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  灾
发布时间:2011-03-18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渭南境内旱灾有史可稽者始见于周幽王二年(前780)。此后各朝直至民国时期,旱灾不断。次数多,范围广。历史上饥荒年馑多由旱灾而引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研部门对旱灾长期研究后,将旱期在30~50天,降水量比常年偏少40%以上划为小旱;旱期在51~100天,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0%以上划为中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量比常年偏少60%划为大旱。隋仁寿元年(601)至2000年1400年间境内发生的446次旱灾统计情况,夏旱108年次,占24.2%;夏秋连旱96年次,占21.5%;秋旱52年次,占11.7%;春夏秋连旱47年次,占10.5%;春夏连旱42年次,占9.4%;春旱40年次,占9.0%;冬春连旱25年次,占5.6%;秋冬春连旱15年次,占3.4%;冬旱13年次,占2.9%;秋冬连旱8年次,占1.8%。中旱和大旱分别为40%和15%。全市年平均干旱次数1.7次~3.0次,最多的为白水县和韩城市。全市大、中、小干旱年均天数177.1天,其中白水县227.4天。史载各年旱灾实录如下:

  周幽王二年(前780),大旱。

  幽王三年(前779),大旱,泾、洛、渭三河枯竭。

  襄王六年(前646),大旱。

  西汉文帝六年(前174),白水大旱。

  本始三年(前71)五月,关中大旱。

  东汉兴平元年(194)关中大旱,年馑,人相食,白骨盈路。

  晋太康九年(288),渭南夏旱,小麦减产。

  永嘉三年(309)五月,关中大旱,渭、洛河枯竭。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关中大旱,饥荒。

  西魏大统二年(536),关中大旱,人相食,死者十有七八。

  隋开皇四年(584)六月,关中大旱。

  开皇六年(586)七八月,关中大旱。

  开皇十四年(594)五月,关中大旱,七八月又旱。

  唐贞观十七年(643),潼关、华阴旱。

  永徽元年(650)五至七月,关中大旱,同时发生蝗灾。

  咸享元年(670)七八月,天下40余州干旱,伴有霜冻和虫灾,百姓饥馑,关中尤甚。

  神龙元年(705)冬至次年五月,渭南、富平、华州等地旱灾。

  开元十二年(724)九月,大荔、韩城、合阳、白水、澄城、蒲城等地干旱。

  天宝十五年(756),白水旱。

  宝应元年(762),关中大旱,伴生蝗灾、瘟疫,死者盈路,人吃人。

  永泰元年(765)七月,渭南、富平、华县等地久旱无雨。

  大历八年(773),渭南、华县、富平大旱。

  贞元十二年(796)六月,蒲城等8县大旱,万顷秋田受损。

  元和六年(811)六月,渭南、华县、华阴、大荔等地干旱。

  大和三年(829),蒲城、富平、渭南等地干旱,并伴雹灾,损失庄稼数十万亩。

  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大荔、华县等地秋冬连旱。

  宋庆历三年(1043),大荔、华县等地大旱,饥民相继东迁。

  绍兴十二年(1142)大旱,渭、洛河干枯,饥民逃散,城邑空空。

  元泰定二年至天历二年(1325~1329),白水大旱大饥,人吃人。

  明正统九年(1444),华州数月不雨,庄稼减收,民多逃亡,卖儿鬻女,道路拥挤。

  嘉靖七年(1528)五月至九月,久旱无雨,民多流亡,人吃人,死无数。

  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至次年,久旱无雨,饥民争食草木树皮,村空无烟,饿死者逾18万人。

  崇祯十三年秋(1640),大荔等10余县大旱,树皮、草木皆被饥民食尽,有父子、夫妇相剖食者,饿殍遍野,死亡十之八九。

  清乾隆十二年(1747)正月至五月,大荔等10余县久旱无雨,夏田几乎绝收。秋种困难,半数未种,饥民三四个月不得温饱,死者无数,沿门乞讨者更多。

  道光二十六年(1846),蒲城、大荔、华县、合阳、韩城等9县秋冬无雨,田园荒芜,粮价昂贵,饿死者不计其数。

  同治元年(1862)五六月,华县、渭南、大荔等地大旱,庄稼、草木皆枯,渭河干涸。

  光绪三年(1877)至次年夏,蒲城大旱,饿死者三分之二。

  光绪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900~1901),大荔、蒲城、白水、华县等地大旱,渭水几涸,民以草根、树皮充饥,饥民多达数十万人。

