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同盟会在蒲城、华县的活动
发布时间:2009-10-20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孙中山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蒲城籍学生井勿幕加入了同盟会。同年秋,井勿幕带着孙中山的救国主张和同盟会宣言,从日本返回陕西,担负起陕西地区革命宣传组织任务。他先从蒲城开始,做亲戚朋友工作,然后扩大到一些学堂里的教员、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人士。此间,先后发展李仲特、李桐轩、张拜云、常铭卿、井崧生、李约祉、李仪祉等数十人加入了同盟会。陈惠亭(潼关人)、井崧生、常铭卿为当时同盟会在蒲城的主要负责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蒲城县成立了高等小学堂(今槐小)。同盟会员常铭卿、陈惠亭、李桐轩等担任教习,他们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并发展了年龄较大的学生张鹏(云程)、窦树槐(荫三)、米天霜(森若)、米登岳(浚生)等十余人为同盟会员。三十三年(1907),蒲城县成立教育分会,常铭卿担任会长。同盟会员便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在城镇集会时演讲。李桐轩还编写了《黑龙江》、《一字狱》等戏本,广为宣传,揭露清官场黑暗,民不聊生,民族危机的现实,使封建统治者深感恐惧。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高等小学堂管理刘友人调升勉县教谕,蒲城知县李体仁企图派其心腹苏民章或冉澍川继任管理,暗中监视学堂师生活动,被学生识破阴谋,表示拒绝,以致彼此相持不下。至九月一日,李体仁到学堂,勉强同意学生提出的暂不续派管理,有事请由监督(李体仁自任监督)亲临办理,俟至年终另举妥人的要求,同时又提出“不遇星期,学生不准外出”的规定,意在限制学生的活动。九日,因教育分会抓获县署轿班等人赌博,送至县府处理,使李体仁恼羞成怒,遂派差役驱逐学生,倒锁学堂大门,并贴以十字封条。学生不能归校,被迫搬到北街关帝庙(今县广播站)自读。李体仁与绅士原烈勾结,向省提学使余堃诬禀:“学生迁出学堂,系教习指使,请准解散另招。”余批示将教育分会解散,并将学生解散另招。二十二日,李体仁亲领差役200余人,手持武器,先到教育分会逮捕常铭卿,后与原烈到关帝庙逮捕师生40余名,同时派人到教育分会和县城大什字巷井崧生家中搜查同盟会的文件,又派人追捕外出教习和在家的学生。李体仁回署后,立即坐堂,将被捕师生逐一唤出,严刑拷问,要他们招供搬出学堂的指使人及当地革命党活动情况。这些学生受刑后,虽嘴肿如瘤,臀血淋漓,但都正气铮铮,无一人招供。李打毕学生,又把常自新提出,说他是革命党,常不肯承认。先打嘴二百,再打手掌五百,致使手已见骨,连身子都浮肿起来。学生原斯建受刑惨重,被释回家,不久死亡。通过《夏声》、《秦陇报》等媒体的传播,消息很快传到西安、上海、北京及日本东京等地,各地革命党人和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向陕西当局提出抗议和质问,省内商州、凤翔、同州等地中学,三原宏道学堂以及西安和各县的不少学堂相继罢课,以示声援。在上海的陕西籍学生和知识界人士,把“蒲案”的新闻交于右任在《舆论报》上发表。留日的陕籍学生通过《夏声》杂志发表“蒲案”消息。当时刚从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在京的蒲城籍学生从极(龙门)、李博(约祉)、李协(仪祉)等人,联络陕籍京官刘华、晏安澜等在京进步人士共30多人,具本参劾李体仁。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谕令陕西巡抚恩寿“将所呈各节,秉公确查,认真究办,据实具奏,毋稍回护。”翌年一月,经恩寿奏准,将李体仁“即于革职,不准援例捐复。”此后,蒲城的同盟会员转至西安活动。

  当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之际,华州籍留日学生薛骏(麟伯)即加入了同盟会,后相继有些留日、留沪的华州籍学生加入。薛骏返回故里后,职掌华州劝学所,借此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传播到华州教育界。教育界中的知名人士杨松轩也于清宣统元年(1909)加入了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六月,薛骏等人约请同盟会员郭希仁(临潼人,时任陕西咨议局副局长)在华州师范讲习会上演讲,痛斥清朝政府丧权辱国的罪行。辛亥革命爆发后,杨松轩及受同盟会影响的一批教育界人士参加了反清革命斗争,先后有60多人参加了同盟会,并于民国元年(1912)8月24日组建了同盟会华州支分部。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