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畜养殖
发布时间:2010-12-21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役用牛

  西周前,牛以食用为主,兼用于耕田。春秋战国时铁制农具出现,渭南境内牛“阉其雄作乘”,成为运输和农耕的主要役畜。汉代西域苜蓿传入后,各郡、县广泛种植喂牛。唐时,犁、耧、耙、耱农具齐全,主要靠牛拉拽。明清时,关中挽牛已负盛名。民国时期,渭南各县养牛极为普遍。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936~1937),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畜牧专家沙风苞在《陕西关中渭河一带畜牧初步调查报告》中称:关中牛为平川牛,又称“渭牛”、“短角牛”。三十三年(1944),宝鸡耕牛繁殖场始提出“秦川牛”名称,此后沿用下来。秦川牛体格高大、结实、肌肉丰满、前驱较后驱发达、四肢粗壮,被毛紫红色及红色,驰名全国。1949年,辖区养牛16.62万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禁宰耕牛,奖励繁殖。1954年消灭了牛瘟,养牛业得以发展。1955年,辖区牛存栏30.93万头。1956年,渭南县官道乡白党村农业社饲养员张兴荣、党顺海摸索出一套役用牛“分槽饲养,区别对待;定时定量,少给勤添;合理拌料,精心喂养;饱不上套,快不加鞭;多喊少打,不抽冷鞭”的饲养管理经验,并创造了“三勤”、“五知”、“六净”养法(即勤喂、勤饮、勤歇,知热、知冷、知饥、知饱、知力量大小和草净、料净、水净、槽净、圈净、畜体净),在全省广为推广。1958年4月,农业部在渭南县召开北方13省大家畜发展和秦川牛选育会议,前苏联专家列别节夫到会称“渭南牲口甲天下”,官道乡被授予“秦川牛状元乡”,张兴荣被誉为全国“养牛状元”。是年,富平、渭南、大荔、蒲城等县被确定为秦川牛良种基地县,向外省提供种畜。人民公社化后,牲畜集中饲养,饲养量减少。1962年,辖区养牛20.5万头。1968年增加为30.68万头。1972年,蒲城县建立秦川牛场,组建核心群,饲养基础母牛61头。1975年辖区养牛23.82万头。1979年12月,省政府举行全省“秦川牛”选育提纯授奖大会,渭南县110头牛得奖,列全省第一。

  20世纪80年代后,集体喂养变为农民私有私养,各地积极推广冷冻精液配种和综合防治疫病技术,饲养量逐年增加。1985年,辖区养牛26万头,其中秦川牛16.13万头,占黄牛总数61.2%。1987年,渭南、蒲城、大荔、富平、澄城、韩城6县(市)被列为全省秦川牛基地后,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养牛。1990年,辖区养牛40.75万头,其中秦川牛24.93万头,集中分布在渭南、蒲城、富平、大荔4县(市)的原仁、官道、官底、张桥、刘集等30多个乡镇。1995年,养牛达到53.7万头,创历史最高记录。1996年后,全市养牛户采用先进饲喂方式,加强管理。直到2002年,全市牛存栏一直稳定在40万头左右。

  肉用牛

  夏商两朝,渭南境内养牛主要用作食用。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中后期,“择良牛献主”成为诸侯国的普遍现象,肉食为饲养主要目的。此后各代,肉食多为役用牛淘汰后的残牛,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肉食牛不多。

  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机械增多,养牛役用减少。国内某些专家倡导秦川牛早熟,产肉性能好,可向肉役兼用方向发展,各地始养肉(菜)牛。1985年,辖区肉用牛为14万头,产肉0.49万吨。1987年,渭南、蒲城、富平等6县(市)建设秦川牛基地时,引进国外肉牛品种丹麦红和短角牛,开展秦川牛冷冻精液导入杂交改良。1990年,辖区有肉牛20万头,其中杂交改良牛1900头,产肉0.74万吨。1995年,有肉牛21万头,其中杂交改良牛6295头。改良牛1.5岁,产肉多、肥育快,每头售价比同龄秦川牛高200元~300元,深受群众欢迎。1996年,秦川肉牛陆续进入北京、广东和上海市场,并销往香港。2000年,全市肉用牛33.8万头,产肉1.4万吨。2002年,大荔县建成绿奥秦川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供给北京市场的500头秦川牛,平均活重800公斤,产值近500万元。全市有秦川肉牛37万头,其中改良牛19万头,牛肉产量1.6万吨。

