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发布时间:2011-10-26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吉祥坊体育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地方戏剧、语言、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众多的文化人物、文学作品、书法名碑、文物古迹,丰富的教育传统、科技成果、体育赛事、卫生资源,以及和谐的多种民族、各类宗教和快速发展的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地方文化--陕西关中东府文化。

  旧石器时期,大荔县和蒲城县洛河两岸以甜水沟为主的遗址中大量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石器的发现,表明100万年前至20万年,人类已经在这里发明和运用了工具。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华阴市西关村遗址、富平县盘龙湾遗址、临渭区北刘遗址等一批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器,佐证了七八千年前人类制陶工艺的发展进步。黄帝时期,字圣仓颉创造汉文字,奠定了华夏文化发展的基础。

  夏代,大禹凿龙门(又名禹门,今韩城市境内)治理大河(今黄河)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感人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滋养了数不尽的后人。商、周时期,芮国青铜器制作工艺先进,贵族妇女佩戴的金、玉饰品精致优美。在古莘国(今合阳县洽川镇一带),诞生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爱情诗《关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高徒子夏设教西河(今韩城市、合阳县一带),开了渭南教育之先河。吴起经略河西(今洛河以东,渭河以北,黄河以西地区),留下了着名的兵书《吴子兵法》。中国最早的长城魏长城沿洛河纵穿境内。秦国运用先进的建桥技术,在临晋关(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建起了第一座大河浮桥。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在关中地区广建行宫,使建筑技术大为提高,渭南南塬的步高宫遗址、步寿宫遗址就留下了明显的印记。下邽(治所今吉祥坊体育 临渭区故市镇故县村)人程邈创隶书字体,一改篆书之繁琐,使汉字向实用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汉代,司马迁呕心沥血着《史记》,影响中国2000余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陕西故宫西岳庙、人文初祖仓颉庙的建筑逐步形成规模。境内修建龙首渠,发明了井渠技术。汉隶代表作《曹全碑》,成为书法界学习隶书的楷模。关西夫子杨震,设教馆多处,育弟子三千,属当之无愧的着名教育家。杨修才思敏捷,诗文名传天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民族纷争不断。羌族进入境内,在洛河岸边建李润堡,并以其为据点,向周边扩张。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达摩偕弟子慧可西游,在夏阳(今合阳县洽川镇夏阳村)创建光济寺,境内佛教由此兴起。弘农华阴人杨坚建立隋朝,留下了治国安邦的《兵书》三十卷。唐朝近三百年间,渭南以京畿重地,驻留了一批文化人才,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10座唐帝陵横卧渭北乔山脚下,地表地下,文物宝藏非常丰富。唐诗中,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潼关吏》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作于渭南及吟咏渭南的诗篇不计其数,李白、王维、王昌龄、刘禹锡、杜牧、杨炯、王勃、崔颢、韩愈、孟郊、李商隐、温庭筠、张九龄、岑参、宋之问、李世民、李隆基、魏征等均留下了吟咏渭南的诗篇。书法作品中,李邕的《云麾将军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颜真卿的《郭子仪家庙碑》、怀素的华州《城隍庙碑》等作品均名扬天下,杨师道、袁滋亦各有《草隶帖》传世。蒲城县的慧彻寺塔、澄城县的精进寺塔、合阳县的寿圣寺塔、富平县的万斛寺塔、大荔县的金龙寺塔等一批佛塔,验证了唐代佛教的兴盛。民众与驻军联合创作的威武雄壮的《秦王破阵乐》,代表了唐代音乐歌舞的顶尖水平。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焰火、民间社火等也兴盛于城乡。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局混乱,渭南亦有杨凝式的书法作品《韭花帖》名传天下,后受到苏东坡的赞赏。宋代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移,渭南的文化特色更趋于民间化。陈抟居华山传道,使华山成为天下道教名山,不仅留下玉泉院独特的建筑,也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寇准的一首《华山》诗,虽寥寥数言,却表现华山精准独到,被传为佳话。王安石、苏轼、欧阳修、陆游等人均在渭南留下不少诗篇。华县的蕴空寺塔、蒲城县的崇寿寺塔、合阳县的大象寺塔、韩城市的金陵寺塔、临渭区的安庆寺塔等一批佛教建筑,表明宗教活动仍不减当年。

