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杀虫灭害
发布时间:2011-03-25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病虫监测

  民国时期,政府虽对农作物病虫防治始作指导,但无专门监测机构和人员。

  1955年,渭南专署第五办公室在大荔县设置病虫测报站,对小麦吸浆虫、棉蚜、盲蝽象和棉红蜘蛛等主要害虫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预报,定期发出病虫情报,通告各县指导农户防治。1962年,渭南专区农业技术工作站(农技站)设立植物保护组,有2至3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植保工作。1964年,辖区共设立病虫测报点35个,初步形成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网,掌握病虫动态,发出预报信息。20世纪70年代初,辖区有7个县农技站分别成立了植保组,与人民公社、大队农技(科)站技术人员一起开展农作物防虫灭病工作。地区农技站以渭南县春光大队为基点监测病虫发生。1973年,辖区建立测报点154个(1975年增至292个),拥有显微镜两架,安装黑光灯3000多台,其中290台用于测报。定期向地县汇送情况,召开座谈会和现场会,讨论、研究病虫发生动态和防治重点,指导社队组织力量防治。80年代,各县成立植保工作站,专事病虫监测、预报,指导防治病虫。1983年,辖区共有97个测报点配置显微镜30架,解剖镜6个,温箱1台,黑光灯120多台,按《陕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工作试行条例》开展工作,并按地区统一报表项目,每五天向地区报送一次资料。各县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究所获资料。地区、县据此及时发布病虫情报。90年代,测报点稳定在60个左右,地区与各县(市)坚持重大病虫会商制度。1992年11月,地区植保站配备一台微型计算机,主要记录病虫发生实况资料。1997年后,每年对重要农作物病虫预报资料通过电视台播出。病虫监测工作配备了电冰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热干燥箱、超净工作台、高速离心机、分析电子天平、解剖镜、恒温水浴锅、电子显微镜等先进仪器。1998年,全市共有13台计算机,10台传真机(其中防蝗专用计算机和传真机各10台)。1999年3月,省、市、县(市)实现计算机联网(除潼关、白水、澄城外),传递病虫发生动态等信息。2002年,全市共有测报点68个,其中测蝗点45个,以电话、传真、电脑网络互通虫情信息,交流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始于明代的砒霜拌种,其后一直流传各地。民国时期,渭南、华县、大荔广种棉花,农户始用棉油皂、棉油乳剂等防治蚜虫和红蜘蛛。民国三十一年(1942),富平县在省农业改进所指导下,用硫酸铜拌小麦种子约66.7公斤,预防病害。

  20世纪50年代初期,辖区各县开始推广赛力散、西力生等药剂拌麦种,防治小麦、棉花病害。同时,在棉区推广使用棉油皂、棉油乳剂、烟叶水和撒草木灰防治蚜虫(汗虫、腻虫)等。1952~1955年,水地麦田小麦吸浆虫为害严重,各县先后推广了666、DDT等农药防治。此期,化学药剂主要用于防治棉蚜、麦蚜、麦红蜘蛛、小麦黑穗病、地老虎等。同时,开始使用了压缩式喷雾器和手摇喷粉器等药械。1956年,引进了新型农药1605、1059等有机磷制剂和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杀菌剂,主要用于棉花、小麦和蔬菜类作物防治病虫。1959年3月,陕西省农林厅曾派飞机在大荔县洛惠渠灌区试行棉田喷撒农药,防治虫害。1965年辖区共用化学农药4800吨。1968年4月,华阴、华县渭河滩地蝗灾严重,省政府派军用飞机数十架次,喷撒666粉杀灭。70年代,引进推广了有机磷农药3911、敌百虫、乙酰甲胺磷等,普遍用于防治棉铃虫、棉蚜等,杀菌剂托布津、退菌特、百菌清、波尔多液等用于防治棉花苗病、红薯黑斑病、玉米丝黑穗等病害。1974年,辖区使用农药4026吨,防治病虫面积87.2万公顷次。1978年,开始使用机动喷雾器喷药。

