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习俗
发布时间:2011-11-08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渭南人的生活习俗体现在平时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其中穿衣与其他地方的汉族大同小异,出行随交通工具的发展而变化,亦无大的差异。唯有饮食、住房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特别是饮食,不仅地方小吃品种丰富,面食的做法也丰富多彩,有的不仅具有食用功能,还经过加工赋予食品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

  服饰

  原始社会,纺织技术未发明以前,人们以动物毛皮遮体御寒。商周时期,服装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男子有冠饰、腰饰,女子有颈饰、腕饰,饰物材料有玉、金、玛瑙、青铜、海贝等。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士兵着胡服,一般为短衣、长袖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后亦流行于民间;还有一种不同于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被称作“深衣”的服装,不论贵贱男女,均可穿着。

  秦汉时期,服装大致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战国时深衣的延续,男女均可穿,一般通身紧窄,下摆呈喇叭状,其中女的曲裾长可曳地,行不露足。直裾初期不能作为礼服,因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容易使裤子外露,至东汉以后经不断改进才逐渐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汉族服式,也有胡服。汉族男子主要穿衫和袍襦。衫不需使袪,袖口宽敞,上自贵族,下至黎庶百姓,均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时尚。穿袍襦者,下裳多穿裤裙。女子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褶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

  隋唐五代时期,服装丰富多样,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总体上男子为长袍广袖,女子大多为襦、半臂、披帛、衫、袄、长裙等。宋、元、明时期,男子多穿大袖衫,其特点为斜大襟、大袖,袖长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女子元代穿对襟上衣、背心,以及独幅无裥的夹裙;明代下裳亦多穿裙,穿裤的较少。

  清代,平民男子脑后蓄发长辫,多数不戴帽;女子未婚者满发单辫或髽髻,婚后结为饼型,俗称“泡泡”。男女衣着都肥大,上衣均为右衽开口,自结纽扣,扣数订单不订双。年长者一般衣身较长,有的甚至过膝。裤子多为大裆,腰宽松,且另接。女子上衣和裤子镶边道作为装饰。男袜为土布自制,形似靴子,鞋为手工针纳厚底硬帮。男女长者多束裤口,系腰带。富家男子有长袍马褂和红疙瘩六瓣帽瓢。闺秀“三寸金莲”木底鞋,穿绣花长裙。首饰一般为男戒指,女镯子。服色冬季以黑、蓝为主,夏季以灰、白为主。男女老少四季均内穿花裹肚,用料多为土布或自产丝绸,后杂以直贡呢、花丝葛,富家女子皆绣花、镶边。

