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遗址
发布时间:2011-11-02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徵邑漕仓遗址

  位于蒲城县洛滨镇西头村旁洛河西岸二级台地上,为春秋战国时期遗址。遗址在南北长3公里、宽1.5公里—2公里的区域内。中心区位于西头村东组的耕地上,发现有东西长25米、宽10米的建筑遗址,内有石础。附近发现陶窑5座,还有大量绳纹板瓦生坯,以及外绳纹内麻点纹、菱形纹、布纹的板瓦、筒瓦和连弧纹或平行双弧纹、云纹瓦当,另有陶罐、瓮、盆、壶、钵残片。特别是“徵邑漕仓”文字瓦当的发现,印证了史载秦康公四年(前617)秦“取晋北徵”,并建漕仓的历史事实。徵邑漕仓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魏长城遗址

  位于华阴市、大荔县、白水县、澄城县、合阳县、韩城市境内,属战国时期遗址。魏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为防御秦国的进攻而修筑的军事设施,始建于周显王八年(前361),后经多次夯筑而成。魏长城遗址南起自华阴市华山北麓朝元洞东南150米处,沿长涧河向北延伸,过渭河,经沙苑,穿洛河,顺洛河东岸北上,经大荔县段家乡,在白水县境内黄龙山南麓折而向东,过澄城县、合阳县,在韩城市龙亭镇城南村附近的黄河西岸终结。魏长城遗址总长约300公里,地面现存清晰可见处50多公里,最宽处达21.6米,最高处有18米。从残存城墙可以看出,魏长城均夯土板筑,夯层厚5厘米—12厘米,夯径5厘米左右,夯窝呈圆形,窝深0.5厘米。魏长城遗址中,华阴市、大荔县、韩城市境内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水县、澄城县、合阳县境内部分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步寿宫遗址

  位于临渭区崇凝镇靳尚村南200米,属秦代遗址。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现存夯土台基长约50米,残高0.8米—1.5米,夯层厚5厘米—6厘米。遗址内采集有绳纹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和几何纹、龙纹空心砖、方形铺地砖、陶水管道残片,出土铜戈、铜镞等兵器多件。步寿宫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遗址

  位于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属秦汉时期遗址。遗址中心区呈长方形,有一壕沟环绕,遗迹密集,出土文物众多。在中心区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有几十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还有云纹瓦当、砖和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发现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发现有“宫”、“与天无极”等文字。良周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仓遗址

  位于华阴市硙峪乡西泉店村南,属西汉时期遗址。京师仓,又名华仓,建于汉武帝时期,是用于贮存粮食的国家粮库。关东运往京城长安的粮食,从黄河运到这里贮存,然后再经渭河漕渠运往长安。1981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华阴县西岳庙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京师仓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花砖、瓦当,其中带字瓦当有“华仓”、“京师庾当”、“大富”、“与华无极”、“宜宫”、“千秋万岁”等,还出土了铁铲、铁锄、铁凿、铁锯、铁剑、铁戈、铁刀、陶罐、陶瓮、陶甑和一些汉代货币。京师仓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700米。遗址中共发现粮仓6座,其中一号仓最大,东西长62.5米,南北宽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一号仓又分为三室,中室较大,东西长49.3米,南北宽7.1米。其他仓均为两室。据测算,京师仓总仓容达上万立方米,是已发现的西汉最大的粮仓遗址。京师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挟荔宫遗址

  位于韩城市芝川镇司马迁祠东南约200米处的高台上,属西汉时期遗址。挟荔宫建于汉元鼎四年(前113)前后,是西汉皇帝东巡河东祭祀后土祠途中歇息的行宫。1960年5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古工作者对挟荔宫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在面东的第一层梯田断崖上发现夯土四段,暴露在外的高1.6米,距地表1.4米,长2米—5米,可以看到陶质圆形地下水管,管径0.3米,内外均有绳纹。遗址中发现有板瓦、半圆和圆形瓦、云纹瓦当、素面砖和带几何纹的空心砖等,其中带字瓦当有“宫”、“与天无极”、“千秋万岁”、“船室”等,有一块带字方砖,长宽各30厘米,厚4厘米,有“夏阳挟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12个阳文篆字,还有一块长方形几何纹残砖,长36厘米,宽28厘米,厚4厘米,有“夏阳宫令壁”5个字。挟荔宫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渠井渠遗址

  位于蒲城县永丰镇,属西汉时期遗址。龙首渠为汉元狩三年(前120)开始修建。《史记》记载:庄熊罴建议说:临晋(今大荔县朝邑镇东南)的百姓想开凿水渠,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县龙池乡重泉村)以东的一万多顷盐碱地。倘若真能得水灌溉,可使每亩产量达到十石。于是调发兵卒一万多人开渠,自徵(今蒲城县西头乡避难堡村)引洛水到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由于土岸容易塌方,于是沿流凿井,最深的达到四十多丈。许多地方都凿了井,井下相互连通,使水通行。水从地下穿商颜山而过,东行直到山岭之中十多里远。从此产生了井渠。凿渠时曾掘出了龙骨,所以命名为龙首渠。这条渠筑了十多年,有许多地方通了水。北周时曾重新开浚,至唐时废。后井渠法传至今新疆、甘肃地区,广为应用。现龙首渠井渠仅存一部分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关古城遗址

  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属隋唐时期遗址。《水经注》卷四“河水四”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汉建安元年(196),曹操为阻止关西兵乱,于河之滨(今秦东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设立关城。潼关设城,自此开始。隋大业七年(611),移关城于禁沟口。关城东连禁沟,西接潼水,自中嘴坡下,南至蒿岔峪口7.5公里,筑有烽火台12座,称连城关。唐天授二年(691),迁关城近河(今秦东镇旧城址),建有关楼,关外挖有堑沟。此后,潼关城虽屡有修建,却再未移位。宋、金、元时期仍依险设防。明洪武五年(1372),重修潼关城。之后明、清两朝,多有修建。潼关古城北临黄河,南依麒麟、印台、凤凰、蝎子四山,北低南高,地势险要。城墙周长5500米、高16米、宽7米,建有东、西、南、北城楼和南北水关。关城东1.5公里处,北临黄河,南依牛头塬,建有第一关,砖筑高墙,是古潼关的门户。关门外横额书“第一关”,里额书“金陡关”,入关始见潼关东门。潼关古城自建起后,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受了无数次战事,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千古吟诵的名言绝句,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甫的《潼关吏》和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潼关怀古》。1959年,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县城搬迁至吴村,古城亦被拆除,现仅存遗址,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关十二连城遗址

  位于潼关县秦东镇、安乐乡,分布在禁沟西岸北起秦东镇苏家村,南至秦岭蒿岔峪口,长达10余公里的地带,又名烽火台,俗称墩台,属隋唐时期遗址。十二连城是潼关古城的附属建筑。《潼关卫志》“兵略”记载:“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计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十二连城与东边的禁沟和潼关古城三位一起,组成了冷兵器时代潼关“飞鸟难逾”的军事防线。经历了上千年的战火洗礼和风雨侵蚀,如今十二连城已不存在,仅剩12个烽火台。烽火台为夯土筑成,或圆锥形,或六棱形,底边长宽各11米,高7.6米,四周发现有自唐代至清代的瓦砾片。十二连城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