  1979年,辖区使用农药2900吨,防治面积70万公顷次。1980年,使用农药3100吨,防治病虫面积95.6万公顷次。此后,有机磷农药广泛应用于防治棉花、小麦、玉米和各类蔬菜、果树虫害。1982年,开始推广菊酯类农药敌杀死、氰戊菊酯、来福灵、氯氰菊酯等,防治各类虫害。其他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果树及多种作物的蚜虫。1985年,引进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同时,引进推广其他杀菌剂甲托、粉锈宁、烯唑醇等,防治多种病害。蔬菜集中产地引进了进口瑞毒霉等高效杀菌剂。此后,渭河滩地蝗虫连年发生,辖区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坚持系统观察、监测和调查,大量使用1605粉、甲敌粉、快杀灵等农药,杂草丛生的大面积荒草滩采用机动大型喷雾器跑车喷药治蝗,组织机防队统防统治,封锁四边杂草丛生区,严防扩散,防治效果达95%以上。1990年,辖区使用农药2290吨,防治病虫127万公顷次。90年代后,化学防治推广了低残留药剂如吡虫啉、毒死蜱等,提高农药防治质量。1995年,全市使用农药2900吨,防治面积196万公顷次。2002年,全市使用农药2500吨,防治病虫害面积168万公顷次。

  生物防治

  1972年,蒲城县筹建农业微生物制品厂,研究试制多种微生物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920”和“5406”抗生菌肥料。1973年,共生产“5406”孢子粉1982公斤,白僵菌粉1000公斤,用于病虫防治。是年,试验用蚜虫微菌防治蚜虫,并试验棉田施放瓢虫治蚜。1974年,华县辛庄公社开展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瓢虫防治蚜虫和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示范。1975年,开展草铃、瓢虫治棉蚜试验927公顷。蒲城县生物制品厂试制“7216”杀虫菌,防治菜青虫、枣尺蠖等粮、棉、果树、蔬菜的鳞翅目害虫。1976年,辖区人工释放瓢虫防治棉蚜3347公顷,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玉米螟219公顷,草蛉防治蚜虫、棉铃虫22.3公顷(含蓝田、临潼两县)。1979年,辖区用内疗素防治谷子黑穗病6067公顷,全年各类生物防治面积6.2万公顷。

  1981年,蒲城县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1.06万公顷,占防治总面积11.4%。1982年,大荔县移瓢治蚜1.7万公顷,繁殖释放赤眼蜂防治棉铃虫3073公顷。1987年,辖区大面积应用农抗120防治苹果、小麦、烟草等作物病害。1989年,在蔬菜上推广7216、农抗120、769等生物农药。1991年,各县(市)应用苏云金杆菌(BT)类生物农药防治玉米螟、棉铃虫1.87万公顷次。1993年,用BT生物制剂防治棉铃虫1.33万公顷次。1996年,蒲城县洛滨乡始用性诱剂诱杀棉铃虫。1997年,用阿维菌素类防治菜青虫、苹果蚜虫、红蜘蛛等。应用荧光假单孢杆菌拌种防治小麦全蚀病6667公顷,防效80%以上。

  人工和机械捕杀

  古代就有人工捕杀害虫,诱杀、捉虫、沟陷、捕打等法,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50至60年代,各地应用人工捕捉地老虎、棉铃虫幼虫,用手捏棉铃虫卵,并用杨树枝捆成把诱杀棉铃虫成虫。蝗灾区用驱赶方法围打蝗蝻,或集中一起用药杀灭。对棉花黄枯萎病、小麦黑穗病等亦用人工拔除病株,集中烧毁。70年代,棉区多利用糖醋液、红苕发酵液、醋酒液等土法引诱成虫杀灭。是时,农技部门采用黑光灯诱杀地老虎。

  80年代,渭北一带对果树金龟子虫害,采用人工振落捕杀。对梨小食心虫、梨星毛虫在越冬前于树干上绑束草诱杀。1993年,辖区在大荔、渭南两县(市)推广高压汞灯诱杀害虫,控制面积3300公顷左右。1996年,主产棉县(市、区)共安装高压汞灯1.5万盏,控制面积3000公顷。1997年后,果产区普遍推行果实套袋防治病虫新技术,阻止病虫侵害果面。2002年,全市果园套袋4亿余个,并引进频振式杀虫灯4台用于蔬菜、果树上诱杀害虫,控制面积约13公顷。

  农业防治

  西周时,农户已知利用农业耕作方式防治病虫。“……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即把荼蓼(野草)翻在田里,化为肥料,消灭病虫。后世各朝兴起的轮作倒茬和冬犁、翻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直至仓库储粮的通风、干燥、密闭等均有杀虫功效。明清时,渭南农村在棉、粮、油、果等作物生产上总结了一套选用良种、精耕细作、适时管理、合理倒茬防虫治病的耕作方法。