  民国初年,男多剃光头,少数留短发,下垂脑后,与发际齐。女未婚者多为剪发头,婚后挽髻上头。20世纪20年代,青壮年男子留分头、背头、小圆头、平头的渐多。农民头戴毡帽或扎白毛巾,衣裤与清代大同小异,年长者多用白、蓝布带缠腰间,旱烟袋别入后领口或插入腰带内。女穿连襟袄、长筒裤,年轻人喜红袄绿裤,年长者头戴平顶绒质黑帽或黑帕子,称作“帕帕头上盖”。男女皆穿平底圆口鞋。知识分子男穿中山装,戴礼帽;女穿旗袍,围围巾。商人穿长袍马褂,戴帽瓢。仕客职员穿大衫,戴礼帽。幼儿穿虎头鞋,戴虎头帽,颈戴项圈,多数下饰“长命锁”。30年代,服装盛行宽、大、短,以后又兴窄、细、长。同时,西装、中山装、旗袍、罗裙逐渐增多。中学生、职员多穿中山装,少数政界人士则西装、革履、金边镜、文明杖。军政富商眷属则短衫、罗裙,短袖旗袍、长筒丝袜,绣花缎鞋或高跟皮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襟袄、八角帽、方口带鞋悄然兴起,干部、学生普遍着中山装、列宁服、青年装。男女都穿苏联大花布。“文化大革命”期间,着装千人一面,青年男女视穿黄军装、戴黄军帽、背黄背包为时尚。20世纪80年代,城市和农村衣着样式差异已不明显,男子普遍穿西服,女子普遍穿裙装,但服装样式变化较快,裙装有长裙、连衣裙、西服裙、筒裙、短裙等,裤装有喇叭裤、筒裤、牛仔裤、健美裤等,上衣有军干服、西服、运动服、蝙蝠衫、老板服、羽绒服等,帽子有军帽、工人帽、风雪帽、太阳帽、无沿毛线帽等,鞋有黄胶鞋、运动鞋、板鞋、拖鞋、凉鞋、四季鞋、皮鞋等。有一段时间,呢子大衣、风衣颇为流行。90年代,有些部门如公安、法院、检察、税务、邮政、工商、防疫等,都配发了行业服装,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制作有校服。至2002年底,男子夏季上衣穿衬衫、短袖、体恤衫,裤子有西服裤、休闲裤、短裤,鞋有凉鞋、四季鞋、布鞋、皮鞋等;冬季穿羽绒服、夹克衫、皮衣等,内穿毛衣、衬衣、保暖衣等;春秋季穿西服、夹克衫等。女子夏季穿衣百花齐放,上衣有衬衣、背心、胸衣,时髦女子还有露肩装、露背装、露脐装等,裙子有连衣裙、筒裙、长裙、短裙、超短裙等,袜子有短袜、长筒袜、连裤袜等;春秋穿西服、夹克衫,以及样式繁多的时装;冬季外穿羽绒服、大衣、短大衣等,内套毛衣、保暖衣等,鞋有棉皮鞋、皮靴等。品牌服装亦较为流行,如雅戈尔、柒牌、七匹狼、红豆、杉杉、法派、久姿等。中青年女子戴项链、耳环、戒指,亦流行烫发、染发、美容。

  饮食

  1949年以前,渭南境内城镇人口很少,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农村人口中多数衣食不足,平常主食小麦、玉米、糜谷、豆类,间食野菜。食用油较少,调料亦很简单,多为盐、醋、辣子三样,穷困时,惟有盐而已。山岭川谷区,以食土豆、玉米、豆类为主,贫苦佃户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若遇荒年,即以榆钱、荠荠菜等糊口充饥。普通人家平常吃饭,每日早、午两餐。早饭蒸馍、米汤,午饭主食面条。若有客人,早饭增加豆类,谓之“豆子饭”,午饭则改变花样,增加蔬菜,谓之“改样饭”。农忙时,一般加晚餐,俗称“喝汤”,有的还半早打点,谓之“喝的馍”。普通人家吃饭,男人多端饭碗聚于村道,边吃边闲谈,名曰“老碗会”。新媳妇一般不出灶房,给大人小孩舀完饭再吃。多数农家每年自己腌有酸菜,特别是山区更普遍。腌菜多用红萝卜叶、莲花白、散心白菜、青辣椒等,佐以粗盐。玉米稀饭就腌菜,省事可口,俗有“腌酸菜,胜海带”之说。另外,一般农户还用自产菜籽、棉籽榨制或换食油,用豆类换粉条和豆腐,用柿子做醋,自种蔬菜,自给自足。殷实之家,吃饭讲究高桌子低板凳,每餐四菜,主食副食搭配。官绅富商,则重于副食,顿顿不离酒、肉、蛋,来客过事,更是丰盛,荤席、全席,做十几个菜屡见不鲜。平常的饮料,富豪人家,喝茶讲究茶性,冬季熬砖茶,夏季喝青茶。普通人家,茶水仅用来招待客人,自己平时则只喝白开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的饮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开始重视饮食卫生,吃饭注意定时定量,主食副食合理搭配。20世纪50年代,主食小麦,搭配谷类。60年代,由于天灾和人为的原因,有一段时间以杂粮为主,甚至“瓜菜代”。不少地方粗粮细做,玉米黄、金银卷、发糕成了新式食品。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民、居民常年吃白米细面,顿顿有“油泼辣子夹蒸馍”。逢年过节则花样多变,水饺、臊子面、煎饼、碗碗肉,应有尽有。汉中面皮、兰州拉面、川味菜肴、德州扒鸡等也在渭南各地落户。老年人、小孩喝羊奶、吃鸡蛋者日渐增多,年轻人喝啤酒、饮料已较普遍。至2002年底,许多人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平常吃饭,每顿炒几个菜已经很普遍。城镇人口一日三餐,工作紧张时,往往在饭馆吃饭。人们吃饭讲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食,喝牛奶、羊奶已经很普遍。逢年过节,老人过寿,结婚办喜事,讲究在饭店包席,既省事,又有面子。来客招待,喝茶讲究卫生,用一次性纸杯。各地有特色的食品在当地基本上都能吃到。人们还把当地一些传统食品进行挖掘改造,重新经营,如蒲城的椽头蒸馍,大荔的带把肘子、月牙烧饼,韩城的羊肉饸饹、油酥饼,富平的太后饼,合阳的踅面等。

