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祭祀习俗
发布时间:2011-11-08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祭祖

  民国以前,农村一般宗族均设祭祖祠堂,在祠堂中庭供奉先祖影像,按男左女右以辈分高低顺序排列,俗称“神轴”,有的叫“爷婆”。普通之家,以木主或谱牒祭之;家境贫寒者,则以红纸或黄纸书写“供奉某门某氏三代祖宗之位”,将其贴于堂壁;名门望族,还作家谱,记家史,使之流传百世,宗脉永存。

  祠堂每年举行几次祭祀,均有族长和值年筹办。一是春祭:大年三十黄昏,供奉先祖于祠堂。初一早晨,男丁众亲族前来拜祭,主持人烟酒招待。初五之内,早、晚献饭,并焚香、化纸、叩头,恭奉不怠。二是清明节祭:每户一人,进祠堂拜祖后,携带饭菜、冥钞,到祖坟烧纸祭奠,有的还洒酒,以表哀思。如遇坟陷,则培土加高,并给坟顶插纸棍,周围种植松柏。三是十月朔日,家家在鸡鸣前要献馄饨祭祖,并用薄棉装纸衣,焚于村外,俗称“送寒衣”。四是冬至日祭,忌举行宴会和娱乐活动,只设糕点、果类于香案,早晚叩拜。当日,私塾、学堂停课,去文庙拜谒孔子像。另外,婚丧寿诞、科场高举、拜官赴任都得入祠祭祖;迁居外村的人,每隔几年,一般也要在冬至或年节,去祠堂拜祖。

  祠堂拜祖,还有设宴席和馈赠之俗。富裕之祠设宴,并按丁分肉,分馍,谓之“祖赐”;一般的祠,只分馈赠品,不吃喝;较差的祠,只祭祀,不赐给任何东西。进祠者只限于男丁,抱养的外姓人,改嫁妇女带来的孩子,还有赘婿均不得入祠祭祀。祠堂大都有族谱,亦称谱牒。一般30年一续,称为续谱。续谱要举行献谱盛典,请鼓乐,唱大戏,集全族男丁拜祖,将族谱陈列展示,以荣宗耀祖,亦用以区别远近亲疏,避免后代名字犯讳。续时,先拟草稿,后列入正本。按祖、父、子孙的顺序,自上而下,以显示续。每续一次,另立新册,装入木匣,由族长保管。

  民国后期,祭祖的风俗逐渐简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仅有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以及因丧事去祖坟化纸祭祀,其他均已废弃。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富裕家庭增多,有的地方又有写家谱的现象,但以寻根问祖,从事文化研究为目的,与祭祖风俗相去较远。

  祭神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便寄托于神灵保佑,所以,祭神之风甚盛。清代以前,祭神之风俗始终延续,民国时期有所简化。普通家庭一般都设有天君、灶君、财神、土地、马王、门神之位,称为“家宅六神”。逢年过节,家家设龛祭献。特别以灶君为重,腊月二十三日晚,设果饼、灶糖,送灶君升天,让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由男性主祭,焚香吊表,全家跪拜,然后献麦麸,表示喂灶君之马,取灶君画像焚烧。除夕之夜,请灶君回来,供于灶房中墙位置,视为一家之主,早晚礼祭。其他诸神,各就各位,如土地神一般于大门口照壁设龛,门神在门楣上香。正月初五前,皆早晚供奉。此外,中老年妇女中,有的吃斋行善,家中亦设神位,早晚一炉香、三叩头,祀神祈灵,心虔志诚。

  神各有专司,祭神亦有专祀。动土修建,设姜太公神位;求子,到娘娘庙或观音神前祈祷许愿;天旱祈雨,供奉玉帝、龙王;读书谋举,求文昌帝或魁星。各业还敬各业的神。如木匠敬鲁班,铁匠敬老子,唱戏的敬优孟,水手船户敬禹王,医生敬药王,兽医敬马王,商贾敬财神,文人敬孔子等等。

  立庙祭神,极为普遍。庙宇中既有官立的,也有民建的。官立,如西岳庙为皇家庙宇,用来祭祀华山神,还有各县城的城隍庙。民立庙宇则五花八门,有关帝庙、观音庙、土地庙、药王庙、娘娘庙等等。庙内一般供奉诸神塑像。由于人为的推崇,各地也依时令设立定期迎神盛大庙会。富平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圪塔庙会,华县农历三月八日的下庙会,华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华山庙会,韩城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和合阳农历八月初二的城隍庙会等,都聚集了周围十数八里的人前来赶会。庙会期间,善男信女虔诚祭奉,焚香布施,消灾还愿;庙会主持者则摆庙祀神,请乐人,唱大戏,借机赢利;商贾云集,牲口、农具、百货、土产、日杂等都有交易;赌博、算卦、卖艺、讲道等,无奇不有。普通大庙也都有赛期,每年一次,每次一至三天。庙赛期间,庙地各家忙碌准备,招待亲朋,并由值年和官绅主持,摆庙,唱戏,抬神楼,响三眼枪。四乡客商蜂拥而来,求神拜佛络绎不绝,整个庙院淹没在人海之中。若遇偶数丰年,一些大的村镇由社主、官绅倡导,创建新庙或重修旧庙,竣工之后,立碑,唱戏,放鞭炮,祭奠神灵,称之为“开光”。继而募集和购置庙产,收租之息,作为逢年庙会祭祀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祭神之风基本消失。传统的庙会活动还有,但集会内容已发生变化,多为农闲之际的物资交流,以及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