  民国三年~四年(1914~1915),大荔、富平、白水、蒲城等县大旱,夏秋田绝收,卖妻鬻子层出,逃亡者无数。

  十七年~十九年(1928~1930),大荔等10余县三年不雨,六料未收。十八年(1929)冬,天气奇寒,饥寒交迫,饿殍遍野,饥民争相逃亡,十室九空,蒲城县三年之中人口减少3.5万多人,占原有人口的18.7%。

  二十年~二十一年(1931~1932),继续大旱,间有霜冻、大风、高温、旱蝗,夏秋作物收获相薄,民心慌恐,继续流亡。

  二十九年(1940),华阴、华县、渭南、蒲城、富平、合阳等地亢旱不雨,收获绝望,灾民20600人,死亡278人。

  三十四年(1945),陕西9县大旱,合阳夏田仅可收获一成,菜籽、豌豆、扁豆、大麦等颗粒无收,棉花未种。

  1950年夏,大旱,以大荔、朝邑、渭南、潼关等县严重,多达三月之久未落透雨,大部晚秋未种,早秋枯萎,棉花大幅度减产。渭南县棉花亩产仅3.5公斤左右。

  1955年,冬春连旱,夏粮减产10.5万吨。

  1956年秋至1957年5月,未下透雨,出现百日大旱,中伏至秋季又旱。全年粮食减产35万吨。

  1959年至1961年,三年连旱。1959年秋后大面积百日大旱,入冬后至1960年春又遭百日大旱。当年,晚秋播种时降雨量仅1.8毫米,辖区夏粮比上年减产27%,夏秋粮总产比上年减少24.4%。1961年春久旱无雨,全区夏粮比上年减少43%。入秋后渭北台塬旱、风、冻、雹较重,洛河两岸又遭水涝、病虫灾害。全年粮食总产比1959年减少37%,每人平均口粮仅115公斤。有6171人外出逃荒,营养不良、浮肿及得妇女病者9984人,死亡20人。

  1962年初夏,蒲城干旱,秋粮减产700吨。

  1963年,蒲城秋旱,高梁、早玉米绝收。

  1966年春夏连旱,蒲城、澄城、韩城、合阳、白水等县旱灾严重,蒲城减产粮食7.5万吨,澄城减产4.5万吨,其余各县减产2.5万~4.5万吨。

  1967年,辖区伏旱,玉米减产5.7万吨。

  1972年,上年秋播和当年春、夏播期持续干旱,粮食比上年减产1.34亿公斤。

  1976年9月至1978年5月,持续干旱20个月,1977年、1978年的夏田作物受旱时间均超200天。1977年,辖区夏粮比1976年减产3.14亿公斤,1978年夏粮比1976年减产3.87亿公斤。

  1980年,辖区特大干旱,富平、蒲城、白水、澄城、合阳、韩城等县旱情奇重。辖区夏粮总产比上年减产49%。

  1981年5至6月,辖区大旱,玉米比上年减产15万吨。

  1985年6至8月,澄城大旱,18个乡镇的15.2万亩秋田和经济作物受灾严重,损失510万多元。

  1986年6至7月,澄城大旱,降水量不及常年一半,8666.6公顷秋田受害。

  1988年6月,澄城干旱,2666.6公顷秋田未出苗,减产3成多。

  1993年冬至1994年春连旱,辖区粮食减产25万吨,直接损失3.5亿元。

  1995年大旱,全市减产粮食48.11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

  1997年至1998年连旱,受旱农田面积50万公顷。

  2002年春夏两次干旱,受旱农田面积32.6万公顷,造成85万人,2万头家畜饮水困难。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