  乳用牛

  1956年,渭南县(今临渭区)成立了公私合营副食商店奶牛场,饲养奶牛,生产鲜奶供应居民,为辖区奶牛生产之始。1965年,辖区有奶牛100头。1977年为300头。

  1980年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奶牛业有所发展。辖区有奶牛600头,主要品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以渭南(今临渭区)、富平、合阳等县(市)数量最多。1985年,奶牛存栏1150头。在农牧部门指导下,不断地进行品种改良,使奶牛的体型外貌、生产性能明显提高。经测定,该品种305天平均泌乳量1964公斤,优良个体达到7500公斤,乳脂率3.5%。1990年,辖区有奶牛4180头。20世纪90年代后,奶制品加工业发展,乳品价格上扬,奶牛饲养管理日益精细,普遍推行全价配合饲料和带棒青贮饲料喂养技术。1995年,奶牛达到6819头。2002年,临渭、富平、蒲城、合阳4县(区)被列为陕西省奶牛扩繁基地。全市奶牛1.7万头。是年,建成临渭区桥南、闫村、田市镇和富平县宫里镇4个奶牛饲养小区,每小区养牛50头~100头。小区内国家投资,扶持农户买牛,乳品企业投资挤奶设备,实行统一牛舍、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上奶站挤奶,每头奶牛年产奶纯收入2000元~5000元,所产母犊每头收入5000元左右,公犊400元左右。

  马

  华县南沙村新石器时期遗址(龙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的完整马骨遗骸证明,渭南境内史前先民已有训养马类活动。夏商朝,养马多用于兵事。汉景帝时,朝廷在今大荔沙苑一带设马苑养马。唐时设牧监、马坊,专为朝廷要员饲养马匹。此后,历代民间养马从未间断。民国时期,各县富户亦养马供役用或乘骑。1949年,辖区养马1.56万匹。

  20世纪50年代,大家畜发展,马匹较役用牛、驴为差,多用于骑乘,饲养量较小。1955年,辖区养马1.37万匹。此后,养马鲜有增加。1965年,养马1.05万匹。1970年,养马1.98万匹。1974年,养马最多,为2.69万匹。此期,曾引进苏联“卡拉巴道依”、“俄罗斯重娩”等优良马种改良本地品种。地区农牧部门和大荔县农牧良种场配合西北农学院学者董光明等培育成挽力强、耐粗饲、体格高大的“关中挽马”。1985年,辖区养马2.12万匹。此后,农业拉、驮役用马需求减少,养马逐年趋减。1990年,养马6800匹,1995年减少为4700匹。2002年,全市养马1302匹,大多用做马上娱乐和观光乘骑。

  驴

  渭南养驴很早,《晋书》已有“关中富驴”记载。唐代,“长安以东,牛皆馈军,民多以驴耕”(《旧唐书·宪宗纪》)。此后各朝,驴、牛为主要役畜,加之养驴成本低,且可驮可骑可耕,农户多有喂养。民国二十五年(1936),畜牧专家沙风苞提出“关中驴”之名,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5月渭南全境解放时,辖区养驴3.44万头。

  1955年,辖区养驴4.57万头。1958年,渭南县被国家确定为“关中驴”良种基地县。1960年,辖区养驴4.86万头。1970年为5.93万头。1978年养驴最多,达6.47万头。品种主要为“关中驴”,体形高大结实,粉鼻、亮眼、白肚皮,毛色纯黑或棕褐,皮毛细短有光泽,耐粗饲,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20世纪80年代后,驴发展趋缓。1985年,辖区养驴5.9万头,其中“关中驴”4.18万头,占71%。以蒲城、富平、渭南、大荔4县(市)为主。此期,渭南种公驴曾出口朝鲜、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国内也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引进,用以改良当地驴种。1995年,全市养驴1.57万头。2002年,养驴3674头。

