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09-08-26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新石器时代,华县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制作陶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收刈工具多于垦植工具。夏代,始种麦子。商代,始用牛耕。西汉时,漕渠建成,扩大了灌溉规模。明代,麦、糜、稻、豆、荞、白菜、孤葱、山药、莲藕、茄子、韭菜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普遍种植,柳枝镇的铁匠业和岭南的采矿业颇为兴盛。有集会地点8处,每月交易50多次。民国时期,开始兴办火柴公司等现代工业,至建国前夕,留存有三家造纸厂、莲花寺采石厂及一些手工业。1949年,全县小麦亩产仅68公斤,玉米亩产87公斤,棉花亩产8公斤。工农业总产值4358万元,生产总值2300万元。20世纪50年代,全县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73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农业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86.6%下降为29.13%。1978年以后,华县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74亿元,农业产值占12.27%。生产总值为9.34亿元。

  华县农业起源很早,经过土地改革,发展农业机械、灌溉、品种改良等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1957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553公顷,比1949年增加3973公顷。粮食亩产89.9公斤,棉花亩产24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4公斤和16公斤。1959年至1961年,农业总产值呈逐年下降趋势。1962年开始恢复增长。至70年代,农业生产商品率低,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1977年,粮食播种面积3.72万公顷,亩产136.4公斤。198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1980年以后,推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面积增加。200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农、林、牧、渔业分别占80.86%、4.78%、13.48%、0.88%。粮食面积持续下降,蔬菜面积上升到7931公顷,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形成了毕家、下庙、辛庄、瓜坡、赤水、东赵等一批蔬菜生产基地。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实行退耕还林、整片造林、绿化渠路,全县林木面积达到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1%。年末大牲畜存栏14227头,猪存栏34635头,羊存栏20593只,家禽存栏60.84万只。肉类总产量4249吨。形成以塬区为重点的牛、羊养殖基地,以夹槽地段为重点的猪、鸡养殖基地。全年化肥施用量5.84万吨(实物量),塑料薄膜使用量12.22万公斤,北部平川地区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全县改造中低产田5533公顷,新打机井430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0公顷,年末水浇地面积1.32万公顷。

  华县的工业,1949年仅有国营莲花寺石碴厂及一些私营手工业,总产值526万元。1953年至1956年,华县手工业各行业共组成合作社、组30个,公私合营企业2个。1958年,县办国营工业开始起步,当年建成3个国营工厂。办起了大量炼铁厂、服装厂等乡镇集体企业,因急于求成,追求“一大二公”,使这些企业很快就纷纷下马。1961年起,因三年经济困难,工业生产连年下降。1970年,国家西北电网开始向华县输电,促进了华县工业的发展,当年工业企业发展到48家。已制造出水泵、粉碎机、脱粒机等农用机具。这一时期,金堆城钼业公司、华山半导体材料厂、红岭机械厂、陕西省化肥厂等一批装备水平较高的中省属企业相继建成,显着提高了华县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水平。至198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00多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工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主要产品有钼精矿、单晶硅、化肥、医药、交流电动机、水泵、水表、阀门、建材、棉织品、金属制品、木竹家具等30多个门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县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桥上桥股份有限公司、华山制药厂等民营企业发展到13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6.4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工业增加值4.61亿元,所有者权益17.18亿元,分别居吉祥坊体育 各县(市、区)第四位和第一位。基本形成了以医药化工、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建材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

  华县商业周代已具规模,郑国东迁就是商人帮助的,但后来发展缓慢。建国初期,个体商业受人民政府的扶持保护,纷纷开业。1952年共有私人商户269家,从业人员324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7万元。1953年,取消粮油自由贸易,城市居民所需粮油由国家定量供应。1955年后,相继成立了国营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饮食公司、煤建公司等国营商业企业。1957年,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成为全县商品流通的主体。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7.88万元。此后,集市贸易和个体商业受到限制。先后取消了东关、江村集市和半截山、弥家桥传统庙会,1979年全县个体商户仅有4户。198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4025.5万元。随后,个体商业重新活跃,许多农民陆续进入县城和集镇经营商业,1984年,全县个体商户即达到1359户。1985年,放开粮油零售市场,逐渐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经营的格局。1988年,所有商品实现了敞开销售,许多商品凭票供应的制度宣告终结。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133万元。90年代末期,商业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起来,至2002年,海尔、TCL、居家乐等连锁店发展到16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809万元。其中,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及其他经济成份分别为10094万元、5054万元、166万元、4165万元和4330万元。

  华县自古就在交通干线上。1923年西潼公路华县段建成通车。1934年陇海铁路华县段筑成通车。解放后,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穿境而过,华金、华洛公路沟通南北,实现乡乡通油路。至2002年底,县境内国道(310)为27.165公里,高速公路为27公里,县道90.79公里,乡道117公里,村道为678公里,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9962.4万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1769.6万人公里。

  华县明代设有传递文书的华山驿和罗纹递运所,又置急递铺。清末有了邮政。民国时境内设5条邮路。解放后,邮路成倍增加,在搞好信函、包裹、汇兑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范围。1984年开办集邮业务,1986年开展邮政储蓄,又相继开展了特快专递及邮购种子、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代交电话费、代收电话费、代售手机、代卖月饼、代销饲料、代理保险等多种代理业务。2002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92万元,邮政储蓄余额1.45亿元。

  通信,1933年,县政府设长途电话,为境内电信事业的开端。1935年、1937年,华县、赤水先后开办长话、电报业务。至解放前夕,全县有12个乡通电话,有交换机7部,电话机45部。1958年增设了单线载波机、会议电话扩大器、载波滤波器、万能表、交换机等设备。1986年长途交换机增加到3部110门,载波电话终端机3路2部、12路1部,特高频收发机1套24路。1991年使用程控交换机。1998年与邮政分离,独立经营。2000年移动通讯从电信局剥离,成立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合通讯有限公司华县分部。2002年,全县有固定电话用户42042户,交换机容量30616门,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162万元。

  华县财政工作建国后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主要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县财政收入359.3万元,其中农牧业税收入占76.7%,工商各税占22.1%。支出总计63.3万元,其中文教科卫事业费占27.9%,行政管理费占68.4%。“三五”时期,财政收入1186.3万元,其中工商各税收入上升到39.5%,农牧业税收入降至49.3%。支出总计1462.9万元,其中文教科卫事业费占31.2%,基本建设、农业、工业等生产性支出占41.1%,行政管理费占16.3%。“四五”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有了较大变化。2002年,财政收入5005万元,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为1201万元,占24%;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为1211万元,占24.19%;其他税收1642万元,占32.8%。支出10144万元,其中,文教科卫事业费3631万元,占35.84%;基本建设、农业、工业等生产性支出57万元,占5.62%;行政管理费1726万元,占17.01%;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增长很快,占到总支出的19.84%。

  华县1949年6月5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华县支行。1953年,各项存款余额129.3万元,其中企业存款27.8万元,财政存款24.3万元,个人储蓄存款77.2万元。当年发放农业贷款23.7万元,地方商业贷款7.8万元。此间,通过动员农民集资入股,各乡相继成立信用合作社,主要承担了农村金融业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设立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及中国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专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6787万元,其中企业存款1730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5102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215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78413万元,中长期贷款9634万元。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