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经费
发布时间:2011-10-28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清朝以前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田赋、捐税、学田、私人捐助等,其用途为学宫、书院、学堂等办学机构的日常开资,如教员、工勤人员薪俸,校舍修建,设备购置及贫困生资助等。元至正年间(1341—1368),白水县学宫增学田4顷(26.67公顷),子阿村另有90亩(6公顷)。明成化八年(1472),渭南县社学经费由县署拨划学田之地租解决。明隆庆五年(1571),华州儒学、民校、祭祀共用银217两,其中儒学斋夫72两、膳夫30两,王府民校18两。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蒲城县督学沈季文置学田38.47亩(2.56公顷),后经两次增置,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共有学田67.462亩(4.50公顷)。明万历三十年(1602),华阴县督学藏尔权岁银300两,置学田49.548亩(3.30公顷)。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韩城知县康竹徇捐银置学田3.3155亩(0.22公顷),年租银3.4两,资助生员举人投考路费。清乾隆元年(1736),华州查勘城内外官地百余亩作为书院山长、斋夫、院夫及生童膏奖之用。清乾隆十六年(1751),华阴知县姚远GFDD4创建云台书院,捐产置学田44亩(2.93公顷)。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韩城知县傅应奎修建少梁书院,倡众捐银800余两。又新建汪平书院,倡众捐银8000两,置地270亩(18公顷),商铺房5栋,年租银710两,支付师生薪俸和学习费用。清乾隆六十年(1795),东阁大学士王杰捐银500两,在故乡韩城县置义田取租,助生员参加乡试。清道光十六年(1836),蒲城知县唐淑石捐薪俸,并倡众捐资,置学田120亩(8公顷)。清道光年间(1821—1850),澄城县吉安城义学、韦庄义学、樊家川义学、北酥酪村义学、蔡邓村义学、业善村义学等13所义学,多为邑人捐资兴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韩城知县张瑞玑归并龙门书院成本银2320.5两,作为高等小学堂常年经费,又将花、麻、油、靛等税款年约560两,全归学堂,作为购置图书、仪器和修缮、杂费开支。

  民国初期,改书院为学堂,经费多来自学田地租和契税、杂税等收入,乡村义学则以乡绅捐地、捐银为主。民国三年(1914),韩城县泡泉村民田林升捐银300两,小麦8石(1200公斤),办义学2所。华阴县立高等小学、师范传习所、染职业学校、女子初级小学等,经费项目多数取自旧日公产,不足部分由县教育局筹发。民国十年(1921),大荔县改学堂为小学后,学校经费统一由县政府筹拨。民国十六年(1927)秋,韩城初中校长张勉斋倡众捐资1000元,修建校门。后又倡捐2000元,为学校购置仪器、标本等。民国十七年(1928),蒲城县教育经费总收入5709元,共支出5884元,其中教育行政支出1485元,各级学校支出3610元,社会教育支出175元,其他支出614元。民国十九年(1930)2月,爱国将领吉鸿昌回韩城认宗,为韩城初中捐资500元,学校购《万有文库》1套,计1000种、184册。民国二十一年(1932),境内各县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共32.03万元,其中公立小学支出16.74万元,私立小学支出15.29万元。小学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自筹。民国二十四年(1935),韩城县政府令各村筹集小学基金,大村1000元,小村500元。民国二十五年(1936),华县全年教育经费支出15200元,其中省教育厅补助7200元,县教育局自筹8000元。抗日战争期间,物价上涨,教育经费支出增加。民国三十年(1941),境内13县(含朝邑县、平民县)教育经费总支出271.90万元,其中普通中学经费支出38.90万元,职业学校经费支出42.39万元,小学经费支出190.61万元。此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教育经费虽然大幅增加,教育状况却无大的改善。以华县为例,民国三十三年(1944),教育经费支出178.56万元,第二年,几乎增加一倍,达到353.90万元,第三年比第二年又增加了五倍多,达到2000.48万元。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境内各县解放前夕,教师薪金多以小麦等实物支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县人民政府对旧式学校全部接管,整顿、合并了部分学校,保留了大部分学校。初期,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拨付,后逐步改为地区管中学,县政府管完小和公办初小,乡、社管民办小学。1952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191.57亿元(合新人民币191.57万元),其中小学教育经费支出1.17亿元(合新人民币1.17万元),中学教育经费支出116.04亿元(合新人民币116.04万元),中等师范教育经费支出64.64亿元(合新人民币64.64万元)。1953年,政府对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其中2431名中等师范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3520名高中学生有30%享受助学金,24113名初中学生有20%享受助学金,全年助学金总数9754.5万元(合新人民币9754.5元)。1954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307.55亿元(合新人民币307.55万元),其中小学教育经费支出1.81亿元(合新人民币1.81万元),中学教育经费支出257.30亿元(合新人民币257.30万元),师范学校教育经费支出40.21亿元(合新人民币40.21万元)。1957年,各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686.9万元,占县级财政支出1467.9万元的46.79%。1958年至1961年,实行大县体制,境内有渭南县、大荔县、蒲城县、韩城县4个大县和富平等5个公社(并大县时划归铜川市管辖)。1961年,渭南县教育经费支出260.43万元,大荔县教育经费支出133.68万元,蒲城县教育经费支出131.68万元,韩城县教育经费支出162.50万元,富平等5公社教育经费支出104.90万元,4大县和5公社经费支出合计793.19万元。1962年,渭南专署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教师队伍进行了精简,将部分公办教师转为民办,减缓了教育经费支出增长速度。1966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850.54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19.51%。“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事业受到重创,教育经费也没有明显增加。1970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904.87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12.08%。1971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880万元,其中小学教育经费399万元(含民办教师补助费163.7万元),中学教育经费334万元,师范教育经费11万元。1972年,地区落实教师政策,有部分教师转为由国家财政发工资,加之学校数量的增加,教育经费增加较快。1973年,全区教育经费实际支出1327.6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13.30%。

  1977年以后,随着教育事业步入正轨,教育经费增加较快。1979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2551.4万元(不包括渭南师专83.6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13.83%。1980年开始,国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地区对各县教育经费支出实行宏观管理,中、小学教育经费主要由县、乡政府管理,各县普遍重视教育发展,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1983年,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383.13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25.01%。1985年,各县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以弥补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198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陕西省征收教育费附加实施办法》,规范了征收工作,使教育费附加成为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1988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7789.03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21.55%,其中教育费支出7578.03万元,基本建设支出211万元。此后,随着教师工资的增加,教育经费增长较快。1990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9995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20.15%,其中教育费支出9765万元,基本建设支出230万元。在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过程中,全区教育投资增长较快,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大幅增长。1993年,全区教育经费支出23552.2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42.22%。1996年,吉祥坊体育 在全省率先通过了“两基”验收。随后,教育经费中基建投资减少,经费支出增长进入常态。2002年,全市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60027万元,占社会生产总值的3.29%,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57708.60万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32.40%。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