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发布时间:2010-12-15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旧石器时代大荔、蒲城、临渭区、华县、韩城等县市劳动生息着古人类。约1万年至8000年前,渭、洛河下游的先民制作精细石器,从事渔猎。老官台、仰韶文化时期,华县老官台、元君庙和临渭区北刘、史家等地的先民从山区走向平原,开始了早期粗放农耕和广谱采猎活动,种植粟类,驯养家畜,制作陶器,筑屋定居。随后,今华县杏林镇梓里一带出现了氏族聚落文化,渔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黄帝时在今富平荆山冶铜造鼎。舜帝时期,黄、渭、洛河已经通航。夏、商、周代,尤其是西周时期,境内种养业已经成熟,并大量出现了青铜冶炼、制陶(瓷)、玉雕、织造等手工业以及城邑建筑技艺。国家管理经济的封土建国(邑)、缴纳贡赋、“井田制”等级奴役制度随之产生,成为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向东扩展,境内陆续归秦。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成为诸侯强国。时年,渭南境内农业已比较发达,畜力牛耕和铁质农具得以使用,产量倍增。公元前246年,秦修筑郑国渠,引泾河水灌田,今富平、蒲城等县农田受益,农耕文明再度提升。秦统一六国后,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以冶铜、冶铁、制陶、织造等为主的手工作坊遍及各城邑。郑县、夏阳已有冶铁官建置,设有专门作坊,建筑用的砖瓦、管道和雕饰成为秦代新兴的文化。同时,交通运输成为富国强兵的必要条件,黄、渭、洛三水航运发达,成为“秦粟晋输”的重要通道;陆上则形成了丰、镐经郑县(今华县以东)出“桃林寨”(今潼关县境内)的“东方干道”和周原沿渭河以北,经临晋(今大荔县)关至晋、魏的“东北方干道”。商贾交换相应频繁,铜质货币出现。此后,直至东汉末年,渭南一直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水利渠系齐全,耕作技艺普及,麦、粟、菽、果、菜基本充足,耕畜、战马养殖普遍,手工业规模扩大。魏晋南北朝时,国家四分五裂,政权更迭不已。渭南境内虽有前秦苻坚短暂“偃甲息兵”的“劝课农桑”和减轻税赋等策略,但经济社会总体衰退,耕地荒芜,商业凋敝,“钱币无所周流”。

  隋唐定都长安后,渭南出现较长时期的经济繁荣。朝廷和地方官府奖励垦荒,修复水利,铸造新式农具,推行粮田复种,提高农业产量。境内各州、县粮仓丰盈,渭河两岸桑、麻相望。纺织印染、采矿、金银器制作、陶瓷碾硙和石料加工等手工业门类众多,其中又以“唐三彩”和石刻艺术最为高超,大量输出海外。交通运输仍以长安为中心,陆路主干驿道和州、县驿道互相联通,并在黄河临晋关架设了以两岸铁牛、铁人为柱的铁缆浮桥,商贾往来和官吏出行十分方便。水路大兴黄、渭漕运,江淮一带粮谷运抵长安,年漕运粮达数十万石之巨。商业交换出现了初级汇兑票据--飞钱,对外贸易以西域大食(今阿拉伯)为主要对象,瓷器、丝绸、药材大量出口。宋代后,京城东迁,渭南经济发展延缓,加上战争因素,境内华州、同州人丁稀少,农事凋敝,户额分别减少了48%和55%,国库空虚。直到宋真宗年间,流民归田,粮食产量增加,积粟较多。矿业开采、冶炼较唐代有所进步,瓷器制作、生丝织造、造纸亦较普遍。商业贸易渐次回升。金元代,连年穷兵黩武,境内经济备受摧残,“村人尽死于兵,庐室尽毁”。明代,渭南境内耕地扩大,人口增加,商品经济萌生,经济社会逐步发展。明万历年间,关中缴纳粮赋最多的11个县中,渭南境内有蒲城、渭南、富平、澄城、合阳5县,蒲城、富平两县分别达到54533石和34622石,为陕境之首。清代,棉花生产除泾阳县外,以华州、合阳、朝邑、渭南、大荔等县最多。手工业作坊(厂、矿)大量涌现。华州、韩城铁器远近闻名,白水、澄城建矿采煤,棉花家纺遍及农村,同州制绒、裘皮驰名陕、甘、川等地,富平建材石料和艺术雕刻名扬天下。商业贸易既有“日用杂品”、“偏于市厘”的简单交易,又有批量交易,大宗商品有粮食、棉花、煤炭、皮毛制品、铁器、茶叶、药材、木材等。清末,渭南成为北京至陕、甘、川、疆的交通中转站,两条大道分别由潼关和临晋关两处入境,过华州、同州,系朝廷向西北、西南边陲输送兵员粮秣和通商的生命线,京广杂货、洋布、洋火、海菜、颜料等商品大量输入,境内出现了现代金融汇兑、邮政电信等新兴产业。但是,由于政治腐败,民族和社会矛盾迭起。加之烟毒泛滥,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境内民众响应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驱逐清廷官吏,清王朝灭亡。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事不断,渭南经济时衰时苏。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救济灾荒,恢复农业,发展实业,经济开始稳定。粮食、棉花和果林生产引进良种和先进耕作方式,并建立公营的农林试验场。现代机器引入,渭南、韩城、澄城等县数家棉花打包厂、煤矿和面粉厂先后开工。公路、铁路亦通行渭南,大部分县通邮,并开通长途电话。民国二十六年(1937),辖区棉田达180万亩(折12万公顷),占陕西全省的37%。商业初显复苏,上海、北平、汉口等地商人来渭大量采购棉花、粮食和木材。抗日战争爆发后,渭南成为黄河河防和潼关关隘前沿,驻军增多,难民涌入,人口增多,经济一度畸形繁荣。全国统一战线的形成,使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渭南人民以充足的人力和物资支援抗日前线,为保卫黄河防线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民国三十二年(1943)1~8月,境内征用大车82.2万辆(次),驮畜32.6万头(匹),民夫1.54万名,共运输军粮230余万包、马料994.2万斤、马草3107.7万斤,还有大量驻军和河防部队的给养、弹药、材料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境内经济大幅度衰退。至1948年,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农户破产,企业倒闭,物价飞涨,经济全面崩溃。

