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发布时间:2009-10-09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黄河泱泱,华岳苍苍。渭南是一个钟灵毓秀、古老神奇,与中华民族渊源同步的地方。

  渭南位于黄河中游,关中平原东部。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接壤,南与商洛交界,北与延安、铜川相连,界于东经108°58′~110°35′和北纬34°13′~35°52′之间,国土总面积13134平方公里。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东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渭南承东启西,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部,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地带。

  黄帝时期,渭南就居住着阳武等大批氏族部落。夏商时境内先后置有莘国、芮国等方国古邑。西周建都镐京,渭南始为京畿。春秋战国时期,境内普遍置县。东汉建安初年,献帝分左冯翊东部数县置左冯翊郡,治临晋县(今大荔县),境内首次设了独立的县级以上政区。北魏置华州、东雍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华州为同州,改东雍州为华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为府,华州降为散州,与属县同隶同州府。1938年,陕西省政府在关中东部划设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大荔。1949年渭南解放后,设立渭南分区,驻渭南。渭南分区先后更名为渭南专区、渭南地区。1995年,撤销渭南地区,设立地级吉祥坊体育 。2002年,吉祥坊体育 辖临渭区及潼关、华县、大荔、蒲城、富平、合阳、澄城、白水1区8县,代管韩城、华阴两个省辖市,共195个乡(镇、办),3237个村委会,15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40. 76万人。

  这里山河壮丽,资源丰富。南依秦岭,北靠乔山、黄龙山,中部是广袤坦荡的渭河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1. 5℃~13. 6℃,日照2000.  9小时~2528. 1小时,降水量508. 8毫米~608. 9毫米。黄河自北而南沿边境奔流,渭河自西而东在境内汇入黄河,洛河自西北而东南入渭河。全境河流年平均径流量486亿立方米。全市有野生动物360多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丹顶鹤、大天鹅等35种,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野生植物2500多种,栽培植物150多种。已发现矿产51种,探明储量的有煤、钼、金、铅、锌、铁、白银、石灰石、大理石、蛭石等33种,以煤、钼、金、铜、石灰石、大理石为优势矿种。

