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曲艺
发布时间:2011-11-01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渭南的曲艺种类有东府曲子、劝善调、秧歌、石羊道情等,外地传入的数来宝、陕西快书、相声、快板也有创作和演出,较有特色的为东府曲子和劝善调。

  东府曲子

  东府曲子起源于华阴、华县一带,明朝就有演出,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初期无弦索伴奏,演唱时只用一个瓷碟敲击伴奏。演出形式为坐唱,所以又称地摊子、小场子,也有人叫念曲子、唱曲子。东府曲子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三弦、梆子、碰铃、板胡、二胡等,有时还加进笛子、低胡,使音响更加丰富。演唱人员也有所增加,少则1人,怀抱三弦,自弹自唱,多则8人,每人手持一样乐器伴奏。清光绪三年(1877),华阴曲子艺人张辅君身背三弦,带着两个孩子,到湖北老河口一带卖艺,把演唱曲子作为求生的技艺。在华阴当地,也有许多人学唱曲子作为自娱自乐。曲子艺人多了,便有人开始组织演唱班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华阴县周克英在南营村组织成立了曲子班社走马会。以后,又有同乐会、自乐班等班社成立。曲子最兴盛时,渭南的曲子演出班社有40多个。清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901—1904),富平县的王慧泉编选了明清陕西民间曲子集《羽衣新谱》。民国时期,民生凋敝,曲子演唱减少,有白水县的艺人李庚尧常常即席编词说唱,演出的《张连卖布》,幽默生动,令观者捧腹,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曲子艺人仍然坚持演出。白水县的李庚尧在宣传《婚姻法》活动中,编写了《寡妇再嫁》,演出后受到观众喜爱,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58年,李庚尧的《修渠》参加了陕西省曲艺会演,并获奖。20世纪80年代初,白水县雷牙公社雷牙大队的盲艺人申炳勤,自制脚踏铃和木鱼,一人持三件乐器,自编自演,亦受好评。随着电视等现代娱乐形式不断丰富,东府曲子也逐步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劝善调

  渭南的劝善调作为曲艺品种,产生于清代。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合阳县人董常义创作了大量的唱词,并在家乡创立了“善道”,利用劝善调的曲调进行演唱,借以教化民众。他还多次徒步赴京,沿途边走边唱,将劝善调传播到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他编写的《陕西荒年歌》等60多篇唱词,被广泛传唱,并多次刻版印刷。以后,合阳、蒲城、华县、大荔等地的民众将他编写的劝善调用民歌形式传唱,流传了数十年。劝善调的唱腔曲调简单,没有形成唱腔曲牌,只分上下句,易学易唱,便于普及。演唱形式也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用任何乐器,一张桌、一条凳、一幅画布,即可演唱。劝善调因其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经历了几十年的传唱,以后便自行消失。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