  1949年5月,渭南全境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带领翻身农民和城镇职工千方百计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迎接新中国成立。1949年底,辖区社会基本稳定,生产总值32808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为60451.6万元和3483.5万元。1951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3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辖区生产总值达到62416万元,农业、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03738.3万元和11845万元。交通邮电业也大步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0.65万元。此间,国家决定兴修三门峡水库,将渭南的朝邑、潼关、大荔、华阴四个县335米高程以下列入淹没区,国家很多投资项目没有在渭南布点,渭南失去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1958年的大跃进,工业经济一度上升,但由于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一度出现严重问题,农业减产,部分工业企业下马,群众生活困难。1962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休养生息,积蓄力量。1965年,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经济繁荣。辖区生产总值达到99465万元,农业、工业产值分别达到135730.3万元和19920.9万元。商业市场开始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067.45万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渭南经济发展一度受到干扰。此后,由于国家对黄河三门峡库区运行方案调整,渭南各县退出了淹没区,加上“三线建设”的需要,国家计划内工业投资在辖区首次加大,中央和省上先后兴建了一批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大中型企业,地方政府也配套办起了一批小型企业,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农业也获得了发展机遇,兴起了以大型抽渭灌溉工程为主的水利建设高潮。各地扩种棉花,推广农业技术,增施化肥,提高产量。交通邮电在“立足战备”的环境下,增修铁路、公路,提高现代通讯能力。1975年,辖区生产总值达到154016万元,产业构成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增加值分别占43.2%和34.6%;农业和工业产值分别为161354.2万元和96131.5万元。粮、棉、油总产分别为140.6万吨、3.67万吨和0.71万吨,成为陕西省占首位的农业商品生产大区。工业门类增多,产品增加,部分机电产品和钼精粉开始出口。时年,辖区公路通车里程3120公里,通邮里程1211公里,有线、无线电话普遍开通。1978年,渭南生产总值189022万元,农业产值146191.6万元,工业产值150543.7万元,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渭南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国营工商企业简政放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被冲破。辖区连续十年生产总值以8.4%以上的速度增长,商业贸易异常活跃。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农业内部开展结构调整,种植业以粮为主的局面逐步改变,经济作物比重增加,林、牧、渔业快速发展,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商品生产所替代。渭南成为陕西省商品粮、油、肉、蛋和水产品生产基地。1987年,辖区工业形成了电力、煤炭、建材、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纺织八大支柱行业。部分产品批量向国外出口。黄河工程机械厂生产的大马力履带推土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西北第二合成制药厂出口的阿斯匹林、氨基比林等产品分别获国家银质奖和质量冠军。1990年,辖区生产总值达到448300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39.1%、29.6%和31.3%,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农业产值分别为528601万元和267230万元,与1978年比较,分别增长了1.37倍、2.51倍和82.9%。工业产品达到3000多种,其中发电量91亿度、煤炭产量1089.4万吨、黄金1573.1公斤、钼精粉1.09万吨、电动机14万千瓦、小型拖拉机5842台、合成氨9.3万吨、化肥8.6万吨、水泥106.6万吨、棉纱1.8万吨、坯布7673万米。农产品十分丰富,粮、棉、油、肉总产分别达到174.8万吨、5.7万吨、7.6万吨和4.1万吨,均比1978年增长了47%以上,其中肉增长一倍以上。蒲城、富平、韩城、渭南、合阳、大荔、澄城7县(市)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大荔县成为国家优质棉基地。交通邮电产业步入现代化,县县通铁路、乡乡通公路,电报电话进入全国自动网络。商业贸易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物资、粮食和生活消费品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建成了一批批发和零售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11.4元和1116.5元,生活水平达到温饱宽裕。

