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黄河航运
发布时间:2011-01-10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航运

  黄河流经渭南境内156.5公里,航运始于舜帝时期。据《尚书·禹贡》载:昆仑、析支、搜渠等西戎各族用出产美玉、美石、珠宝等作为贡物,在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附近黄河装船,航行到龙门、西河(韩城至潼关的一段黄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于渭汭(今潼关县境)。春秋时期,周襄王五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派使臣到秦国购买数万斛(1万斛约相当于今150吨)粮食,从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县),用船载粮沿渭河顺流而下入黄河,以人力拉纤,逆流而上入汾河,再溯汾河抵达晋国的都城绛(今山西新绛县),史称“泛舟之役”(又称“秦输晋粟”)。汉高祖元年(前206),在今风陵渡处设船司空(官名)衙门,专管黄河、渭河船库和水运事宜。后改设为船司空县。是时,黄河航运量每年粮数十万石。隋开皇四年(584),在汉漕渠基础上凿广通渠沟通黄、渭两河,漕运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并于南仓头仓西一带设置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位于华阴市东北渭河入黄河处),储粟转运,然后到达关辅。唐代,根据河水流量沿途分段建仓储粮,按季节分段区装运。水流畅通则装船航运,经黄河而下,达于渭河运抵长安。明代,潼关设有官船,雇民夫撑驾运输。陕北和山西的煤、铁、盐、杂货经黄河航运而下,再由渭河逆行运至沿岸各县出售,直至咸阳集散,运销今甘肃等地;关中粮食、棉花、木材则顺渭河而下,经黄河逆水而上,运至晋南各地。万历三十五年(1607)《韩城县志》载:“龙门之炭,源源济济,陕以西,咸需之。舸堞辐辏,利用宏远。”清初,风陵渡设风陵巡检司(地址设今潼关县港口镇馆驿巷内)。秦省设官船2只,晋省设9只,风陵渡水夫24名,大庆关协济风陵渡水夫60名。康熙后,船只“自韩城而合阳,而同州,而朝邑,自河达渭,以及长安、周至以西,载以易粟,岁以为常。”乾隆四年(1739),山西永乐巡检司将永乐渡船1只,水夫6名归并风陵巡检司管辖。道光二十九年(1849),为防止水夫恶索为害行旅,船只谋利超载,劝捐购置救生船2只,并设立救生局。民国初期,潼关县将清代所留官船12只和救生局移交商会管理,租赁给12名艄公。民国十八年(1929),陕西大旱,朝邑赈济会派员到豫西一带购粮,由灵宝沿黄河逆流而上,并转入渭河、洛河码头,赈济灾民。十九年(1930),据陕西省黄、渭、洛三河航运总表记载:棉花、水烟、杂货、京货、面粉、麦、麻19种物品,黄河航运量为34784吨。二十年(1931),黄河开始南北或东西横渡,每年渡运食盐65万公斤,铁36万公斤,粮食3万至6万公斤。二十二年(1933),陇海铁路通车潼关后,河南大量船只上溯潼关集结风陵渡,由潼关指定在东关靠岸。救生局规定每船载人不得超过60人。二十六年(1937),日寇侵陷山西赵村后,黄河航运、摆渡均停止,潼关12只官船调至渭南。是年9月,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八路军115师、120师和129师从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翌年,杨虎城部李兴中率177师亦从合阳县夏阳渡东渡黄河抗日。三十四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黄河航运、摆渡逐渐恢复。时年,潼关有渡船23只。三十八年(1949),潼关船只增至102只,载重达1530吨。转运山西的食盐、煤炭、棉花、芒硝等,接转韩城、合阳、大荔、朝邑、华县、蒲城、澄城从黄、渭、洛三河航运来的煤炭、棉花、油料等产品。是年,龙门渡、夏阳渡、潼关渡亦曾渡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的指战员以及粮秣、军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潼关县成立木船合作社和航运队,经营客货运输。1951年货运量2.7万吨,客运量29万人次。1955年后,潼关同山西省联运,有木船百余只,拖轮一艘。韩城芝川到潼关间木船每年只有4~5个航次。1958年,联运停止。是年,黄河便桥通车,船运停止。1962年,关中内河航运公司计划在潼关至韩城间开辟航运,因泥沙淤积严重,未获成功。1984年9月,潼关县成立黄河航运公司,有木船2只,拖船一艘。12月,省政府批准韩城市成立黄河航运管理处(后改名为“航运开发公司”),设矶子山、下峪口两个港务站。1985年,恢复韩城、合阳、大荔、潼关等县境内四处简易航运码头,开通了战菠罗至禹门口43公里的黄河航运。潼关县在县机械厂基础上筹建黄河造船厂(厂址设在老县城西关),占地6600平方米,有管理干部、技术人员20人,工人40人。1986年,省交通厅在该厂试制适应黄河小北干流特点的秦航401浅机驳船和钢质机动船成功。1987年春,大荔县投资10万元,购建1只10吨钢船在黄河承运货物。是年,辖区黄河货运1万余吨。1988年,战菠罗至禹门口航道运送煤炭400余吨。是年,省航运局和渭南地区航运处投资合阳县20吨级机动货运驳船4艘,15吨货运驳船1艘,成立合阳县航运公司。11月,秦航406、407号从韩城市枣庄装煤启运,顺水抵达合阳东雷渡口。1989年4月,秦航404、405和15吨级机动驳船3艘由山西省船窝装煤启运,顺水抵达禹门口。10月,韩城禹门口大桥南建成吞吐量为5万吨的临时码头。年底,承运量500吨。1990年,渭南辖区黄河货运量7500吨。

