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发布时间:2009-08-26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华阴是人类开展畜牧、农耕等生产活动较早的区域之一,新石器时代就有编织和纺织等原始的手工业。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27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59万元。1950年以后,华阴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90年生产总值为3353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953万元,第二产业21296万元,第三产业6290万元。2002年,市辖区生产总值跃上10亿元的新台阶,达到12.46亿元,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4∶49∶37  。

  农业结构日趋合理。1949年,农业总产值1771万元,农、林、牧、副业分别占83%、0.4%、5.3%、11.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农业生产在逐渐摆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旧模式的同时,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628万元,林业产值723万元,牧业产值1732万元,渔业产值1629万元,分别占67.87%、5.69%、13.63%、12.81%。

  种植业主要品种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1949年粮食、棉花、油料总产分别为17500吨、345吨、68吨;2002年上升为71715吨、592吨、2855吨,分别是1949年的4.1倍、1.7倍和42倍。

  全市林业用地193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林业生产体系随之发生变化。1980年以来,大规模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南部山区实行以封山育林为主,塬区和平川区以方田林网建设和“四旁”植树为重点,加快全市城乡造林绿化进程,至1989年共计新增造林3100公顷,其中森林2233公顷,经济林866公顷,四旁植树742.3万株,林业育苗322公顷,同年荣获林业部“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1999年以来,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实施“再造山川秀美工程”及退耕还林还草,至2002年累计造林面积8000公顷,飞播造林面积20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3573公顷,四旁植树25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27.95%。

  华阴有8000余公顷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资源丰富。1949年畜牧业产值57万元,1958年畜牧业产值88万元,大家畜存栏1.47万头,荣获国务院“畜牧业先进县”称号。近年来成功引进鸵鸟、火鸡、白(蓝)孔雀等珍禽,已发展有鸵鸟300余只,孔雀700余只,成为华阴观光旅游农业的致富典范。2002年畜牧产值达1732万元,肉类总产量24930吨,牛羊奶产量599吨,禽蛋产量1257吨。

  华阴的渔业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后,使北部夹槽地带水位升高,成为发展养鱼业的理想区域。1976年成立水产工作站,1980年挖塘试养,1984年渔业生产初具规模,1986年被陕西省确立为“渔业基地县”,1987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确定为“万亩渔业基地县”之一。1989年荣获农牧渔业部“渔业丰收”奖。1990年产成品鱼1748.6吨。2002年水产养殖面积384公顷,水产品产量3295吨。

  华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围绕为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按照“市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组有科技示范户”的要求,各乡镇都成立了科委,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副村长。进一步健全了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林业站和农经站等,建立了各种示范基地25个,发展科技示范户1151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乡、村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农村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3310千瓦,机耕面积11047公顷,机播面积8373公顷,机收面积8200公顷。200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43472千瓦,机耕面积12956公顷,机播面积8400公顷,机收面积8492公顷。在有机肥施用的基础上全年化肥施用量达17016吨。

  华阴在西汉槽渠建成后,境内开始引水灌溉。1954年有引水渠堰13条,灌田968公顷。此后,在全面整修改造蒲惠渠、罗敷东、西干渠及黄甫渠、仙惠渠、瓮峪渠的基础上,先后建成罗家沟一、二水库及喜鹊水库、柳沟水库、秦峪水库、蒲峪水库及抽黄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蓄水自流引水灌溉条件。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1.67%。水土保护工作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至2002年全市现有各类灌溉工程1808处,水浇地面积7738公顷,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91平方公里。

  华阴的工业,1949年仅有十几家小手工业作坊,且相对集中在县城,总产值288万元。1970年辖区有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其中中省企业4家,市属企业30家。改革开放后,工业生产发展较快。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92家,其中中央属企业4家,省属企业5家,地市属企业1家,县市属企业81家,三资企业1家,从业人数1.83万人;从行业分类看,主要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电力生产等。2002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企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591个,从业人员16690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个,完成工业总产值72685万元,工业增加值38792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全年实交税收12015万元,亏损总额18734万元,所有者权益73948万元。

  华阴自古是承接东西的交通要道。周时,横穿县境的函谷路已经形成。秦时修有驰道。汉唐时期是长安漕运的必经之地。民国时修筑了大荔至华阴等3条县际公路,陇海铁路通至境内。1949年后,交通道路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有陇海和南同浦两条铁路过境,有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老西潼公路、库区移民路四条横贯全市东西的主干道路,南北方向有大华路、太华路、华岳路、朝华路、五方通乡路、桃下通乡路以及几条移民撤退路,乡乡通油路,村村路连路,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客运量74.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49万人公里,货运量2.7万吨,货运周转量85.4万吨公里。

  华阴民国二十年(1931年)开办电话、电报业务。1990年全市邮电业务完成总量163.3万元。2002年,全市邮电通讯行业由过去一家发展到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及铁通等5家,全年完成业务总量4369万元。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邮递业务,完成了华山景区特高频通讯工程,结束了山上山下通信靠人力传递的历史。宽带数据网业务增长迅速,IC卡公用电话遍布城乡,市话、农话全部实现光缆传输,建成公众数据分组交换网、DDN数字数据网、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等现代化通信工程。〖JP2〗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1690户,其中城市10339户,乡村21351户。移动用户达到23580户。电话普及率为17.7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9.3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1042户。〖JP〗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商业贸易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商业、供销、粮食等机构及网点555个,从业人员4029人,农贸市场5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39万元。2002年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商业贸易网点达5192个,从业人员1.61万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319万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078万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8061万元。修建了山峰商城、望岳楼、新世纪购物广场、现代商城、百货大楼、华城大楼等一批商业网点。

  华阴旅游资源丰富,以华山为龙头的旅游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华山位于市区南5公里处,素以“奇险、挺拔、峻秀”闻名天下,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78年,华山管理局和华山文物管理局成立,1998年成立陕西旅游集团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分别管理华山的规划建设及旅游管理工作。近年来,先后开凿了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以及北峰至苍龙岭到五云峰的登山复道,修复了莎罗坪、毛女洞、青柯坪、东道院、引凤亭、炼丹炉等一批景观,完成了山上通电、通讯和华麓景区供水网工程,修建了旅游市场、华山宾馆、金融宾馆、金穗宾馆、莲花山庄、华岳宾馆、世纪明珠等,特别是黄甫峪旅游公路及有“亚洲第一索”之称的华山索道建成营运,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历史。华山管理水平连年跃上新台阶。1998年的“创三山”达标,199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2000年被命名为AAAA级风景名胜区。华山旅游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到2002年全市旅游总人数达103.1万人次,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旅游收入1105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4092万元。全年接纳境外游客5946人次。

  华阴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由农业税为主变为以工商税为主。2002年,各项存款余额212147万元,贷款余额113284万元。财政收入4518万元,支出9185万元。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