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个体、私营商业
发布时间:2011-01-19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个体商户

  西周时期,渭南境内个体商贾大量产生。春秋时,商人多以牲畜和皮革从事商品交换。秦汉时,商户入市已有律法。明朝,州、县的商业虽有大量发展,仍以小商小贩居多,极少巨商大贾。经营货物繁杂,衣物、布匹、粮食、牛羊、食品、药材、山货、铁木陶器、漆器、玉石等,无物不市,甚至西域国家的香料、珠宝、马匹等均有交易。清朝中、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座商已很普遍,许多大县的商民达数千人,商业铺户达数百户。光绪年间,韩城、富平县分别有商民1800人和2300多人。经营商品以粮食、棉花、绸缎、农具、药材、山货、盐等生产生活用品为主。关中系交通要道,西北畜产品皮革、毛织品、羊驼毛向东南地区销售;东南地区的布匹、绸缎、茶叶、瓷器、盐等手工业品则向西北运销。渭南境内大荔的西瓜、枣,华州竹器、火纸,蒲城的棉纸、鞭炮,富平的石灰,韩城、澄城的煤炭曾是关中至兰州的知名商品。民国时期,个体商业一度繁荣,集市多以小商贩为主。许多商户走街串巷(村),调剂有无,经营的多为妇女儿童使用的小百货、丝绸、彩线、玩具等手工业日用品与农副产品。公路、铁路交通兴起,陇海铁路和渭南-大荔-韩城公路沿线各县个体商业最多,集镇贸易交易量增大。抗日战争期间,河南沦陷,商民为逃避战祸来到渭南各县,重操旧业,有的难民由于无地耕种,被迫从事小商贩谋生。其时,辖区约有座商3000余户。此后,国民党政府挑起内战,市场一度陷入混乱,多数商户累赔歇业。

  1949年5月,渭南全境解放后,商户很快恢复。年末,辖区有小商小贩6000余户,从业14000余人,经营行业有杂货、土特产、肉菜、文具、饮食、旅馆、面粉、食油、铁瓷、医药、百货、煤炭、钟表修理等22个行业。1952年,辖区有个体商户5569户(含少数个体工业户)。1954年,各县全部取缔粮、油、棉商户。1956年,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对私商改造的精神,变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95%以上的商户参加了改造。辖区受到改造的个体商户17379户,26399人,涉及资本金1016万元。1958年后,个体商户几近绝迹。1965年,辖区登记的个体工商户2087户中,绝大多数为商业户,以经营小商品为主。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个体商户基本上被取缔。

  1979年,个体商户重新出现。1980年,辖区共有个体商户172户,从业175人,资金1.96万元。此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和《关于农业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一些农户和城镇待业人员进入城乡集市、街道商品市场,进行农副产品、食品、日用工业消费品等小量贩卖和零售。1985年,辖区有个体商户(含少数私营商业)22198户,从业33027人,主要从事零售贸易。1990年,城乡个体商户21194户,从业35546人,资金4045万元。经营行业有食品、蔬菜、烟酒业、百货业、干鲜果品业、废旧物资收购业、文具、图书等,除了国家明文规定不许经营的71种商品以外,大约有三四千种商品上市。少数商户从事商品批发业务,经营规模扩大。20世纪90年代,除了国家专营专卖和禁止经营的品种外,其他商品全部放开,允许和鼓励个体商户依法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经营的行业有服装、家电、日用百货、烟酒副食、建材、成品粮、食用油。1994年,根据国家工商局《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陕西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地、县(市)工商局对个体商业批发、零售市场加强管理,引导、教育经营者遵纪守法,文明经营。1995年,辖区个体商业户26032户,从业48373人,注册资金11249万元,营业额46186万元。此后,每年对个体商户进行资格审查验证,加强监督。同时,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活动,鼓励商户进入市场,及时缴纳有关费用和税款。一些商户在经营规模扩大后主动合股、合资,联合起来,兴办民营商业企业。2002年,全市共有个体商户17304户,从业30967人,注册资本11077.6万元,营业额达到96804万元。