  元、明时期,渭南的地方戏曲逐步兴盛,形成了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阿宫腔等地方剧种,以地摊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合阳县的作家王无功,创作了《弄珠楼》等7种传奇作品,被秦腔、昆剧等多种剧种改编,流传于大江南北。韩邦靖着《朝邑县志》,成为全国名志,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张养浩的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道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不变真理,成为千古绝唱。着名学者冯从吾讲学于华阴,华县少华书院、华阴县太华书院等一批书院兴起,使教育由随意性较大的私塾转向正规。渭南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独特的民族习惯、民族文化逐步形成,伊斯兰教随之兴起。

  清朝,渭南共编修州志、府志、县志、专志、乡土志60部,详细记载了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史实。地方戏剧达到鼎盛,秦腔、同州梆子、老腔、跳戏、碗碗腔、阿宫腔、迷胡、线腔、石羊道情、渭华秧歌、韩城秧歌等十几种戏剧全面形成。剧作家李灌创作的30余个剧本,许多素材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剧作家李芳桂创作的“十大本”,被移植成各种剧种,演出长久不衰。着名演员申祥麟誉满武汉三镇,“盖陕西”白长命进京演出轰动一时,黄三儿、魏长生也双双进京演出,颇受欢迎。府学、州学、县学、书院、乡学、社学等各类教学机构全面兴起。顾炎武、康有为、谭嗣同、齐白石等人或讲学,或游览,在渭南均留有诗作。林则徐感激王鼎知遇之恩,专赴蒲城,留下了诗作和书法墨宝。基督教、天主教在渭南开始活动。

