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地方病防治
发布时间:2011-11-04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渭南属地方病重发区,发病范围广,危害严重。地方病主要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和布鲁氏菌病等,南部秦岭山区和北部韩城、白水、蒲城等县(市)部分山区属碘缺乏病(瘿瓜瓜、大脖子)、克山病(吐黄水)多发区,渭北平原的大荔、蒲城、富平等县和临渭区属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的高发区,富平、蒲城、白水、合阳、澄城等县的牧羊地区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多发区。民国以前,地方病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人们饱受发病的痛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病防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1956年,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第二分所设于渭南地区华阴县,其职能为调研、指导地方病防治工作。1973年,中共渭南地委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区的地方病防治工作。1986年,地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改为渭南地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该项工作纳入政府职能。1995年,渭南撤地设市,机构名称改为吉祥坊体育 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2002年,市级机构改革更名为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地病办),办公室主任由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同时设有专职副主任。各县(市、区)均设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安排、检查、落实,以及具体的调查、监测和防治工作。

  碘缺乏病防治

  碘缺乏病病因系自然环境中缺碘造成人体摄碘量不足,临床症状为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严重者会引起地方性克汀病,表现为聋、哑、呆、傻;儿童缺碘会损害脑神经发育,轻者表现出智力发展不足,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孕妇缺碘常导致胎儿死亡、畸形,或流产、早产。渭南11个县均为碘缺乏病易发区。1975年,全区进行碘缺乏病普查,共确定病区111个,其中重病区24个,轻病区87个,查出碘缺乏病患者130782人,患病率为2.31%。华阴、华县为重病区,碘缺乏病发病率较高。随后,全区开始大面积突击治疗,采取的主要措施为碘化钾肌肉注射、碘酊腺体注射、口服消瘿片和手术摘除等,累计治愈患者118557人,治愈率在90%以上,其中手术治疗2359人,使全区的碘缺乏病基本得到控制。1980年,地区防疫站因控制碘缺乏病成效显著,受到陕西省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的表彰奖励。1981年以后,全区坚持全民食用合格碘盐,有效地控制了碘缺乏病的发生。1994年,全区又在孕妇、婴幼儿等特需人群中加服碘油制剂,效果良好。1999年,经陕西省碘缺乏病评估小组考评,全市8岁至10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触诊检查平均为1.96%,B超检查平均为2.04%,尿碘中位数大于300ug/L;全市组织领导、碘盐管理、健康教育3项综合评分在85.5分到95分之间,均符合国家控制碘缺乏病标准,专家组认定,吉祥坊体育 已达到国家控制和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截至2002年,全市防治碘缺乏病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

  大骨节病防治

  大骨节病俗称柳拐子,属地方性骨关节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增粗、变形、运动障碍、疼痛、肌肉萎缩,重度病人走路呈鸭子步,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1985年4月,全区地方病普查后,确定大骨节病区154个,其中中度、重度病区41个。全区共有不同程度大骨节病患者14968人,患病率为16.34%,以渭南(今临渭区)、华县、富平、韩城、白水发病最多。大骨节病的病因虽未完全探明,但经过多年的防治实践,人们总结出了“补硒、改水、吃杂、讲卫生”的有效防治措施。1997年,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潼关、澄城2县进行大骨节病防治达标考核,共检查7岁至16岁在校学生1193人,检出早期患者137人,I度患者1人,平均检出率为11.57%。1998年1月开始,对华县、韩城、澄城、富平、临渭等县(市、区)27个病区的407700人实行供应产地加硒式硒碘盐,经卫生防疫部门跟踪监测,表明硒碘盐质量稳定,防治效果较好。同时,对蒲城、白水、合阳3个贫困县的重病村采取了异地搬迁的措施。1999年,对合阳、蒲城2县进行考核,共检查了9所中小学的203名在校学生,检出早期患者32人,检出率为15.76%,已无I度患者。〖JP2〗2000年,对华县、白水2县进行考核,共检查了50所中小学校的6594名在校学生,检出早期患者537人,检出率为8.14%。至此,潼关、澄城、合阳、蒲城、华县、白水6个县均达到国家大骨节病控制区标准。截至2002年底,全市共对大骨节病重病区的182户、761人实施了异地搬迁。〖JP〗