  渭南是千年京畿,长期为三辅重地,关系京都安危。又是西魏、北周的发祥地和军事重地,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唐代以后,渭南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此起彼伏,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到抗税、抗捐、“交农”等,代代相继。进入近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渭南的革命斗争更加蓬勃发展。1925年成立的渭南县东张乡农民协会是中国北方成立较早的农民协会之一;1927年9月,陕西省共有7个中共县委组织,其中3个在渭南;1928年5月,在渭南崇凝塬、华县高塘塬一带爆发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渭华起义。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境,渭南逐步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渭南的经济发展山回水曲。周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交通已具规模。秦汉时期,经济活动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记》、班固在《西都赋》中对此都有生动记述。东汉以后战事频仍,使区域经济陷于衰退状态。西魏至隋唐时期,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渭南地处京畿,得首善之利,经济再度兴盛。“安史之乱”对渭南经济造成很大破坏,加之宋以后政治中心东移,水利工程废弃,经济再次出现停滞衰退。明清时期,经济活动处于较长的上升时期,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出现了大的市镇。但是,这一发展势头在进入近代以后停滞了。由于政治腐败,强敌入侵,社会动荡,战事迭起,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至1949年,辖区生产总值仅328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9286万元,第二产业1331万元,第三产业219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生产总值1267800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37.64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1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12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35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9.26%、4.06%和6.68%,调整到23.12%、41.11%和35.77%,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渭南农业源远流长。距今7000年至8000年前,原始农业已有了相当发展。秦汉时期,农业灌溉技术、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有了极大提高,灌区粮食亩产达到125公斤。明代,耕地面积达到64.6万公顷,棉花大面积种植,烟草广泛推广,农业结构和商品生产有了重要发展。至1949年,辖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0451万元。建国后,农业生产关系、生产条件和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渭南是陕西省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先后有蒲城、富平、临渭区、合阳、澄城、大荔、韩城7县(市、区)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大荔、临渭区、蒲城、富平4县(区)为全国优质棉商品基地,临渭区、大荔、富平为全国奶山羊基地,大荔、合阳、华阴为全国商品鱼基地。11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林业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市、区)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26.14%。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72万吨,油料总产7.54万吨,棉花总产3.67万吨,水果总产123万吨,分别占陕西省总产量的17.09%、18.53%、85.35%和23.93%。肉类总产量10万吨,禽蛋总产量7.5万吨,奶类总产量11万吨,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15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266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92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14万公斤,农药使用量245万公斤,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面向市场,以效益为中心的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20亿元,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占到74.86%、6.96%、16.69%和1.4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经济作物和水果面积大幅度提高。渭南手工业发展较早,黄帝时白水人杜康发明了酿酒技术,周代已有缫丝、绩麻、织布、酿酒、搓绳等,汉代冶铁业形成规模。明代,手工业门类多,规模大,仅蒲城的兴镇一带民间开设的纸坊多达四千余处,棉纺织业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手工业在主体上未能完成向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转变,甚至大批地消亡了,如盛极一时的大荔皮革业,至解放前夕已濒临绝迹。1949年,辖区工业总产值仅2227万元。1965年~1975年是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投资18.5亿元在渭南布局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确立了“强农重工”的发展战略。增加了对工业的投资,深化工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先后有6个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40多个产品获部优产品称号,使工业结构、效益和增长速度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国有及集体企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7.58%,其他经济成份占52.4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7.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84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63.5%。发电量占全省的36.78%,是陕西省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境内商业远在周代就初具规模,郑桓公东迁,就靠商贾的支持。至明清时,集市遍布,尤以纺织品、烟草、皮革交易负有盛名。建国后,完成了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成为流通主渠道。1979年以后,不断深化商业管理体制改革,对商业的计划管理逐步放开,个体私营商业开始恢复发展,又相继放开了粮油市场,取消了对部分商品的凭票限量供应制度和物资计划供应制度,恢复了供销社的集体性质,形成了多渠道、宽领域、开放式、内外贸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2002年,全市有商业机构2449个,网点37962个,从业人员97419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占50.21%,私营、个体及其他商业占49.79%。邮驿,周代就有。清雍正时,驿路达到500公里。光绪十六年(1890),潼关厅设立电报房,开始了现代邮电业务。2002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10051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5474万元。辖区财政赋税始于夏朝的贡。在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财政支出主要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建国后,财税工作性质发生根本变化。1954年,社会文教事业支出超过了行政管理支出。1971年,工商各税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2002年,地方财政收入81724万元,其中农业各税占30.68%;财政支出182336万元,行政管理支出占15.81%。境内战国时已有货币流通,金代出现了专门的金融机构——典当,清代兴起钱庄、银号、金银店,民国时成立了中国银行等现代金融机构。建国后,增设了一批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2002年,各项存款总额253亿元,各项贷款总额189亿元。保险公司各类保费收入6.21亿元,各类赔款1.09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自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始筑渭南县城后,渭南城廓几经搬迁,至1949年,城区仅2平方公里,2万人,工业产值不到200万元。1950年,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后,渭南县城成为关中东部的中心城市。1995年地级吉祥坊体育 成立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统一协调,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2002年,形成了以四横、三纵为主干道,其余36条街道连接互通的棋盘式布局。建设和改造主干、次干和村巷排水管道78条,总长69.1公里。供水管道86.18公里,日供水22.59万立方米,城区供水人口普及率93.6%。城市绿化覆盖面积44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2.21平方米。城市交通、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建成区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工业产值21.61亿元。一个新兴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规模。渭南的教育起源较早。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孔子的高徒子夏就在今合阳、韩城一带讲学。东汉时,杨震在华阴(今潼关一带)讲学,弟子三千余人,号称关西夫子。唐代以后,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县学、书院、社学、学堂等近二十种,但受教育者很少。建国后,面向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实现“双基”目标,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全市有高等院校2所,中小学校4316所,在校学生110.1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在发展。夏代,酿酒技术已在国内领先。此后数千年间,农业技术一直较为先进。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出具有省内先进及以上水平的产品1100多个,其中大容量高度密封电容器、三辊磨粉机、无垢热水锅炉、彩印套色控制系统、FX中央厨房供热系统5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0多个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5个县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有科学技术普及机构46个,科技中介机构76家,科技研究推广开发服务机构216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70505人。科技经济一体化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额达到38%。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的老官台文化已出现工艺美术的雏形,其中的陶鹗形态丰满,威猛生动。汉代,以拴马桩为代表的石雕艺术独具特色。宋元两代,形成同州梆子、碗碗腔、阿宫腔等十多个剧种,同州梆子成为秦腔的滥觞。建国后,戏曲、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韩城市、大荔县、澄城县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2年,有文化机构307个,从业人员1600多人。建立了吉祥坊体育 和各县(市)调频广播电台及乡镇广播放大站,及时转播中省电台节目,每日自制节目播出时间共66.29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80.17%。建立了渭南电视台、各县(市)电视台及电视网络,建成多路微波传输及有线电视系统。各电视台每周播出时间689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87%。全市公开发行的报刊有《渭南日报》《合阳报》《富平报》《韩城报》和《渭南师院学报》,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和宣传教育功能。持续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有5所中学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3个,全国体育先进县1个,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8个。参加国内、国际竞技体育比赛中,先后有3 人4次打破世界纪录,6人18次夺得全国、世界比赛金牌或第一名。渭南的医药卫生在建国前主要依赖中医中药,缺医少药,烈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死亡率很高。建国后,逐步形成了疾病治疗、卫生防疫、血液管理、健康教育、医学教育、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等健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2年,有卫生机构355个,病床10021张,卫生技术人员12237人,其他技术人员931人。全市人均寿命由建国初的35岁提高到70岁,每10万孕产妇死亡人数由1490人降到49.54人,婴儿死亡率由300‰降到24‰,三项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坚持不懈地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通过落实综合节育措施,建立县市及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实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三大工程”,狠抓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种奖惩措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2002年,全市计划生育率95.28%,人口自然增长率5.61‰。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完成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污染治理项目1169个,总投资9.85亿元,使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开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8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794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0.64平方米和26.57平方米。10.09万人享受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网络体系。

