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层
发布时间:2009-08-27 发布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A| A+ [打印] [关闭]

  吉祥坊体育 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发育齐全。在秦岭北缘及韩城禹门口一带出露太古界和元古界的变质岩系及不同时期的侵入岩;北部地区的黄龙山、将军山、尧山及南部的金堆城地区分布有古生界沉积岩,中生界碎屑岩多出露于山区及沟谷中,且多被黄土覆盖;第三系红层主要分布于秦岭北坡,北山南缘及渭北二级台塬;第四系黄土及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种类繁多,覆盖于老岩层及二级以上的河谷阶地之上。

  秦岭北坡小秦岭地区

  太古界太华群,总厚度4000米~5000米,分布于潼关、华阴、临渭区南部,主要出露于华山——秦岭北坡一带,岩层作东西向延伸。由混合岩化黑云母斜长石片麻岩、角闪片麻岩夹片岩、大理岩、变粒岩及磁铁石英岩组成,未见其底部,上覆岩层为铁洞沟组,熊耳山组和高山河组,角度呈不整合接触。太华群按岩性层位,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群,互为整合关系。下太华亚群厚度在1500米以上,为混合岩片麻岩类,有黑云母长片麻岩、条带状混合岩,局部夹有二云母石英岩、变粒岩、纳长角闪片岩、角闪片岩、含磁铁矿片麻岩和透镜状大理岩,是着名的含脉金矿的层位。中太华亚群厚度在200米~650米,有长石石英岩、大理岩和含石墨条带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并夹斜长石角闪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石片麻岩以及石墨化、蛭石化的透闪片岩等。上太华亚群厚度3000米,整合于中太华群之上,受花岗岩侵入影响,岩层破碎凌乱,有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二云母片麻岩以及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互层,在黑云母变粒岩中夹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岩中局部夹紫苏辉岩及大理岩。

  震旦亚界长城系分布于太华山、老牛山和金堆城一带,包括有铁洞沟组和熊耳群,前者是滨海相——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后者为海相火山岩夹普通沉积岩层。均属于地台型或地台边缘拗陷型沉积。铁洞沟组一般厚度315米~2885米,角度不整合于太华群之上,由白云母石英岩组成,局部地段夹石灰岩透镜体。熊耳群由基性——酸性——中基性一套喷发火山熔岩组成,与下伏铁洞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并超覆于太华群之上,由下而上分为三个亚群。下熊耳亚群厚60米~288米,以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夹有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砂岩透镜体,其上部夹一二层大理岩,底部有些地区见底砾岩。中熊耳亚群厚9900米,按岩性分为上、中、下三组。上组以安山岩、安山玄武岩为主,具枕状构造,并夹有薄层泥质、钙质板岩和透镜大理岩;中组是玄武岩夹一层8米的钙质板岩及透镜大理岩,在板岩顶部有一层15米~18米的紫色凝灰岩;下组是安山岩夹凝灰质绢云母千枚岩,有时含磁铁矿和黄铁矿。震旦亚界蓟县系出露于金堆城以南,有高山河组和少部分龙家园组,不整合于太华群之上,厚244米~1247米。高山河组按岩性分为下、中、上三部分。下高山河组厚405米~486米,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夹灰绿色、灰紫色粉砂岩,底部有砾岩、石英砾岩。中高山河组厚325米~400米,岩石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灰绿色、灰紫色页岩以及薄砂岩互层组成。上高山河组厚310米~330米,主要岩性下部为紫灰色、灰白色石英砂岩,局部夹有砾岩;中部为深灰色、绿灰色、含粉质、砂质绢云母板岩,并夹有薄层石英细砂岩;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夹绿灰色粉质板岩。龙家园组厚385米~773米,以镁质碳酸盐为主,下部主要为灰色微粒硅质条纹白云岩,上部为深灰色硅质条带白云岩,有叠层石化石。

  新生界第三系分布受渭河断陷盆地控制,秦岭北坡地区仅零星出露于山地边缘地带。第四系分布于山间洼地及山麓地带。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华山、老牛山及金堆城以北地区,岩性以酸性岩类为主,多呈岩基状产出。有元古代侵入岩、中生代侵入岩和其他时代侵入岩。侵入岩体是重要的金属矿产蕴育地段,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是主要成矿和矿化地带,是寻找金属矿床的基地。

  中部渭河断陷盆地区

  渭河断陷盆地渭南境内的新生界地层发育良好,沉积了巨厚的沉积建造,包括从始新统到全新统六个时代的沉积建造地层。地层间接触关系明显,有不整合或剥蚀面存在,岩层中保存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渭河盆地前新生基底岩性,基本受南北两侧边界岩性控制。南侧地区基岩为太古界、元古界和花岗岩的混合岩区,与秦岭北坡和华山地区所出露的岩性岩浆岩体是相对应的。北侧在渭北一带是下古生界岩性基底,在盆地边缘地带的合阳、白水、蒲城等地,新生界下面直接与奥陶系灰岩接触。而渭河两岸,由于沉积层厚,沉降深,一直未见基岩。自潼关至合阳一线以东地区是太古界涑水群及下古生界的分布区,与晋南属于同一基底岩系,普遍为巨厚的新生界沉积所覆盖。

