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婚丧习俗
发布时间:2011-11-08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订婚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男女青年多在20岁左右订婚。在农村,一般由介绍人从中引线,双方见面、谈话,自我介绍,如若同意,互赠礼物。再经双方家庭互相打听、了解,情投意合,商定日期,由介绍人领女方到男方家做客,叫做“看屋里”。男方家款待后回赠礼物,然后随介绍人购买衣物,约定时间照相“订婚”,俗称“过礼”或“吃面”。现时农村仍有订婚之俗,城镇流行自由恋爱,已不太讲究订婚仪式。

  结婚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民国以前,结婚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因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等原因,富家多系婿小妇大,且早婚;家贫者多系婿大妇小,且迟婚。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婚后次日,新郎新娘“拜巷院”,女家接女和女婿,叫做“请女婿”,亦称“回门”。返回后,新郎领新娘认坟祭祖。婚后第三天,新娘拜翁姑及宗族亲友,叫“分大小”。然后,下厨做饭,显示手艺。女方男方要人应邀到男方赴宴,称为“送饭”,有的叫“摄饭”。当晚,男女双方谢媒人,盛宴款待。婚后第四天,新娘回娘家“熬十”,一般只住3天,有的住12天,称“熬满月”。新娘被新郎接回时,邻里“搭金桥”、“筑庙台”,让新娘从上面通过。有的还给兄弟脸上抹红,或将公婆打扮成丑陋相,骑牛逗趣。结婚之俗各地不尽相同,因贫富差异,亦有差距,富家往往讲究较多,贫家则往往从简办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对男女结婚年龄有明确规定。男女青年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双方各持本单位或村委会介绍信,去男方所在地政府进行登记,领取结婚证,择日起举行结婚仪式。婚前仍有“添箱”、“行礼”之俗。男方要向女方送箱柜、棉花、衣物及聘礼。聘礼以份计,20世纪70年代,每份240元上下,有的要四五份聘礼。迎娶,初期用自行车,后来用“手扶”或小四轮拖拉机。有的也用卡车、面包车或吉普车。婚礼仪式较旧时简单,一般由主婚人主持结婚仪程,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介绍人讲话,新郎新娘相互佩戴大红花,并向介绍人、双方家长及来宾致敬。礼毕设宴招待。当晚仍有闹洞房之俗,有的还有电影、自乐班助兴。在城镇,青年男女结婚,多利用“五一”、“国庆”、“元旦”等节假日。有的举办集体婚礼,有的旅游结婚。邀请亲朋好友,以糖果招待,谓之“吃喜糖”。8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好转,操办婚事开始互相攀比,一般都讲究高级衣料、高档家具,并要大摆宴席。结婚花费,农村最少千元以上,城镇都在万元以上。至2002年,城镇青年男女结婚,婚前要照一组婚纱照。结婚迎娶一般都用小轿车,有的还讲究用宝马、奔驰等名牌车,婚礼仪式要全程录像。男方给新娘要有“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有条件的还要有房子。女方讲究嫁妆要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婚宴都在饭店包饭,花费一般都在数万元。农村相对简单一些,花费也要数千元,有的也要上万元。

  再婚

  男子中年丧妻,一般都续娶,称之为“续弦”,俗称“办人”。女人丧夫,另嫁他人,谓之“改嫁”。凡再婚者,都较初婚礼俗简要,但阻滞繁多。旧时,女人丧夫,讲究“从一而终”,要终身守贞节,不许再嫁。明、清时期,每隔若干年,地方官吏要逐级上报贞节烈妇。敕建石牌坊、砖牌楼或悬挂“巾帼完人”匾额,以示旌表。辛亥革命后,风气稍变,寡妇可以改嫁。但对于改嫁妇女,关卡甚多,礼仪极简。一般由公婆择婿,宗族同意,索取彩礼。离家须待夜静,夫家在约定地点领人。到男家后,在“灶爷”前双磕头,就算拜堂成亲。数日后,宴请亲朋“认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寡妇改嫁,由介绍人牵线,双方同意后,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再婚也受到法律保护,他人不得干涉。20世纪80年代,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老年婚姻介绍所”,为需再婚的男女牵线搭桥。到了2002年,60多岁的老年人丧偶后,重新找老伴,组成新的家庭,已经比较普遍。

  赘婚

  赘婚是婚姻中的特殊现象,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进行赘婚。一种情况是男子死亡后,女子不愿意改嫁,或者婆家不愿让媳妇改嫁,给其择配新夫,招赘进门成婚,谓之“招夫”,俗称“招人”。另一种情况是有女无子户,在女儿的婚龄期,不让女儿出嫁,而是择婿上门,谓之“招女婿”。旧俗,若招婿,多遭户族阻滞。赘婿往往受人歧视,在户族中没有发言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的政策,赘婿受歧视的现象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男到女家落户,上门合家,可不改姓氏,亦有权当家理事,户族中平等相处,深受农村无子户欢迎。在城镇,男女青年结婚后,往往独立生活,娶妻与招婿已无实际意义。