  在一些正规的宴席上,有些老年人很讲究吃饭的规矩:入席,尊长亲朋坐上席,陪客坐两旁,其他人员依次入座。出席,讲究“一茶、二酒、三饭食”。酒菜质量量力而行,多少不等。喝茶时配以糖果、糕点,饮酒菜上双数不上单数,吃饭菜上单数不上双数,素有“5碗、全席(9碗)、13花,外带一个猪尾巴”之说。开席,陪客或主人晚辈先给上座“看酒”,酒过一轮,待陪客或主人说“捉起”,方能动筷吃菜。席间,酒壶没酒了,不能说“完了”,要说“满了”。同辈人或朋友相聚,往往少不了猜拳,一般6杯酒,赢拳者不喝,输拳者喝酒。酒菜足兴后,上吃饭菜。主食讲究早上吃面,午席吃馍。退席,讲究上座离桌后,其他人才能离开,若有事需先走,应说“失陪”等客气话,拱手退出。

  居住

  仰韶文化时期,原始村落以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最密集,人类从野外穴居向筑屋室居过渡。夏代以后,平原上村落逐渐增多。至民国时期,人类居住经历了洞穴、窝棚、草屋、土木结构房屋、砖木结构房屋等演变过程。1949年以前,民舍住宅受经济条件限制大都随地形而建。走向多为坐北向南,素有“有钱没钱,盖房朝南”之说。房屋结构平原区多为土木结构厦子瓦房,外地人称为“半边盖”;山岭地区住窑洞的居多,且无院落围墙,有的甚至人畜同室,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极差。外地逃荒落户者,多数是矮墙茅屋,甚至寄居庙宇、祠堂内。富裕人家讲究在长方形院内东西南北四面相向盖房,前边为前房,后边为正房,两侧厢房为厦房,即北方所谓的“四合院”,亦称“四合头”。韩城市党家村以明清时期建筑为主的四合院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党家村四合院有前院、中院、后院、跨院之别,房屋有前厅、过厅、上厅及门房、厢房。大门上有砖雕图案,有雕八仙和花鸟的匾额。韩城一带的大门门额讲究雕“耕读家”、“书香第”等字,渭河两岸讲究雕“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等字。