  1952年起,辖区大面积推广抗小麦吸浆虫的碧玛一号、6028等良种。到1956年,面积达30万公顷,基本上控制了水地小麦吸浆虫的为害。棉田周围注意铲除杂草,减少害虫中间寄生,并逐步引种了耐枯、黄萎病的泾斯棉、517等良种。1965年,选育出抗锈良种华山红、阿勃、陕农17号等,1967年推广26.7万公顷以上。1971年,各集中产棉县推广棉田深翻冬晾和冬春灌水,降低棉铃虫越冬蛹存活率。同时,大面积推广麦棉间套,使麦田瓢虫(蚜虫天敌)顺利迁到棉田,控制棉蚜发生,多次更换推广抗枯萎、黄萎病的棉花良种,调整棉花播期,培育壮苗,防治苗期病害。玉米杂交种普及后,各地选用了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的中单二号、陕单九号等。蔬菜种植亦选用抗病高产的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等新品种,替代农家品种或早期多病的退化品种。

  20世纪80年代,大荔、韩城、渭南、华县、华阴等县(市)易生蝗灾河滩地,种植棉花、大豆、芝麻等抑蝗作物,合阳、韩城黄河滩地改农耕地为林地,吉祥坊体育 (今临渭区)改种667公顷莲藕,减少虫灾。1989年,渭河两岸发生小麦吸浆虫2.6万公顷,除用化学药剂防治外,引进陕229、西农8727、小偃107号以及晋麦33、陕160等抗虫品种预防成虫产卵,减轻灾害。1992~1994年,各县(市)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重灾的1994年,暴发8.4万公顷。1995年,引进抗病优质单交种新户单4号、户单2000、陕911、农大3138等,并调整播种期,减轻灾害。1998年,旱地麦田红蜘蛛暴发,各地采用提墒保墒措施,适时耙耱碾压,减轻灾害。同时大量引种、推广抗棉铃虫的33B、99B、中棉41号等转基因品种,占棉花播种面积的98%以上。

  植物检疫

  20世纪50年代初,渭南各县在调出调入农作物种苗时由专人填写检疫单,确保无病虫传入、传出时才准予放行。1956~1958年,陕西省农业厅组织技术人员对全省101个县2004个乡各类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检疫对象进行普查,基本查清了小麦腥黑穗病、线虫病、甘薯黑斑病、棉花枯萎、黄萎病、桑蝗等14种检疫对象的发生和分布情况。1964年,对棉花、马铃薯检疫对象再次普查:大荔、渭南、合阳、韩城、富平、蒲城、华阴、白水、澄城9县共发生棉花枯萎病185.1公顷,黄萎病522.1公顷(其中华县64.9公顷);潼关、大荔、华阴、蒲城4县马铃薯块茎蛾零星发生3.05公顷。1966年和1974年,渭南地区对全国32种检疫对象再次普查结果,部分根除,但新的对象毒麦等有所发生。1974年,渭南县未经检疫,私自从兴平县北马大队调入混有毒麦的阿勃小麦,在双王公社双王大队第三生产队播种10公顷,引起毒麦有害生物为害。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当即对8.7公顷已出苗的麦苗翻犁改种,其余在来年小麦收获前,一律拔除毒麦并采取专场碾晒,分别加工,控制了毒麦传播蔓延。同时,农业部门查出小麦线虫病在蒲城县发生面积24.5公顷,韩城县发病面积423.5公顷,亦采取果断措施预防传播。1979年,地区植物检疫站在富平、韩城2县的43.7公顷麦田中,发现有0.1%~0.3%的毒麦,两县农科所随即组织力量进行拔除,防止蔓延扩散。1996年,全市对蔬菜作物害虫美洲斑潜蝇进行普查,发现大荔县官池、石槽乡发生严重,菜豆几乎绝收。7至8月,蒲城县孙镇粮站从湖北省云梦县、交陆市调入小麦181.98吨,经现场抽样检查,发现检疫对象毒麦含量达0.14%。随后对带有毒麦的小麦包装物及下脚料进行了封存处理,责令孙镇粮站对清选场和机械进行彻底清除。是年,省政府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产品调运批次、数量很大。当年调运85780批次,均经过植物检疫检验,防止病虫流入流出。1999年,全市11个县(市、区)对检疫对象进行普查: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烟草5种作物无检疫对象发生;小麦全蚀病,美洲斑潜蝇,二斑叶螨发生较为严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甘薯黑斑病、苹果锈果病、小吉丁虫、葡萄黑痘病、野燕麦发生较为普遍。2001年,全市对苹果、梨、瓜类、烟草、豆类、薯类、棉花等作物检疫对象调查,发现有苹果、梨二斑叶螨面积46.1公顷,另有烟草、马铃薯、甘薯、葡萄、豌豆、花生、绿豆等作物检疫对象存在。2002年,全市调运农业产品78362批次,其中苹果62600批次,63.22万吨;梨12042批次,10.7万吨;粮食285批次,450吨;蔬菜87批次,735吨,均经检疫检验后放行。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