  20世纪90年代,渭南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力度增大。农村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生产逐步走向产业化。种植业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大面积推行塑棚、地膜等设施农业,畜牧业推行规模化和集约养殖。林业推行农田林网化,成效显著,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连续五年,2000多名科技人员下乡推广实用技术,农产品科技含量增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交和商贸企业普遍推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产权置换和重组。制定多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对传统、落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八五”期间,辖区生产总值以9.7%的速度增长,1995年达到71.2亿元。其中工业、农业增加值分别占30.7%和31.5%,经济结构有了质的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为68.5%,较1990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全市企业改革继续深入,根据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针和陕西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思想,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抓住国家西部开发的机遇,加快能源、交通、电信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8.8亿元。其中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占22.6%和36.5%,第三产业占40.9%;工、农业产值分别达到102.6亿元和47.6亿元。工业结构趋向合理,市、县属企业产值比重占27.2%,轻、重工业产值比为4.1比5.9。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设施农业面积增大。交通邮电业务量达到18.8亿元,电信业全部实现程控化和自动化。各类商品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14亿元。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发展很快,经济开始融入国际化大发展之中。

  进入21世纪后,渭南经济由总量扩张向质量与效益并重型发展,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形成。农业基本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设施农业和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和建筑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种类增多,领域扩大,除商业批零贸易、餐饮业以外,金融、旅游、房地产以及社会中介服务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层次配套发展的格局。200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6.8亿元(现价为197.4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1.83倍。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进入工业化的新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3.1%,产值达到49.2亿元。主要农产品粮、棉、油、果分别为172.1万吨、3.68万吨、7.5万吨和123万吨,畜产品肉、蛋、奶为10.1万吨、7.5万吨和11.2万吨,水产品为1.5万吨。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作物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占84%、71%和64%,机械装备总动力266.5万千瓦。全市成为国家和陕西省颇具规模的农业商品基地。其中以粮、油、肉、果最为出名。优生果类总面积约8万公顷,被国家确认为“绿色果品基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1.1%。工业企业就业34.9万人,占非农产业就业总人数的37.6%,产值达到111.9亿元(现价160.5亿元)。经济成份多元化,规模以上企业266户,产值87.9亿元(现价122亿元)。其中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118户,占44.4%;集体和股份合作企业34户,占12.7%;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81户,占30.5%;私营企业26户,占9.8%;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7户,占2.6%。企业质量提高,初步改变了小而分散的状况,大中型企业占15%。技术装备基本上与国内同类企业相同步,拥有数控机床、焊接机器和精密稀有设备等万余台(件、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发电量126.4亿度、原煤792.4万吨、洗煤191.4万吨、焦煤195.2万吨、钢铁97.9万吨、电动机10.7万千瓦、合成氨50.7万吨、尿素38.7万吨、硫(盐)酸18.8万吨、钼晶矿3万吨、黄金2284.5公斤、水泥154万吨、纱1.9万吨、坯布7882万米、啤酒果汁和饮料酒12.2万吨、卷烟10.2万箱,成为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建筑企业就业12.8万人,产值2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35.8%,就业45.07万人。其中交通邮电企业就业6.9万人,产值23.7亿元(铁路除外)。全市有铁路干线4条(其中在建一条)、支线4条,总长574.4公里,营运里程532公里。有公路干线10条(其中高速公路1条)、支线45条,通车5224.5公里。邮政电信全部自动化、数据化,电话拥有量122.14万部(其中移动电话56.83万部),平均百人拥有量22.2部。商业批零贸易、餐饮和服务业就业17.78万人,产值24.2亿元。新兴家政服务、娱乐以及社会各类中介服务蓬勃发展,生活消费市场商品走向高档化和品牌化。旅游形成产业,收入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17亿元,加转移支付共19.5亿元,创历史新高。人民群众生活总体进入小康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1294.27元,人均住房26.6平方米,储蓄195.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773.1元,其中可支配收入5343.7元,人均住房20.6平方米,储蓄931.7元。城乡居民累计人均存款3794元。高档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液化气基本普及,电脑、摩托车、汽车开始进入家庭。

  在新的世纪里,渭南540多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