  地氟病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病因系病区饮水、食物、空气中氟元素含量超标,造成氟在人体内蓄积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临床表现初期为氟斑牙(牙齿变黄变脆、出现缺损或脱落),逐渐发展为氟骨症,患者腰腿疼痛,严重者导致瘫痪,丧失劳动能力。渭南地方性氟中毒(水型)发病区有大荔、蒲城、富平、澄城、渭南、合阳、韩城7个县,病区总人口数138万人。1980年,全区地方病普查,查出氟斑牙患者71.66万人,氟骨症患者49606人,以大荔、蒲城2县发病最为严重。此后,全区氟病区改水工作以联合国倡导的“国际饮水供应和卫生十年活动”为契机,由点到面逐步推开。1982年,全区通过改饮低氟水预防氟病的同时,开展了软化型氟骨症研究、人群尿氟正常值调查和防氟改水效果监测。同时,应用苁蓉丸、氟骨症丸、氢氧化铝片、骨龄通痹丸、氟骨康胶囊等中西药物治疗氟骨症患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1985年,开始建设大荔县洛北农村供水工程。该项目总投资5621.86万元,利用世界银行无息贷款、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国内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款,工程历时6年建成,日供优质矿泉水5.6万吨,使洛河北18个乡镇的329926人(中等以上病区225138人、轻病区104788人)饮用上符合标准的优质矿泉水。1986年,开始建设蒲城县袁家坡供水工程。该项目总投资2730万元,历时6年,建成7个水厂,使22个乡镇、183个病区村的351000人(中等以上病区209740人、轻病区141260人)饮用上低氟水。1992年,吉祥坊体育 (今临渭区)渭北引改水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总投资3207万元,历时7年,解决了渭河北10个乡镇30.9万人(氟病区88个村80268人、苦咸水区133个村228732人)的饮水问题。另外,富平县用8年时间,在13个乡镇建成中、小型改水工程16处,使14.32万人饮用上低氟水。截至2002年底,全市氟病区累计改水受益1071000人,其中中等以上病区累计改水受益614700人。

  布鲁氏菌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病因系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常由病畜传染给人,临床急性期表现为发冷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肿大、骨质损害和肝脾及睾丸肿大,转为慢性后,以上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劳动。渭南布鲁氏菌病区主要有澄城、白水、大荔、合阳、蒲城等县,传染源有羊、牛、猪。20世纪70年代初,蒲城等县发生布鲁氏菌病大流行,地、县两级组织卫生、农牧等部门开展普查、普防、普治,对可疑人群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血清学检查,对密切接触者采用干冻布鲁氏菌苗皮肤划痕预防接种,及时治疗发病患者,集中饲养和屠杀病畜,很快控制了疫情。1986年,经陕西省地方病防治部门组织考核验收,全区11个县(市)全部达到控制区标准。此后,地、县防疫部门坚持疫情监控,在较长时间没有发现新发病例。1996年,陕北布鲁氏菌病流行,大量病羊低价流入渭南,也将布病疫情带入境内。市地病办发现疫情后,迅速组织防疫、畜牧部门开展布病流行情况调查和监测,并根据《动物检疫法》,采取“检、免、处、消”相结合的防治措施,设立定点屠宰场,保证上市畜禽肉产品的质量。对于确诊的布病患者建立档案,进行全程、足量的规范治疗。2001年开始,全市对新发现的布鲁氏菌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2002年,全市共发现并免费治疗布鲁氏菌病患者103人。

  克山病防治

  克山病系地方性心肌病,临床表现为心跳气短、四肢无力、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发病人群以妇女儿童为主。1981年,全区地方病普查,共发现各型克山病患者493人,主要分布在华县金堆镇、澄城县冯原镇等地。克山病病因虽未探明,但经过多年的防治实践,已经探索出较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即补硒和“三防四改”(防寒、防湿、防烟,改善营养、改善环境、改良饮水、改善居住条件)。1998年,全市开始向克山病区供应硒碘盐。2001年,省、市地方病防治专家对华县克山病区进行了小范围调查,结果表明,克山病的发病率稳中有降,疫情趋于稳定。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