  1997年8月,陕西省交通厅批准成立韩城黄河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国家交通部、陕西省交通厅投资的黄河韩城港建设,总投资1400万元,拟建一个岸线长145米,有4个泊位(其中一个旅游泊位),年吞吐量30万吨的现代化港口。2002年,黄河航运仍处于试验阶段。

  渡口

  黄河摆渡与舟船建造同时兴起于五帝时期。夏商时期,黄河摆渡已形成固定渡口。春秋时,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道黄河蒲关渡。西汉至唐、宋各代,黄河龙门、夏阳、蒲津(蒲坂)、风陵等渡口已很驰名,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梁,历久不衰。直至公路桥梁兴起,部分船渡渡口依然存在。

  潼关渡。位于黄河、渭河、北洛河交汇处(俗称“三河口”)附近。春秋时称“渭汭”,是黄、渭水运的交通枢纽。汉初设船司空,管理漕运船只。后世各朝,皆为重要官渡。清代,设立仓禀及港口码头。清末,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由北京逃至西安,即经此过河到潼关。民国初年,渡口有官船12只,渡运行人、货物。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每年渡运食盐65万公斤、铁件36万公斤、粮食3.6万公斤。由禹门口日运煤炭1万公斤抵潼关港,销往各地。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控制风陵渡,潼关渡口受日军炮火威胁,航、渡停滞。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自山西南下,西北军区后勤部在潼关设立临时管理机构,组织私人木船79只,转运兵员及各类军需物资。1950年初,潼关县人民政府成立船业公司,管理渡船,实行以渡养渡。1954年,渡口时有各类型木船百余只,其中有载重16吨的渡船12只。1958年,潼关黄河便桥建成通车,渡运停止。1985年,渡运恢复。至2002年,渡运业务量较小。

  大庆关渡口。因地处大庆关而得名。位于大荔县城东27.3公里处,朝邑镇东黄河西岸。渡口活动范围北至华原乡下辛村正东南至人民解放军华阴兵器试验中心靶场正东,南北距离6公里。春秋时为蒲关渡,战国时为临晋关渡。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始作浮桥于河”。唐时为蒲津关渡,宋时更名为大庆关(渡),为黄河东西岸重要关隘。清以前,关渡均设有官船。康熙三十七年(1698)后,河水连年崩徙,船只漂没无存,官渡遂废。民国十二年(1923)后,黄河多次泛滥,渡口基本处于山西永济县蒲州城西门外大庆关。1949年,大庆关渡口重新改建,计有木船4只,职工7人。此后,长期改为民间渡口。1966年有木船2艘,载重量30吨,职工11人,全年营运收入10644元。1969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渡口日渐衰败。1975年,有木船2只,职工6人,全年营运收入6000元。1985年仅有木船1艘,职工6人,隶属大荔县交通局。1989年,有机动钢船一艘,载重7吨,船工3人。2002年,有渡船2只,船工4人,主要用于客渡。

  夏阳渡。位于合阳县城东20公里夏阳村东。秦汉时,为长安通往三晋的黄河重要渡口。汉武帝三次赴河东郡,均由此而过。唐中河二年(882),晋王李克用引兵亦自夏阳渡河。此后各朝,夏阳渡为秦晋军事要冲,且是水上商业码头,商号很多。清时,县署在此设有厘金局征收税赋。1956年4月,夏阳成立木帆船合作社,入社社员21人,木船7只,集体经营。1961年,航运合作社改设为合阳县运输公司夏阳航运站,时有职工24人,木船9只,总载量200吨。1964年,木船增至13只,除经营客运以外,北至韩城,南至潼关,转运煤炭、粮食、棉花、生猪和蒲草。“文化大革命”时停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摆渡恢复。1985年,群众集资贷款购回机动木船一只,翌年增至4只,载重30吨。2002年,有渡船2只,船工4人,主要用于客渡。

  芝川渡。又名少梁渡。位于韩城市南10公里,旧芝川镇东,与山西省万荣县东西相望。西汉初,韩信东袭魏王豹,即由此以木罂渡军取胜。古来一直为秦、晋两地水上通道。鼎盛时有15只木船在此横渡。民国二十七年(1937)9月,八路军从此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1956年后,由于修筑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河床增高,此渡渐废。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