  新生界第三系地层组成物质多为砂岩、泥岩及含小砾石的砂质泥岩互层,上部的上新统为含小钙质结核的红色土,普遍具有底砾层。岩石微胶结,以红色、棕红色及紫色为主,层理分明,岩性稳定,分布受断陷盆地控制,有河湖相、山麓相和洪积相。分老、新第三系,二系间与下伏基底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分为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四层。始新统红河组沉积层多被第四系覆盖,仅在沟谷上游出露,岩性为一套紫红色泥岩、砂岩泥岩和细砂岩等组成,厚度一般160米,最厚可达800余米。上始新统——下渐新统白鹿原组,在沋河的庙沟、张家河一带出露明显,岩性为灰白色砂岩夹紫红色互层,厚40余米。据钻孔资料,渭河谷地有相当渐新统地层,岩层下部为砂砾岩,中部为粗——细——粗含砾砂质泥岩,上部黄棕色,局部褐色,红棕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层间偶夹煤线及炭质页岩,有孢粉化石,总厚度约400米。中新统冷水沟组,分布于渭南白鹿原组之上,和寇家村组都深埋于第四系之下,厚60米~220米。中新统地层距地表670米~1200米,厚187米~498米,最厚可达1342米。下部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砾状长石砂岩,并含有砾石——中粗沙、棕褐色含砾泥质砂岩及含砾石的砂质泥岩、粉砂质岩互层夹绿色泥岩;上部为红棕色浅褐泥岩、灰黄色粉沙质泥岩以及浅黄色泥质粉砂岩、灰绿砾——灰白色细砂岩互层夹含砾状砂岩,属河湖相。上新统分布广泛,沉积建造韵律清楚,总的趋势是沉积物由粗逐渐变细,有脊椎动物化石,沉积厚度大,均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在临渭区一带岩层深埋于486米~916米以下。岩性是浅黄、浅棕黄、浅灰绿等杂色泥岩、粉沙质泥岩,局部夹薄层灰色泥灰岩及浅肉红色、灰白色细砂岩,并有砾状——粗砂岩互层,属河湖相沉积。新生界第四系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多,地层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更新统又分为上、中、下三部,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人类化石及石器。下更新统三门组,岩层主要埋藏于地下,局部露于深切沟谷两侧或高阶地下部。在故市一带岩层埋深700米,在黄土塬底及塬边有出露。分两层,下层岩层是一套砾石、沙及红色沙质粘土;上层覆盖一套浅黄色土状亚粘土。沉积类型有:冲积洪积层,分布于临渭区小峪寺沟等地,厚10米~32米。岩性是一套红色泥砾岩或灰白色砾岩,夹红色粘土和粗沙透镜体。冲积湖积层,见于临渭区一带,厚21米~451米,岩层是一套深灰、灰绿、棕黄、棕红等杂色沙质粘土、粉细沙、中粗沙及沙砾石互层,不整合于蓝田组或老岩层之上。风积层,分布于黄土塬区底部,见于深切沟谷两侧,厚13米~60米。岩性为淡肉红色“石质黄土”,胶结坚硬,具多层淡红褐色古土壤层及料礓石层,与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或覆于下部冲积湖积层之上。洪积层分布于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一带以南、秦岭以北的狭长地带,渭北分布于北山山前地带,厚度25米~200米。埋藏于地下数米至数十米,岩性由粗细混杂、层韵不清、粒度大小不均的砾石、碎石、块石等组成。中更新统泄湖组,分布在临渭区至潼关间的渭河两岸广大地区。下部冲积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渭河南岸黄土塬底部,厚10米~100米。岩性以砂砾卵石为主,覆于三门组之上。下部风积黄土层分布于黄土塬上或同期河谷阶地上。岩性为黄土状沙质粘土,为淡灰褐色,坚硬致密孔隙小而少,并夹有4~12层淡棕红色古土壤层,底部有大块料礓石。在白水、澄城、合阳、韩城一带的离石黄土,岩性是一套棕黄色、浅黄色黄土层,含有料礓石,夹7~8层棕红色土壤层,层位下部黄土含大量碳酸盐,有灰褐色大料礓石。泄湖组上部冲积洪积层,厚4米~43米,分布于河流两侧及黄土塬边缘,为粗粒堆积的河流三、四级阶地冲积物。岩性由沙、沙砾石、卵石、沙质粘土和泥质沙土组成。洪积层分布于黄土塬下部,厚3米~24米,岩性为漂砾、沙砾石、沙质粘土、粘质沙土等粗细混杂堆集。泄湖组上部风积层分布于塬区及河流四级阶地等部位,厚20米~83米。下部岩性为棕黄、褐灰黄色黄土及黄土状砂质粘土夹3~4层古土壤层,底部有薄层板状料礓石;上部岩性为黄褐、淡黄及浅棕色黄土,无层理,无粘性,垂直节理发育,底部有料礓石。上更新统乾县组,分布于山前地带、河流阶地和黄土塬面上。在山前地带和黄土塬面上的岩性为褐色、灰黄色沙质粘土、黄土状沙质粘土和沙、砾、卵石及漂石等组成,厚50米~80米。河流阶地沉积层分为上下两套岩相,萨拉乌苏组厚3米~54米,岩性为灰黄、黄褐色、灰褐色粘质砂土、砂和砂卵石层。马兰组厚10米~29米,分布于塬梁地带和河流二级阶地及高阶地面上。岩性为淡黄、白黄色黄土。全新统以河流冲积和土状堆积两大类为主,层位分下、上两层。主要分布于渭河及其支流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在秦岭北坡与北山山前地带形成洪积扇群带。下部全新统分布于河流各级阶地上,岩性为灰黄色沙、沙卵石夹薄层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砂土,厚0.2米~0.7米。顶部厚1米~10米,是沙质粘土、砂卵石及黄土状沙质粘土,有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陶片等人类活动遗物。山麓洪积扇下部厚40米~55米,岩性为沙砾石;上部厚34米~70米,为沙质粘土夹碎石等。上部全新统分布于河床及河漫滩地区,厚1米~38米,岩性为粘质沙土、沙质粘土、粉细沙、中粗沙和沙砾石层。全新统洪积层厚5米~15米,由巨大石块、漂石、碎石、沙砾石和泥质、沙质粘土混合组成。

