育局紧紧围绕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赛事、健身指导、健身文化“六个一”建设,举办体育大拜年、健身技能进社区、全民健身启动仪式等群众体育活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超过230万。同时,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常态化,市体育中心年均开放350天以上,每周50小时。多样化的便民体育设施覆盖城乡,全市乡镇数量102个、社区数量186个、行政村数量1919个。
  市体育局副局长王晓燕告诉记者:“1919个行政村体育惠民工程全覆盖是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市体育局始终坚持‘为民所建,为民所用’的思想,从市体育中心到普遍建成的“15分钟健身圈”,彻底解决了群众去哪健身的问题,渭南体育人将继续奋斗,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提供更高水平的体育吉祥坊手机 。”
  承办大型赛事、冲击奖牌、提升体育吉祥坊手机 水平等一项项举措的落地生根,是我市体育人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问题的生动注脚,更是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体育活动的美好期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了城市魅力。
  重奉献——点燃城市温度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它当初的芽儿却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不屈的汗水。
  各类体育赛事高光的背后,始终有体育人默默地奉献和艰辛地奋斗。每逢重大赛事、竞赛组织、场地保障、酒店接待、安保交通、开闭幕式等各个方面、无数环节涉及成千上万人。此时,市体育局的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忙碌碌地穿梭在办公室与赛场之间。
  “由于赛事一般都是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举行,于是体育人便没有了上下班界限,没有节假日概念。我们常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用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和勤劳的汗水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类活动遍地生花。”市体育中心主任苑烨介绍,当他们看到体育为这座城市、为群众带来的变化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2021年春节,市体育局积极响应国家及市委、市政府“就地过年”号召,市体育中心各场馆实行免费开放,给广大市民和留渭过年的外地务工人员奉上节日“健康大礼”。
  为确保免费开放期间各项工作安全有序进行,节前,市体育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强化组织,提前做足场馆免费开放相关功课,详细制定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扎实执行预约错峰限流、测温扫码、通风消毒、出入登记等制度规范,切实降低聚集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工作人员细分任务、职责到人,严格流程、强化反馈,每日定期对场馆开放区域、健身器材、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让广大市民安心放心享受新春体育大餐。据统计,春节期间,市体育中心共计接待健身人数2370人,其中接待留渭过年外地务工人员达到700余人。
  春节期间,市体校的运动健儿们依然在训练场馆挥洒汗水,他们在各个训练场上,刻苦训练,超越自己,朝着目标前进,向着奖牌冲刺。今年恰逢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资格赛,市体校11个竞赛项目的179名运动员和30名教练员决定留校训练,就地过年。
  荣誉是奋斗最好的注解!热爱体育,享受体育。以新目标、新方向、新起点、新气象为指引,以热情、奋进、拼搏、担当为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 脚踏实地加油干。渭南体育吹响了奋进“十四五”的嘹亮号角,将一以贯之以“团结、创新、担当、奉献”的渭南体育精神,与全市各级各单位一起,与560万渭南人民一起,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配合下,全力以赴完成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创建、办好精彩圆满十四届全运会、办好吉祥坊体育 第十四届运动会等重大任务,加快推进渭南体育强市建设,奋力开创渭南体育事业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