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
发布时间:2012-12-20 发布部门:市地志办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伊尹,名挚,尹是官名,商初大臣,商代大政治家。生于公元前18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初,夏末有莘国(今合阳县洽川自然风景名胜区一带)人。伊尹出身低微,原为有莘之君的奴仆,在城外耕田,常常研究尧舜的治国之道,听说商汤“贤德仁义”,而心向往之。商汤与有莘结亲,伊尹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来到商汤手下,成为汤的“小臣”。他身为庖人(厨师),与汤接触多,便乘机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汤陈说,要他“伐夏救民”。据《韩非子·难言》载,伊尹对汤“七十说而不受”。伊尹不气馁,锲而不舍,汤十分赏识,任以国政。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商代早期都址即偃师商城,与夏王朝晚期都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相距6公里。伊尹辅政后,纵观天下大事,剖析夏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商汤制定了灭夏之策。由于两都相距很近,伊尹频繁往来于两地之间,并潜入夏王朝内部以“间夏”。商的活动遭夏怀疑,夏将汤一度扣押。汤在押期间,伊尹等人又大费周折,给桀送去大批珍宝,使汤得以获释。
  《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他辅佐商汤利用有缗氏公开反叛夏朝的机会,发兵吊民伐罪。陆续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剪除桀的羽翼,成为当时强国。汤欲灭夏,不明对方实力。伊尹建议他采取抗贡(不给桀送贡品)的手段,探测桀有多大的军力和号召力。汤采纳了,第一年不给桀进贡,桀怒,调九夷(部族)之兵伐汤。伊尹说,桀还有号召力,不宜与桀作战,赶快赔礼道歉,补送更加优厚的贡品,以息桀怒。次年汤又抗贡,桀更怒,又调九夷之兵。但诸夷因连年用兵,师劳财尽,不听调动,桀只征集到三夷之兵伐汤。于是伊尹献策说,桀的号召力很小了,三夷之兵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我们可以对桀作战了。汤就联合诸侯军队,在鸣条(今河南封丘县东,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县东北)打败夏军(史称“鸣条之役”)。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商建国初,伊尹总结海内方邦存亡的教训,制定出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对后世各朝影响很大。《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汤乃命伊尹作《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可见伊尹曾奉汤之命,创作、加工了一些歌、乐、舞,为汤歌功颂德,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作出巨大贡献。汤去世后,他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是外丙之弟,“兄终弟及”这种继承王位的办法,是伊尹巩固新兴的商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避免了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权夺位,保持了政权的相对稳定。两王任期,伊尹改革耕作制度,到田间引导百姓耕种,发展农业生产,商王朝国力逐渐增强。
  中壬后,汤之孙太甲(汤长子太丁之子,太丁未继位即夭折)继位。太甲不遵守商汤的法典,败坏汤的法制德行。伊尹侍奉太甲,率领诸侯百官祭祀先王商汤,宣讲商汤的大功大德,告诫太甲重视天命,当好国君,遵守先王法典,太甲不闻不理。伊尹对群臣说,嗣王这样就是不义,决不允许他的习惯随生性养成。于是,伊尹将太甲放逐,囚禁于桐(商汤的墓地),使其为祖父汤守陵反省,自摄行政当国。
  太甲居桐三年期间,伊尹多次赴桐予以开导,循循善诱,陈述先王之明和人君必须具备的美德。太甲知迷能反,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回亳都,还其国政。太甲元年,伊尹著《伊训》、《肆命》、《徂后》三篇。三年,作《太甲训》三篇。临告退时又作《咸有一德》。伊尹退后回到私邑,太甲感其恩德,封他的儿子伊陟为宰相。太甲死后,伊尹认为太甲能以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惜民,遵循汤制,治国有方,商朝逐渐繁荣,不失为一代明君,因此尊太甲为“中宗”。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卒于太甲之子沃丁八年,死时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还作了一篇文献《沃丁》赞颂伊尹的功德。
  历经五朝、辅政三代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他死后,太戊等几代商王都任用他的儿子伊陟为相,伊陟之弟伊奋亦官居要职。其子孙世代继承伊侯的爵位,被封在伊国为君。伊侯国始终是商王朝的主要属国。周武王灭商时,伊国首先被周武王盟军所灭。伊尹的后代有伊氏、尹氏、衡氏等。史载伊尹葬于都城亳。伊尹故里--陕西合阳县县城有伊尹庙,莘村南有伊尹墓和庙,旧有墓田数十顷,墓前有御道,相传为前代命官省察道。在商代伊尹就受到诸王的隆重祭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功德之重。伊尹被后世人尊为商代元圣。伊尹曾注《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此书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历代史志将其列入道家。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