  民国时期,现代教育逐步兴起,杨松轩创建了华县咸林中学,党晴梵创建了合阳中学,杨虎城创办了蒲城尧山中学,境内小学、中学、简易师范、职校等随之增多。着名的渭华起义遗址,记录了大革命时期渭南革命先驱浴血奋斗的足迹。新的戏剧班社维新社、正化社、觉民社、培风社、怒吼社等纷纷成立,不仅改编传统戏剧,还给戏剧注入了抗日、革命、进步等内容。王谋儿、王麦才、杜升初(一杆旗)、王赖赖等一批着名艺人活跃在渭南城乡,演出各种剧目。一些进步文化人士,创办了文化图书社,在经销进步报刊的同时,也开始创办小型报刊。冯玉祥、于右任、张大千等人作有不少咏怀渭南的诗作。摄影、广播、黑白电影开始进入渭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渭南的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广播等各项事业相继步入正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20世纪50年代,地、县先后成立了文教科、文教局,专门管理文化教育事业。各县在接收、整顿旧学校的同时,逐步发展起高中教育和师范教育。地区举办了首次文艺团体会演,并组团参加了陕西省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陕西省舞蹈音乐会演等演出活动,有的剧目还进京参加了全国调演。各县先后建成了室内剧院和电影院,成立了新华书店。杜鹏程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王致远的长篇叙事诗《胡桃坡》、阿红的诗集《绿叶》等一批诗作出版或发表。郭沫若、田汉等纪念司马迁,留下了精彩诗作。全区有35处文物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开始兴起。20世纪60年代初,地、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先后成立,电影放映开始普及。同州梆子、阿宫腔、碗碗腔等地方戏剧先后进京演出。1964年,传统戏剧被封箱停演。“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受到冲击,中小学改为五年制、七年制学校,升学取消考试,改为推荐,教育质量严重滑坡。专业剧团改为文工团,文艺宣传队遍布城乡,文艺演出以《红灯记》《海港》《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为主,地区组织了多次现代戏和创作剧目会演。群众体育活动活跃,农村篮球比赛年年举办。文学创作禁锢重重,诗歌创作注重政治内容,许多仅仅是空洞的政治口号。宗教活动完全停止。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渭南的各项文化事业重新步入正轨。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事业逐步发展起来。高考制度恢复后,中小学教育质量显着提高。渭南师范专科学校的成立,迈开了渭南高等教育的步伐。科学技术受到重视,科技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科学大会表彰了一批科学技术成果,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有线广播网络进一步健全和普及,电视开始进入渭南。20世纪80年代,渭南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全区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资,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地区文艺创作研究室、地区群众艺术馆等文艺研究辅导机构成立后,通过剧本创作座谈会、文艺创作讲习会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文化艺术骨干人才。渭南地区举办了两届艺术节,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一批优秀戏剧参加陕西省会演并获奖。民间艺术的挖掘得到了重视,陕西省渭南地区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故宫展出。一批民间艺术精品赴法国展览。渭南地区乡镇文化馆建设蓬勃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不断活跃。一批农村青年歌手参加全国农村青年歌手大奖赛陕西赛区比赛,获得较好成绩。一些舞蹈演员参加陕西省首届现代舞大奖赛,分别获奖。渭南地区书法、绘画、摄影活动逐年增多,五岳艺术摄影展览在华阴展出。全区开展了文物普查,发现和登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部分文物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县地方志机构相继建立后,开始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编修地方志书,《渭南县志》、《白水县志》等新志书率先出版。电视进入家庭,并逐步普及。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市场逐步开放,渭南的文化事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吉祥坊体育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祥坊体育 作家协会、吉祥坊体育 音乐家协会、吉祥坊体育 舞蹈家协会等一批文化社团先后成立,成为组织和联络文化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吉祥坊体育 少儿艺术团、吉祥坊体育 少儿艺术培训中心、吉祥坊体育 培华艺术学校等民办艺术教育学校不仅成为培养少儿艺术人才的摇篮,而且编排了一些质量较高的少儿文艺节目,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演出。《穆斯林暴动传奇》、《狼坝》、《喧嚣荒原》、《情恨》、《老城墙》等一批长篇小说出版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梅》、《东边日出西边雨》、《心路》等散文集出版后也受到好评。短篇小说集、杂文集、诗集、评论集、电视剧本等作品不断出版。市、县文化部门不仅常年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而且加大了文化市场管理,对黄色书刊、非法出版物进行了经常性的检查整顿,保证了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市中小学教育在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城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全市城镇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到户,城乡彩色电视、大屏幕电视比例逐年提高。市中心医院和各县(市、区)级医院均购置了一批现代化的设备,改善了就医条件。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建成了吉祥坊体育 体育馆,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举重比赛。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有一批科技成果被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地方志编修成果不断,《渭南地区志》和各县(市)志书相继出版,部分志书被评为全国和省级优秀志书。

  进入21世纪,吉祥坊体育 的文化事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全市文化管理形成了以文化行政部门为主体,文化社团为辅助的管理体制,图书市场管理、音像市场管理、演出市场管理、娱乐市场管理、网络市场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全市教育形成了高等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科学技术以科技成果为主体,以科技园区为平台,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型企业为目标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博事业的发展,不仅重视了文物古迹的保护,也重视了文物的开发利用。不仅加大了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新闻报刊更加注重求质求精,逐步精简县级报刊,重点办好市级报刊。有线电视网络迅速扩大,向广大农村不断延伸,电视节目已覆盖除极少数山区外全市绝大部分地方。广播事业随着渭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成立,已实现调频广播。体育事业以体育彩票为依托,以体育场地器材为载体,在组织各种体育赛事的同时,全面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质。卫生事业在办好市、县(市、区)医院的基础上,加强了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小病就近、大病可医。健全了医药监管机构,开始加强药品监管。宗教活动有序开展,民族宗教管理趋于规范。
[网络编辑:孙杨军]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