  私营商业

  明代,私营商业户为扩大资本,2人或2人以上合伙入股资金兴办商行或较大的固定商铺,雇请掌柜经营和伙计帮工,其势渐大,少数成为巨商大贾。成化年间,渭南县已有商行出现。万历年间,富平县亦有布贩外运销售,“少有者骑布临、巩,每匹以七八易一褐,罄次二三十金或百金”(万历《富平县志》卷六)。清代,渭南商贾大户大量贩运煤炭、茶叶、布匹、皮毛、毛织品、水烟、药材于江苏、湖北、河南、山西和西北、西南的甘肃、青海、宁夏、四川等各地之间。山西、韩城煤炭、铁器大量由黄河、渭河水运至西安、咸阳、兴平、周至、户县等地。清中叶后,各地出现了许多从事“佘贱贵卖,转粟秦晋间”(《柽华馆文集》卷3)的粮商。光绪年间,大荔、朝邑、韩城3县分别有挂牌商号295户、150户和655户。渭南县城有商号数十个,主要经营粟行、棉花行、盐行、药行、山货行、京货行、铁器行等。韩城、合阳、澄城、蒲城诸县粮食咸集大荔,载运至华县、华阴、渭南各县,或大宗由泾、渭河运往西安、郑州、石家庄等地。同州粟行之盛,有“填不满的同州”赞誉,成为承北启南的粮食集散中心。“裕生和”、“保兴公”始建于道光、咸丰年间,实力雄厚,一般年份,粜粮车集日会期少则数十车,多则上千车;另有“丰盛源号”等烟茶商号,在西安、兰州、上海等地设有分号,主营烟茶、兼营中药材,大宗采购于四川入兰州等地,再运销西北和南方江浙一带,民间号称“同朝烟茶庄”,其商品上附有商号名称,市场影响颇大。民国时期,各地私商大号、大行增多,资本扩大,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以大荔、韩城、渭南、合阳、富平等县最多。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荔、朝邑、平民、渭南、富平等县分别有商号509户、182户、54户、200户和700户,经营行业和品种遍及吃、穿、用、礼仪以及服务行业。大荔县时有粟行14户,从业500~600人。每逢集会日,西安和外省7家面粉公司派员前往收购粮食,日交易量约在100万~150万公斤。陇海铁路潼关西安间通车后,渭南成为关中东部货物集散地,富平、白水、大荔等县的粮食,商县、蓝田的山货流向渭南,转向各县或其他商埠。日本货和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的纸烟(卷烟)、蜡烛、煤油、西药等亦流入各县。抗日战争期间,渭南各县外地商人剧增,交易繁荣。解放前夕,通货膨胀,税赋繁重,商号多数破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县政府取缔私商非法经营,制止哄抬物价,推行明码标价,提倡货真价实。同时,鼓励商号开业,合法经营。1952年,辖区有私营商业(号)5026户,经营百杂货、粮食、棉花、土产、药材、铁木农具,以及餐饮、修理、服务等众多行业和货物。1955年下半年,各县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成立合作商店或小组,转化为集体企业与国营、供销合作社商业并存。20世纪60年代,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极少数公私合营商业被分离,成为少数带有个体性质的零售贸易企业。1966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辖区公私合营商业资方按资本额每年领取的5厘定息取消,企业全部转为国营。

  1979年,私营商业重新萌生。商户多以联营、合营形式出现。1987年,根据国家划分私营企业的标准,开始登记私营商业企业。1988年6月,辖区有私营商业(含餐饮业、服务业)企业188户,从业881人,商品销售总额2333万元,户均4.92万元。此后,私营商业不断规范,按要求进行登记,建立账务,加强经营组织和管理,对于尚存顾虑对外挂集体牌子的予以变更。1990年,私营商业企业经营行业和商品覆盖除国家不准涉足的特殊商品以外的全部品种。1992年至1993年,省政府出台了鼓励、扶持私营商业的相关措施,工商部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1995年,辖区有私营商业企业292户,注册资金4850万元,从业2108人,户均16.6万元和7.22人。此后,私营商业市场份额逐年扩大。一些外地分支机构或连锁商店亦进入吉祥坊体育 场。2002年,全市有私营商业企业351户,注册资金9008万元,从业4088人,户均25.7万元和11.62人。总营业额44617万元。其中经营零售贸易的占85.8%;按经营规模划分,限额以上的有限责任公司1户,从业730人,销售总额为1528.3万元。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