  农村住房习惯以左为上,右为下,长者居于上位,灶房亦设上首。弟兄分家时,坐北向南的院子,兄东弟西。分家后,长子不离老庄。住宅大门均偏左安置,水道多从门侧下方通过。屋内的陈设富家多有太师椅、八仙桌、穿衣镜、大立柜、衣箱、自鸣座钟等,床上铺狗皮褥子、缎被子、太平洋床单,还有全铜的脸盆、灯具等。极少数富商军政之家,还陈设着古玩书画、花卉鱼虫,显得幽雅别致。一般人家则只有方桌、长条凳,睡的土炕,炕上铺芦席、大花布被褥,家里除了风箱、锅以外,很少有其他的家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山区依坡崖挖的窑洞基本变为平地而起的砖箍窑。平原的土木结构小瓦房逐渐变成了砖木结构的机制瓦房。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城市居民陆续住进了居民点,多数是五六层的单元楼,居住面积以五六十平方米居多。农村也实行了统一规划,拓宽了村道,注意了卫生绿化。住宅普遍讲究南北庄子,三间独院,平房两层,西式门窗。有些城市郊区出现了“楼房村”,讲究瓷砖贴面,或米石水刷。室内带花水磨地板,字画盆景布置其间。沙发、写字台、高低柜、组合家具等比较流行,不少农家的土炕逐渐被木板床、沙发床取代。至2002年底,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居住近百平方米房子已经比较普遍,有一部分人已经住上了一百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讲究三室两厅两卫。一般人搬进新房以前都要进行装修,给房子内做一些造型,地上铺地砖、木地板、地毯,墙上刷仿瓷涂料、乳胶漆,有的还贴壁纸,窗子用铝合金做,门用免漆环保型的。室内陈设有大彩电、柜式空调、冰箱、电脑、组合柜等。床用席梦思,床上讲究轻薄保暖,用鸭绒被。农村盖房亦改砖木结构为砖混结构,有的下部为砖混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盖两层楼的已经较为普遍。有的农户还安上了土暖气和太阳能洗澡设施。电视在农村已经普及,部分家庭还安上了电话。有些地方还有“建房”、“迁居”和“添家”之俗。如,建房前选择“良辰吉日”,邀请左邻右舍,然后才破土动工。院内不植桑树、柿树,屋梁忌用槐木、柳木,认为这4种树木与“丧”、“出事”、“鬼”、“绺窃”谐音,不吉利。立木房时,明柱贴对联,正梁贴吉帖。上梁时,鸣鞭炮,用壶水或酒浇大梁,有的亦抛小馒头。亲朋好友亦带酒前来祝贺。一般还需以毛巾、香皂等“四样小礼”酬谢匠人。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分家另过,亲朋好友携带灶具、碗筷、日用家具等前来看望,资助添置所需,谓之“添家”。迁居新屋俗称“入庄”,有的也叫“烘庄子”。为庆贺乔迁之喜,答谢乡友之助,主人要在新房子贴对联、鸣鞭炮或演戏助乐,午时过后,还要设宴款待。

  出行

  旧时外出走亲戚,求医看病,请先生,一般都是徒步而行,有的也骑牲口。官员外出皆乘马坐轿,侍卫相随。殷实之家走亲戚,赶集,看戏,访友,一般乘坐马拉木轮车。若远途行旅,乘坐畜力轿车,或乘船走黄河、渭河、洛河水路。民国二十三年(1934),陇海铁路通车到渭南后,人们出远门则乘坐火车。县城短途,多以洋车(人力车)代步。有的山区也用滑杆(用两根长杆夹一坐椅,二人前后杠抬)抬送老年人。

  20世纪50年代,国家干部下乡,背铺盖卷步行;老百姓出门,仍然是步行或骑牲口;有些经商的也骑自行车。到了60年代,自行车成了城乡主要交通工具。有的人外出运东西,也用架子车代劳。70年代,轻骑、摩托车日渐增多,出远门一般坐公共汽车。1978年以后,县际公路成网,县城通班车,乡镇有“蹦蹦车”。小四轮、双排座已成为农村人走亲访友和出远门的主要代步工具。地、县级机关干部因公外出,则多乘坐单位的吉普车、面包车或小轿车,有的也乘公共汽车。至2002年底,县乡公路实现油路化,乡镇都已通班车,人们出行办事都坐公共汽车,远途坐火车,有些做生意的为节省时间,也有坐飞机的。城内一般乘坐公交车、出租车,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的也较普遍。少部分办工厂、做生意的还有自己的小轿车。

