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烽燧 邮驿
发布时间:2011-01-10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烽燧

  商周时,“有寇至则举烽火”(《史记·周本纪》)。周王室设夏官司寇和秋官司寇,分别管理战时和平时烽燧通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烽燧成为堡垒、墩台、城砦、要塞等重要军事据点。汉时,“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亭燧之间传递警戒信号的方式有积薪(柴火堆)、苣火(火炬)、烟、烽、表(布质的旗帜标志)、鼓等,白天举烟、烽、表,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唐宋时,烽燧有所加强。今潼关县港口镇城南至洛南县境蒿岔峪口,绵延15公里内仍保留唐以后烽火台遗址17座。据《潼关县志》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多设火器矢石,连络呼应,疾若风雨”。烽火通信长期延用至明清,与邮驿二者互补。

  邮驿

  邮驿始于西周,“凡困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庐、路室、候馆即为最早官方通邮组织,供行人车马公差、军旅食宿之用。春秋时有驿、邮、传、遽等不同名称。秦、汉代,在主要道路设置邮亭、传舍。“邮亭”专为邮人而设,快速行进10里至亭,换人接力传送公文。“传舍”专为接待过往使者和官员而设。当时,有两条干线邮传路线经渭南境内:一条为东方干道--咸阳函谷道,由咸阳南渡渭水后折向东行,经郑县(今华县)等,过桃林塞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境内);一条为东北方干道--咸阳临晋道,由咸阳东行沿渭水北侧,经重泉(今蒲城县境内),过临晋(治所在今大荔县),东渡蒲坂津(今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边)过黄河达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夏县)。另有一条河东干线,由咸阳东行蒲坂东渡黄河后,以通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境)。北魏永熙三年(534),渭南县设东阳驿(县城东)和杜化驿(县城西)。隋唐时期,渭南境内驿路仍为两条,走向与秦汉大致相同。以长安为中心,一条向东经华州出潼关去洛阳、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一条向东北经同州出蒲关去太原、北京。每三十里设一驿,设驿长主事。华州(治所在今华县)、同州(治所在今大荔县)设有渭南驿(今吉祥坊体育 城内)、东阳驿(今临渭区东阳川)、赤水驿(华县东赤水)、关西驿(华阴东)、潼关驿(今潼关东北黄河南岸)、光德驿(今大荔县南渭河之滨)、泥阳驿(今富平县洪水)、禾山驿(今蒲城县桥陵)、龙门驿(今韩城市龙门镇)等共17处驿站。驿设在驿路上,兼有通信和官方招待双重作用。馆设在县、州、府城内,同州河西县(今合阳县境内)设馆。传递人员一般征用民夫。宋时增设“递铺”,分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以军卒为主,除传递官方政令、文书、军情外,允许官员人私书信驿传。其时,驿为交通机构,递铺为通信组织,均由地方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分别管理。元代驿路由大都(今北京市)经华阴、华州、渭南、临潼至奉元(今西安市)。明代地方州县在主要交通线上每60里设驿站一处,每10里设递铺一处。明末,渭南辖区设有丰原驿(渭南县城内)、华山驿(华县城内)、潼津驿(华阴城内)、潼关驿(老潼关县城内)。清雍正十三年(1735),经渭南辖区的驿道分两条,东路西安经渭南达潼关,全程290里,潼关以东连通中原各省;东北路西安高陵至韩城,全程360里,韩城以东过黄河通山西。县治间驿路纵横,共100多里。境内设有驿站12个(渭南县丰原驿、富平县驿、大荔县驿、潼关厅驿、朝邑县驿、合阳县驿、澄城县驿、韩城县驿、白水县驿、华州华山驿、华阴县潼津驿、蒲城县驿),另设递铺、递运所113处,额设驿夫294名,递铺扛夫625名,驿马、递马576匹。递铺分总铺、递铺两种,今境内属县11个共设总铺12个(含朝邑县),递铺115处。宣统三年(1911),裁驿归邮。至民国一年(1912)5月,邮驿制度废止。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