  骡

  汉代,骡由匈奴传入渭南,司马迁称其为“奇畜”。骡(子)是驴与马的杂交品种,公母均不育,但役用性能极强,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求》中曾有记述。此后各朝直到民国时期,渭南辖区均有喂养。

  1949年,辖区有骡2.91万头。此后,未有发展。1960年,养骡2.12万头。1970年为4.4万头。1980年为5.4万头,创历史最高记录。此后,机械化程度提高后,骡子役用减少,饲养量骤减。1995年,全市有骡1636头。2002年,仅存栏百十头。

  肉毛用羊

  夏商时代,渭南开始养羊。秦汉时,山区农户养羊多见。南北朝时,北周鲜卑族宇文泰在今大荔县境建立沙苑畜场,沙苑羊已负盛名。明代,“同州沙苑宜羊,卧沙饮,若茧耳筋肋,味美甚”(明《蓬窗录》)。是时,地方良种同羊(同州羊)已培育成功,“耳如茧,肋如箸,角如镖,尾如扇”,全身被毛纯白,羔皮有珍珠样卷曲,谓之“珍珠皮”。清初,同羊曾作皇室贡品,“以时进献”,其肉肥嫩,多汁,尾脂肥而不腻,瘦肉煮之易烂,食之肥嫩可口,是关中风味食品和“羊肉泡膜”、“腊羊肉”的上等原料。民国时期,绵羊、山羊已在渭北各县普遍牧养。1949年,辖区养羊1.57万只。

  1955年,辖区养羊5.1万只。1965年,达到14.5万只。20世纪70年代,羊只持续增加。1975年,养羊46.3万只。1976年,陕西省农业厅投资,在白水县建成同羊保种场,提纯保持种性。1980年,辖区养羊71.79万只,其中肉毛用羊53.1万只。此后,畜产品价格较低,羊只下降。1985年,辖区养羊36.6万只,其中肉毛用羊15.7万只,产肉0.24万吨;地方良种同羊为1.08万只。主要产于澄城、白水、大荔、韩城、蒲城5县(市)。1988年,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保护措施,羊只回升。1990年,辖区养羊50.23万只,其中肉毛用羊28.23万只,产肉0.41万吨。1995年,养羊57.4万只,其中肉毛用羊32.17万只(绵羊18.46万只、肉山羊13.71万只)。1998年,先后引进国内外品种“小尾寒羊”、“波尔山羊”、“道塞特”等改良当地羊。2000年,全市养羊64万只,其中肉毛用羊36万只,产肉0.55万吨,产毛408吨。2002年,全市养羊77.3万只,其中肉毛用羊48.3万只,出栏37.5万只,羊肉总产0.67万吨,羊毛总产448吨。

  奶山羊

  民国二十三年(1934),富平县基督教堂传教士通过国外教会引进2只瑞士莎能羊饲养。三十年(1941),该县南社木截口村一农户由武功买回一只莎能奶山羊,成为民间最早的奶山羊喂养户。此后,吕村塬亦有农户喂养,将其与当地羊杂交,出现了杂种奶山羊。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辖区养奶山羊1000只左右。