  人们外出办事,习惯于多人同行,互相照顾,同出同归,有“同路不舍伴”之俗。沿途遇人,问事问路,态度和蔼,视对方年龄、身份,多唤以自谦称谓。在途中,行人车马一律靠右行,素有年轻人让老年人,单身让负重的,轻车让重驮,下坡让上坡等良俗美德。

  娱乐

  1949年以前,人们忙于为生计奔波,娱乐活动比较少。遇到在城隍庙里举行祭祀活动,往往要演戏,人们可以一饱眼福,所以过去有“城隍庙对戏楼”的谚语。在农村,有时候也有戏班子走村串乡演戏。富裕人家过事,往往要请戏班子演戏。戏班子有演秦腔的,有演同州梆子的,有演迷胡戏的,有演阿宫腔的,也有演老腔的。渭河两岸人们看皮影戏的比较多,在合阳县还有线戏、跳戏等,黄河岸边的少数村还有放河灯、祭河神的习惯,既是娱乐活动,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遇到重要节日或重大祭祀活动,有些地方还耍社火、扭秧歌,华阴县、韩城县的秧歌扭得较有名气。

  20世纪50年代,人们沉浸在解放翻身的喜悦之中,纷纷组织业余剧团庆祝新生活,自娱自乐。渭北各县组织的业余剧团较多,白水县冯雷、雷牙等乡有30多个业余剧团,大荔县农村有50多个业余剧团,富平县有22个业余剧团、5个皮影社、5个曲子会、14个自乐班,合阳县路井、黑池、坊镇、伏六、甘井等乡更兴盛,仅黑池的22个村庄就有19个业余剧团。到了70年代,人们的娱乐活动随着政治运动而转变,农村、工厂普遍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时兴唱革命样板戏,如《白毛女》、《红灯记》、《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等,无论大人小孩、工人农民都能哼唱两句。工厂里有工人俱乐部,工人业余时间在俱乐部里看电影、文艺节目,打篮球、乒乓球,举办象棋比赛等娱乐活动。城镇居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在剧院里看戏也比较普遍。农民在农闲时间也经常举办篮球赛,村与村之间举行篮球比赛,观者云集。劳动间隙,有些象棋爱好者也摆棋对弈,自娱自乐。大部分人都会玩扑克牌,玩法有捉娘娘、打对家、升级等。年轻人往往赶几里路到附近村子去看电影。每逢过年,城镇还组织耍社火、走高跷等大型活动。到了80年代、90年代,电视在城乡逐渐普及,人们不出门便可观赏各种娱乐节目。特别是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城乡影响最为广泛。同时,国家把每星期上班时间调整为5天,人们的休闲时间更多了。看电视不能满足参与的兴趣,城乡渐渐流行起打麻将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摸两把,开始输赢按一二毛计算,后来发展到一二块,有的数量过大,受到公安部门的限制,按赌博查处。城镇还兴起了营业性的舞厅,人们到舞厅去跳舞,唱卡拉OK。国家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后,一些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在“五一”、“十一”放假期间还全家到外地去旅游。平时三五人聚到一起,也玩扑克牌,玩法有拐三、挖坑等。至2002年底,互联网逐渐发展起来,年轻人多数去网吧上网、玩网络游戏,有条件的也在家里上网。城镇街道兴起一些麻将馆,有的也叫中老年活动室,供中老年人闲暇时打麻将娱乐。出外旅游的人逐渐多起来,还兴起了农家乐等周末休闲度假旅游。看电视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些讲究格调、品位的人还到茶座、咖啡屋去聊天娱乐。有些地方还兴起了洗足屋,供人们洗足休息消遣。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