  陕甘宁盆缘地区

  太古界涑水群,厚度不详,地层时代相当太行山阜平群,仅见于韩城禹门口附近,韩城断裂北侧零星出露,未见该层底部,上覆层为寒武系馒头组底部的霍山砂岩。岩性主要是由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类角闪斜长片麻岩等组成,层位顶部有层绿泥石片岩、层间花岗岩脉及伟晶岩脉侵入发育。

  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厚26米~35米,不整合于涑水群之上,岩性下部为灰白色砂岩,分选性良好,具交错层理,上部为紫红色、黄绿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类少量粉砂岩及石灰岩互层。寒武系中统毛庄组厚20米~25米,下部为灰绿、暗紫色粉砂岩,上部为浅灰色石灰岩、泥灰岩夹薄层粉砂岩。徐庄组厚86米~117米,整合于毛庄组之上,在韩城附近,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张夏组整合于徐庄组之上,岩性主要是中厚层鲕状灰岩夹有铁质结核及三叶虫碎片,并夹有泥质条带状灰岩、竹叶灰岩等。寒武系上统崮山组整合于张夏组之上,岩性为灰、浅黄色薄层块状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等。长山组整合于崮山组之上,厚57米~137米,岩性以褐灰、深灰、土黄色的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白云岩为主。凤山组整合于长山组之上,厚67米~84米,由深灰、浅黄泥质白云岩、中厚层白云岩组成。古生界奥陶系下中统,厚200米以上,是陕北盆缘地区与关中地堑的明显分界线,北山山脉即以这层灰岩为标志,呈低山残丘,自韩城经合阳、澄城、蒲城、白水至富平断续出现,并在河谷及深切沟谷中均有出露,是构成二级黄土台塬的基底。岩性是一套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及厚层致密状。灰岩质地纯净,在灰岩层面顶部,遍存一不平坦的剥蚀面。地层划分为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及桃曲坡组。古生界石炭系厚70余米,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表现为颤动海、陆相地层和海相地层交替出现。岩性主要是陆相碎屑岩类夹海相碳酸盐类,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及海相化石,出露层有本溪组,分布于韩城、合阳、白水、蒲城一带,岩性为泥岩夹砂质泥岩和砂岩与灰岩透镜体,厚约30米。太原组分布由韩城向西至富平,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岩和石英砂岩等,厚65米左右,本组是重要的含煤层位。古生界二叠系分布于整个渭北地带,由于大部分地区为厚层第四系覆盖,多出露于各河流沟谷之中,属陆相碎屑岩构造。根据岩性和化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山西组、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

  中生界三叠系下统上石千峰组在韩城以北有部分出现,岩性由砂岩和页岩组成。

  新生界第三系主要出露于上新统,红色粘土分布广泛,一般出露于山原及沟谷间,有的埋于第四系之下,与老岩层呈不整合接触。新生界第四系厚0~100米,出露以第四系更新统和第四系全新统为主,主要是黄土及沙、砾、卵石层等松散堆积物,黄土中夹有料礓石。

吉祥坊体育 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吉祥坊体育 电子网络和大数据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6105000008

吉祥坊体育 政府办公地址:吉祥坊体育 三贤路北段 联系方式:0913-2109200

运维电话:0913-2930116 邮箱:wn_webmaster@163.com

本站有些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建议使用IE7以上浏览器访问,获得好的体验)

陕ICP备:11001672号-1陕公网安备 61050202000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