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
发布时间:2009-08-24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潼 关 县

  县委书记 金敏学

  副书记 何树茂 王智锋(5月离任) 贾俊海(5月任职)

  县纪检委书记 张毅峰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梁光钦

  副主任 郭瑞苗(女) 赵锦绒(女) 廖双俊(11月离任) 郭启峰 廖长德(11月任职)

  县 长 何树茂

  副县长 白高振 闫华锋 王根娃 唐雷鸣(7月离任)

  姬智武(7月离任) 李含存 严晓慧(女,8月任职)

  县政协主席 陈长乐(3月离任) 顾金孝(3月任职)

  副主席 李建华(10月离任) 赵学法(10月离任) 陈宗茂(10月任职) 范智慧(10月任职) 秦敏丽(女)

  【经济概况】 2007年,潼关县围绕“南抓黄金、中抓林牧、北抓旅游”的发展思路,狠抓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和创建平安潼关等重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增长7%,占生产总值的11.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增长27.2%,占生产总值的2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增长9.6%,占生产总值的6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5720元,比上年增长19.72%。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6%。

  【农业与农村经济】 2007年潼关县以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民政策,使农业和农村的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93亿元(现价),较上年增长7.28%。其中,农业产值13489万元,林业产值946万元,畜牧业产值3821万元,渔业产值267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13.7%、35.54%、-4.8%、2.49%。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3万千瓦,化肥施用量5845吨(折纯量)。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总量较往年显着提高。粮食总产量5.07万吨,增长7.4%;棉花产量达690吨,增长37.2%;油料总产2602吨,增长10.6%;大枣157吨,增长9.3%;肉类总产量3101吨,增长7.3%。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发展温室蔬菜,发展时令水果,推广澳洲青苹生产。全县芦笋种植达2000公顷,成为农业发展新亮点。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提高,全县建成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至年底共有养牛、养猪、蔬菜、芦笋、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组织10个。围绕生猪、花椒、芦笋三大产业建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3000余人,带动相关农户8000余户。新建沼气池1430口,“畜—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见成效。林业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中日生态绿化、天保工程年度任务。完成造林面积1800公顷。其中荒山造林1333公顷,建设花椒基地467公顷。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90多万元,全年新修整修渠道46.7公里,新增基本农田200公顷,新打机井2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6公顷,灌溉农田1.06万公顷。农村饮水项目14个村12个子项目全面启动,解决了120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西潼峪小流域治理项目,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着。完成投资40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60公顷,新打机井2眼,修复机井30眼,衬砌田间斗分渠29公里。完成了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项目,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新农村建设】 潼关县新农村建设继续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基础突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突出农村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力抓好10个试点村建设。全县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已完成经济发展规划,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新修渠道9230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0公顷,新修通村路9000米,新铺、新修村巷道路1800米,绿化道路26.7公里,建成沼气池200余口。5个村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铺修农村道路152公里,全县83个行政村提前三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乡级文化站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个,健身活动场所5个。新农村电气化县通过省级考评验收,率先完成“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启动了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广电“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

  【工业经济】 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2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35.8%;实现增加值20100万元(现价),增长31.5%。继续巩固黄金产业的龙头地位。黄金企业克服资金紧张、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狠抓地探增储,推进精细化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全年黄金产量达172555.5两,增长14.9%,产值达9.5亿元。全行业地探投入达3600万元,掘进2万米,增储3.2金属吨,全面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做强冶炼环节,促进中金冶炼公司技改扩建,冶炼工艺流程更趋科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多元素金精矿综合回收系统。中金黄金矿业公司实施探矿工程61项,启动了地表钻探、坑内钻探工作;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和成本控制,提高选冶回收率,增加了企业综合效益。节能环保技术应用步伐加快。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大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工作力度。矿产秩序治理取得新成绩。开展了矿业生产经营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无重大事故发生。非黄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全年生产铁精粉2.5万吨,增长66.7%;生产酱菜1360吨,增长8.8%。

  【项目建设】 列为全县2007年“十件大事”的相关项目进展顺利,其中地探增储、寄宿制学校建设、背街小巷硬化、土地开发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基本完成。背街小巷治理工程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安装路灯亮化巷道20条。与香港芯科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黄金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1.5亿元,已到账资金1500万元。与中国黄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中深部探矿已完成投资6100万元,其中引进资金1678万元;中国黄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日处理200吨难选冶金精粉项目完成投资2071万元,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与文华中金(北京)企业顾问有限公司合作的小秦岭金矿带低品位多金属矿综合利用项目已到位资金7500万元,矿权、股权收购与勘探设计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突出潼关“黄金、旅游、畜牧”三大产业特点,开展招商引资,全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个,签约引进资金10.99亿元,实际到账资金2.7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资金1.5亿元,续建项目资金1.25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9亿元,比上年增长71.9%。

  【矿产资源管理】 2007年,县政府下发了《潼关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实施方案》、《潼关县打击非法开采专项整治活动安排意见》,在县政府的协调指挥下,由公安局、安监局、黄金局、矿管局、整顿办等部门联合开展矿业生产经营秩序执法专项整治活动。淘汰县城内4家涉铅企业落后的工艺设备,拆除烧结锅29个,削减二氧化硫240吨。清理、封堵非法坑口78个,拆除建筑物480余间,拆毁非法生产设备44台套,炸毁索道2条,拆除变压器2台,遣散民工1800余人,矿山秩序进一步好转。