  丧葬

  旧时,实行土葬。富裕者年过60便开始购置棺木和寿衣,请风水先生看“风脉”,择茔地,用砖石箍墓,在墓地植柏树。棺木以柏木为佳,也有用松木和桐木者。棺木有四页瓦、八大块、十合子、十二圆(用12块板)。棺木雕刻字画,内外漆好,储以待用。寿衣,也称“老衣”、“殓衣”。男的为长袍短褂,女的为秀衣套裙。一般内外三至五套,单衣、夹衣、棉衣都有,但忌穿皮毛类。经济条件差者则不讲究,多为临时置备,一般是薄板枋、布衣衫,入土为安。有些特困家庭则芦席卷尸,挖土坑掩埋,或埋于“乱葬坟”了事。丧葬习俗较为繁琐。老年人将逝,儿女子孙要守护在旁,听候“遗嘱”。随之理发,净身,穿上寿衣。咽气后,多用白纸盖脸(城镇也有用黄纸、红纸的),点灯盏,抬置地上,男停正寝(中堂),女停内室,口放“衔钱”,手握一双筷子及包着馍的手绢,此曰“小殓”。待孝子(儿女子孙)到齐,在纸盆内烧纸,然后哭嚎,俗称“烧倒头纸”。并在大门口烧纸,挂幡,以示哀事。屋内书写引幡、“七单”、丧牌,设置灵堂。当日即告知亲朋,称为“报丧”。等逝者的外家(或娘家)及近亲到齐,将尸身入棺,此曰“大殓”,俗称“入殓”,或称“殓木人”。孝子亲友痛哭,绕棺一周而离。置灵棺于堂,头向内,足向外,停于正中。灵堂要围孝帘,立神位,挂魂幡,献饭菜,摆纸扎。孝子要在灵前守灵,焚香,燃烛,而且要昼夜不停,意在香火不断,后继有人。亲友闻讯,带纸箔钱物,前来吊唁。本家大小要穿白戴孝,给吊唁宾客按亲别“散孝”。停灵吊唁的时间长短,视逝者年龄大小、家境贫富而定,有放置3天、5天的,也有7天以上的。祭礼多送纸人、纸马、金银山等,至亲则为“全礼”——俗称“送饭”。丧主一般用素席招待。

  安葬亦有诸多讲究。先一日下午,由孝女3人,分别执扫帚,提水壶,拿簸箕,去坟地“扫墓”;由孝男3人,分别执魂幡,端饭盘,打灯笼,去坟地“送饭”。回来时,孝子列队出迎,俯首嚎哭,俗称“引魂”。临渭区有的地方孝男去祖坟“迎魂”,并“祭路”,意为迎回祖魂敬献,祈求安葬一路平安。孝女在村巷迎祭。到了晚上,孝子亲友到齐,开棺环视,告别遗体,然后封棺,点“棺罩”举行祭奠活动。名门望族,特别讲究。蒲城、韩城一带,晚间还要举行“点主”和“三献礼”。聘请当地有科甲名位之士,或有威望的吏绅名人为礼宾先生,并以其中名位最高者为点主官。奠时,孝子三拜九叩首,四傧侧立两旁“唱礼”,点主官手执朱红笔,全神贯注地给死者牌位上的“主”字加点,“神”字加竖,叫做“穿神”、“通神”或“点主”。三献礼,即初、亚、终进献三次。一次奠酒,二次献饭,三次献茶。每次读祭文一道。每献一次皆鼓乐齐鸣。之后,还要大戏彻夜演唱。次日晨或午时起灵。灵柩置孝轿——棺罩内或“龙杠”上。门外烧纸人、纸马,孝子于孝轿前相对而跪。起灵,铭旌前导,魂幡引路,鼓乐齐鸣,孝子尾随,外戚“扯纤”,孝女扶柩。长子或长孙顶“纸盆”,行至村巷口,跨越麦草火,将“纸盆”摔于火上。沿途痛哭,撒纸钱。至墓地,纸人、冥器、铭旌随柩下墓,填土为坟。火化纸奠品,孝子谢拜帮葬的众人,花圈、孝棍插于坟上,继承人衣襟盛坟土一把而归。

  葬后3天内,每到黄昏,家人焚麦草于坟周,俗曰“打怕怕”。第三日,逝者近亲要去坟地培土圆坟。死者逝世之日开始,每7天为一斋,共有“七斋”。每斋哭丧烧纸,俗称过“七”。斋期如逢农历七、八日的,由孝女在坟顶插一白纸小伞,坟周围插些小旗。亡后百日、周年,也要烧纸祭祀。父母之丧,持服3年,3年之内,士不应试,官不理任。三周年时,为之“脱服”,视为喜事,换红挽联,动亲朋,请乐人,设宴席,脱孝服,在坟前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职人员过丧事,礼仪从简,一般佩戴黑纱,敬献花圈,开追悼会。20世纪70年代以后,遗体实行火化,一般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农村仍然实行土葬,“入殓”、“送葬”等仪式仍继续进行,“七”、“百日”、“三年”仍然要过。但守孝3年的习俗不像过去严格。后又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礼仪从简。至2002年底,农村过丧事礼仪虽已简化,其程序仍然延续了传统的习俗。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