  渭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形成一批鲜明的区域优势和区域特色。

  民族摇篮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气候温润,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林木茂盛,适宜于人类繁衍生息。从甜水沟等19处古文化群中出土的200多件打制石器表明,今大荔、蒲城交界的洛河两岸在100多万年前至200万年就生活着古人类。蓝田猿人遗址也表明,在100万年前与蓝田同为一个地质单元的临渭区南部和华县南部也同样生活着古人类。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发现的人类化石表明,20万年前这里的先民已处于猿人向新人过渡的古人阶段,他们以渔猎为主,采集为辅。全市还相继发现古文化遗址600余处,其中旧石器时代14处,中石器时代30处,新石器时代586处,证明渭南是先民广泛活动的区域。

  交通要道 公元前2100年,境内黄河、渭河航运已有相当发展。夏代有了潼关至渭南的车马大道。商代末,开通了周原至芮(今大荔)干道。战国时,秦国已在临晋关黄河上建立浮桥。汉武帝时,建成长安至潼关的漕渠,将东方的粮食源源不断输往京师。优越的交通条件大大提升了古代渭南的战略地位。1931年,陇海铁路延伸到潼关,开通了铁路运输。1964年,首次铺设沥青路面,提高了路面等级。20世纪80年代即实现了县县通铁路,乡乡通公路的目标,渭南成为欧亚大陆桥的组成部分。2002年,全市路网密布,有陇海、西侯、西延、西宁4条铁路干线和咸铜、南同蒲、梅七、下桑4条铁路支线过境,营运总里程532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4.05公里,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五条省道纵横贯通,通车公路总里程5224.5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39.77公里,居全省首位。有民用汽车48596辆,年公路客运量372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9896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总量2617万吨,货运周转量350907万吨公里。

  将相之乡 渭南人民勤劳智慧,英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6位皇帝,80余位宰相,300多位将军,还哺育了如仓颉、司马迁、白居易等一批文化巨匠。他们中的一些人显着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商代元圣伊尹,助汤灭夏,竭忠尽智,辅助商汤祖孙三代四位君王,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秦国名将王翦、王贲父子,英勇善战,先后率军攻破攻灭赵、燕、楚、魏、齐等国,助秦王平定天下,统一六国。隋文帝杨坚消灭后梁、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他推行井田制,开创科举制,开凿通济渠,崇尚节俭,使隋初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唐代大将郭子仪力挽狂澜,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宝应二年(763),又临危受命,以少胜多,打败吐蕃,二次收复长安;广德二年(764),回纥、吐蕃30万兵逼近长安,他单骑闯敌营,分化瓦解敌军,解除了京师之危。郭子仪“三造唐室”,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北宋名相寇准,性情刚直,多次犯颜直谏,宋太宗赞许说:“朕得寇准,犹如文皇得魏征也!”辽兵大举入侵,不少人主张迁都南方,而寇准力主抗辽,并说服真宗御驾亲征,终于取得抗辽斗争胜利,订立“澶渊之盟”,使宋、辽边境保持了百年的安定局面。清代军机大臣王鼎,力主查禁鸦片,反对议和,保护林则徐,与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在道光皇帝完全倒向投降派一边的情况下,决然采取了“尸谏”的壮烈举动,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先开,穆不可用,林不可弃”的遗疏,为国献身,以期警示世人,堪为千古诤臣。着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联合张学良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形成,成就了抗日救国大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高瞻远瞩,大智大勇,率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意见,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开了先河并提供了经验。

  旅游胜地 渭南有以“奇险天下第一山”着称的西岳华山,五峰耸立,72峰罗列其周,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圣洁峻秀;黄河龙门、洽川湿地等一批自然景观,特色鲜明。文物古迹荟萃,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5处,还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1180处,各代石刻3860处,馆藏文物3万件(组),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与众多的文物古迹珠联璧合,具有良好的开发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旅游景点和景区,主要有以华山、西岳庙为代表的国家4A级景区华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湿地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风景区,以司马迁祠墓、古建筑为主体的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风景区,以唐睿宗李旦桥陵为核心的唐陵风景区。宾馆、饭店、交通、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设施和条件配套完备,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

  回顾历史,渭南的昨天几度辉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从横向比较看,也存在着发展缓慢的问题,特别是工业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成为制约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困境孕育着希望。2002年,中共吉祥坊体育 委、市人民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公布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规划,在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加快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今日渭南,显示出千帆竞发,奋力赶超之势,一个以工业化促现代化的建设浪潮正在兴起。勤劳智慧的渭南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上,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