  20世纪50年代,农牧部门倡导农户喂养奶山羊,渭南、富平开始发展。1958年,两县相继建立乳品厂(车间),带动奶山羊的发展。1960年,各县一度出现了“奶羊热”,辖区养奶羊10.9万只。农牧部门指导群众对奶山羊进行选育、改良。1962年,养奶山羊18.9万只。70年代,富平县在“陕西省关中奶山羊育种委员会”及西北农学院专家指导下,用莎能奶山羊对当地奶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和培育,培育关中奶山羊。1979年,富平、渭南、大荔、蒲城4县被国家农业部、轻工部、商业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奶山羊基地县。辖区养奶山羊29.29万只,产奶5.9万吨。关中奶山羊和陕西奶粉在国内声誉大振,羊只和奶粉售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初,奶山羊发展很快。1983年,《陕西省关中奶山羊选育方案》和《鉴定办法》颁布后,富平、渭南两县组建了母羊核心群,并广泛开展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1985年,农牧渔业部在富平县投入资金和人力,建设奶山羊繁育基地。辖区养奶山羊20.81万只,占全省奶山羊总数的28.7%,以富平、渭南、蒲城3县(市)为主,其中富平县12.51万只。同时,富平县对1552只奶羊测定,200天产奶量266.9公斤,日均产奶1.32公斤,乳脂率4.2%。之后,各地改革饲养管理方式,大力推广苜蓿饲喂,补充配合饲料,提高奶山羊喂养水平。1990年,地区畜牧站蹲点富平县,开展“麦秸氨化”喂养奶山羊,使产奶量提高20%。1995年,全市养奶山羊25.2万只,产奶7.3万吨。2000年,养奶山羊39万只,产奶11.3万吨。2002年,全市养奶山羊48万只,产奶15.9万吨。奶山羊单只产奶量500公斤~600公斤,年收益在500到800元之间。

  猪

  渭南境内大荔、华县新石器早期遗址证明,先民已驯养猪、鸡等动物。春秋时,民间养猪普遍。唐“虢州刺史奏言有官豕三千为民患,德宗曰,徙之沙苑。杞曰,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谓食之便”(《艺海》)。自清末到民国,连年战祸,加之猪瘟流行,养猪业萧条。1949年,辖区养猪3.88万头。

  1952年,辖区养猪6.68万头。1956年,陕西省、渭南专区两级贯彻《国务院关于增产生猪的指示》,提出“私有、私养、公助”的方针,养猪数增加到15.1万头。1959年,地、县成立专门机构,广泛学习、宣传毛泽东主席《关于大力发展养猪的一封信》,除家庭户养以外,社社队队大办猪场,发展集体养猪。辖区养猪存栏32.98万头。1961年,粮食减产,猪存栏下降为11.68万头。1963年,省人民委员会要求各地给养猪户划分一定的饲料地,并实行免费防疫。1966年,陕西省在《关于大力发展养猪的指示》中,提出了“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引进内江、长白等良种,推广人工授精技术。辖区猪存栏77.83万头。1968年,各级政府再次号召发展集体养猪。蒲城县原仁公社魏村大队、大荔县范家公社雷北大队、澄城县醍醐公社酥酪大队最早办起了集体养猪场,自繁自养,为群众提供仔猪。此后,各地大队、生产队兴起了大办猪场热潮。1969年,辖区养猪42.25万头。1975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养猪业的通知》精神,地、县两级设立养猪办公室,调整生猪收购价格并实行奖售饲料粮等优惠政策,发展养猪。1976年,养猪存栏142.31万头,创历史之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县畜牧业结构开始调整,注重牛、羊等草食牲畜的发展,养猪从数量型改变为追求高出栏率、高商品率和瘦肉型。先后引进国内外良种长白、大白、杜洛克、汉白等,对当地土种猪进行杂交改良、培育,推广瘦肉型良种猪。地区畜牧科技人员与西北农学院协作,经长期努力,于1984年育成了“关中黑猪”。该品种全身被毛黑色,体质结实,成年猪体重150公斤,产仔10头左右,胴体瘦肉率53%。1985年,渭南行署采用农业区划成果,将渭南、韩城、澄城和华县确定为瘦肉型猪商品基地,建立良种经济杂交体系,应用配合饲料,推广稠食生喂或干料生喂等先进技术,采用“一条龙”肥育法,提高饲料报酬,降低生产成本。当年,猪存栏83万头,出栏率比1980年提高27.9%,育肥期由12个月缩短到5~6个月。1989年,地区畜牧兽医站在吉祥坊体育 (今临渭区)良田乡安陈村推广“一条龙”肥育技术,获渭南行署农技推广三等奖。1990年,养猪存栏63.59万头。20世纪90年代后,辖区养猪数量趋于稳定。同时,出现了不少养猪专业户,实行规模养殖。1995年,全市养猪存栏75.8万头。2000年,养猪68万头。2002年,养猪存栏76万头,出栏率提高到100%以上,肉产量为6.3万吨。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