  【旅游开发】 围绕全县旅游开发工作总体思路,依托“资源、资本、智慧”的结合,坚持“创新理念、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项目支撑”的指导思想,加快旅游开发步伐。编制完成了《潼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潼关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等。利用互联网、经贸洽谈会等方式,大力推介故城修复、黄渭河景区等旅游开发项目。投资修建了景区大门,在高速路旁设立了广告牌,对景区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黄河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景区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景点观赏标准有所提升。黄河文化公园、故城修复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潼关旅游网站已正式开通。全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劳务输出】 以促进城乡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扩展输出渠道,加强职业培训,规范市场秩序。组织宣传队巡回宣传劳务输出的方针政策;在电视台设立劳务输出信息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举办群众见面会,讲解外出就业形势和国家保障措施,消除群众外出顾虑。在重点村建立10个劳务输出联系点,加强与广东深圳、顺德及福州、北京等驻外劳务输出机构的联络与交流。建立了与洛阳等地的输出网络,完善安置、跟踪服务及工作协作机制,引导各中介机构积极与江、浙等地联系和考察,建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3个,引进定单式培训和输出项目6个,促使全县的输出基地由“珠三角”向“长三角”逐步转移,扩展了劳务输出市场和输出领域。实行全年跟踪服务,建立安置跟踪服务卡;建立回访制度,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加强劳务市场管理,规范职业中介运作行为和流动人口就业秩序,纠正制止了3起非法职介行为。加强对流动就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随时纠正企业拖欠、克扣工资、使用童工等违法违规行为,解决劳资纠纷,化解用工矛盾,维护民工合法权益。2007年累计输出总人数15826人,其中有组织输出7194人,培训4400人。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63万吨,货物周转量13686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41万人,旅客周转量10826万人公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978户,比上年减少1092户。移动电话用户66624户,比上年增加9057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5856万元。全年邮寄函件7.37万件,报刊发行36.8万份,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79.7万元。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45994万元,较上年下降0.3%。

  【财政金融】 财政经济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完成4103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增值税316万元,营业税675万元,企业所得税140万元,个人所得税169万元,资源税63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73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260万元。财政支出1.95亿元,增长47.43%;其中,农林水利业支出1658万元,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374万元,教育支出5277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174万元,城建支出943万元,交通运输支出336万元,一般吉祥坊手机 支出6044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各项贷款余额9.63亿元,增长16.6%。

  【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善民生,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全县有医院、卫生院13所,卫生技术人员593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0.3万人,参合率达92%。全年享受合作医疗补助2550人,补助金额360万元,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教育事业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6所,在校学生22524人,拥有教师1647人。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945人,较上年增加了140人。初中升学率98.3%,高考、中考成绩在全市位次进一步提升。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验收。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569.5万元。投资1331万元完成了8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校舍面积1918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县第一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职业教育步入正轨,全年招生达724人。科技成果项目增多,2007年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全年共组织申报发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型专利10项,授权10项。发展建立种养殖科技示范园10个,示范园辐射带动全县8个乡镇,83个行政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立了潼关县民间艺术团,民间艺术背芯子、古战船、踩高跷等优秀文化节目多次赴中省市演出;启动了县剧院维修加固及图书楼扫尾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3次,送书1万余册,放电影160场。人口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加强。全县常住人口为15.27万人,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6.25‰,自然增长率为4.15‰。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2624.7万元,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68.93吨,削减二氧化硫1247吨。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

  【创卫工作】 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初显成效。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创卫各项“硬件”。购置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中转箱13个;在人民大街设置果皮箱;利用春秋两季在街头巷尾、县城四周栽植速生杨、银杏、刺柏等绿化树种,新增绿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投入资金976万元,硬化巷道36条、6676米,铺设排污管道7100米,硬化面积26680平方米,浇筑混凝土3692立方米,铺设花砖1980平方米,安装路灯183盏。创卫专项整治扎实有效。整治出店经营240户,取缔乱摆摊点,明火亮灶和夜市烧烤510家,拆除违章建筑400多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的建筑物65处;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和“全民动手日”活动,清运垃圾2400余吨,清除“野广告”20000余条,城乡环境大为改观。

  【人民生活】 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604人,比上年减少195人;工资总额为15743万元,增加2687万元;人均年工资12475元,增加232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61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40元,比上年增加390元,增长20%。200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8亿元,比上年增长7.1%。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9723人。累计发放全县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745万元。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6.6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征缴应收尽收,参保单位135个,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2621人,年收缴医保基金553.42万元。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636人,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年征缴失业保险金158.79万元,共为449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288万元。全年有13个单位3239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征缴基金79568元,新增2306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开展,新增参保人员103人,累计3563人,兑付农村养老金300余人次13784元。生育保险在全县事业单位全面铺开,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150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300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8013人,全年支付“低保”资金485万元,全县151名“五保”对象首次实现财政全额供养。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