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驿站鸟类天堂
发布时间:2019-04-18 来源: 绿色时报

近些年,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有所提高,开始保护湿地。为了保护湿地,人们找到了很多湿地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益来说明保护的重要性。在自然世界里,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鸟类的重要性就如同衣食住行等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1湿地与鸟

鸟是6500万年前白垩纪物种大灭绝事件中的幸存者,那次事件灭绝了地球上的恐龙,部分鸟类的祖先存活了下来。科学家基于基因组数据的研究发现,恐龙灭绝后1000万年至1500万年间,鸟类经历了一次“超级物种大爆发”,后来逐渐演化出了1万多种被称为新鸟纲的鸟类,95%的现存鸟类来自这一纲。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人们都会看到或成队、或成团的鸟儿在天空中飞过,这些是鸟类中的候鸟,它们要在辛勤的旅途中度过大半生命旅程。候鸟需要湿地作为休息和补充营养的中转站和栖息地,湿地中的动植物成为迁徙鸟类的食物。世界上很多湿地因为处在候鸟迁徙的必经路线上,而成为自然保护区。

候鸟迁徙是一种规律性的季节性旅行,迁徙的路线在鸟类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很多候鸟迁徙路线的距离都很长,常常会跨国或跨洲,长达数千或上万公里。在自然状态下,候鸟迁徙会利用来自太阳和恒星、地球磁场、动物的生物地图等精密的生物旅行导航系统信号来指引,通过天然的河流、湖泊、草原、湿地或海岛构成的特定路线完成旅行。迁徙途中会涉及大范围的多种湿地类型与复杂生态、经济社会环境。

对一只鸟来说,从繁殖区域到越冬区域之间的长途迁徙是一段艰难而危险的旅程,并非所有的鸟都能存活下来。那为什么每年春天和秋天,数以百万计的鸟儿要飞到天空中,进行艰苦的旅行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生存,如果没有迁徙,鸟类的食物在筑巢季节就会迅速耗尽,许多雏鸟和成鸟就会饿死。对筑巢地点的竞争将是激烈的,掠食者也会集中在特定的地区将鸟儿一举歼灭。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鸟儿们早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大自然并不会这样安排,自然生态系统安排一部分鸟类留在固定的地方,成为留鸟;让一部分鸟类将旅行迁徙作为生活方式,成为候鸟。在迁徙过程中,鸟类会接触更多的资源,不同地球生态系统的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每年春天,北方天气在逐渐转暖,食物资源在不断恢复,数以百万计的鸟类迁徙到这些地区来利用丰富的食物资源。当秋季食物供应减少时,它们会回到气候比较温暖的地区。在此期间,温暖地区的食物已经得到了补充。这种为吃饭而迁徙的模式不仅适用于长途迁徙者,也适用于短途迁徙的鸟类。

千百年来,鸟类进化出不同的迁徙模式、时间和目的地,在世界各地分散繁殖。这有助于鸟类利用各种合适的条件来养育后代,从而增加健康后代生存的机会。最好的繁殖条件可能因鸟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能会涉及许多因素。稳定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安全的栖息地是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

迁徙到不同栖息地的鸟类可以避开掠食者的攻击,让幼鸟们有更高的概率达到成熟阶段。许多鸟类甚至迁徙到掠食者几乎无法接近的特殊栖息地,例如陡峭的海岸悬崖或多岩石的近海岛屿。

而适当数量的集体行动也比一对父母能提供给幼鸟的保护更强。数量较大和拥挤的鸟类群体都容易受到寄生虫和疾病的影响,这些寄生虫和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成千上万的鸟类。然而,分散到不同地点的鸟类,传播疾病给整个种群带来的疾病风险会大大降低。

鸟类的迁徙让这个世界多了一道自然风景,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候鸟结队飞到北方,人们知道繁花似锦的春天到了。在秋天,一队队鸟儿飞往南方,人们的心里会莫名地生出些许伤感,甚至或许会产生别的感悟。这些感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如那些有心的观鸟者会感受生命的涵义,产生了诸多浪漫主义领悟。

2候鸟驿站

湿地生态将陆地、天空、水体连接在一起,因为湿地的种类繁多,以各种形态分布在地球陆地的各个地方,它也成为各种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联结点,成为多种陆地动物、水生动物和鸟类等生活的场所、栖息地和驿站,是不同营养、能量形态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补充。

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鸟类来到恒河河口湿地度过冬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蓑羽鹤,它要翻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从西藏来到恒河,还要再返回西藏。

对于各地的湿地来说,那些旅行的候鸟,到时候来了,过一段时间又走了,来年的特定时候又会回来。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那些旅行的鸟儿提供周到的饮食和差旅服务。在鸟儿到来的季节,湿地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生机勃勃。而在鸟儿飞走的日子里,很多生活在湿地的两栖动物等也难觅踪迹,湿地变得空旷和寂寥,只有湿地里的水在昆虫的挑逗下无聊地眨着眼睛,野花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着,慢慢凋谢。

因为迁徙路线会经过大量城市和农田,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利用状况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供应和栖息地,关系到迁徙中鸟类的死亡率。上世纪最后20多年时间里,原来的湿地面积减少,质量持续下降,世界上64%的湿地在上个世纪消失了,这使得候鸟在迁徙中没有休息的场所,造成候鸟种群大量减少。

3拉姆萨尔公约

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的代表为了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这个“地球之肾”,在伊朗南部马赞德兰省里海沿岸的拉姆萨尔(Ramsar),这个仅有3万多人口的小城,共同签订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或《拉姆萨尔湿地公约》。1997年,为了提高世界湿地保护的意识,拉姆萨尔公约局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国际湿地日”。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个缔约方,每三年召开一次缔约国会议。

在湿地公约中,湿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湿地公约的使命是“通过本地、国家行动与国际合作,实现对所有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实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湿地公约》指出,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淡水供应、提供食品、调节降水、调节空气、分解有害废弃物等多种效益,是地球上鸟类迁徙的驿站,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农业活动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湿地中毒,很多湿地中的水已经不能饮用,湿地中的水生鱼类大量死亡、植物种类减少,仅存的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恶化的问题。

《湿地公约》还指出,管理湿地是全球性的挑战,湿地系统的生物资源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169个缔约方在承认湿地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愿意承担保护湿地的义务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世界各国的努力,建立一种国际机制来讨论和分享信息,合作解决问题。《湿地公约》围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编制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确保跨国家湿地的有效管理”三大支柱开展工作,并不断完善。到2016年3月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单的湿地共有2231个,占地面积210万平方公里。

1990年,各缔约国开始制定《合理利用操作指南》,强调制定国家湿地政策、编制湿地保护规划与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要求涉及湿地资源清查、监测、研究、培训、教育和公众意识以及综合湿地网站开发等内容,以便在全社会形成关注、保护、合理利用湿地的共识。

目前在世界上有国际鸟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国际水管理研究所、湿地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野禽和湿地基金与拉姆萨尔公约局合作,支持公约局的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咨询,为研究工作提供财政支持。

4为什么要保护鸟类

在传统观念中,人与鸟类的关系似乎非常简单,鸟就是人类的食物和宠物。在自然界,鸟类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生态系统中数量上占优势的动物。在从极地到热带的广大区域,在很多自然生态系统中,鸟类都扮演着重要的高级蛋白质生产者的角色,没有鸟类,很多陆地上的动物都会因为缺少营养而生存困难。

聪明的人类很早就知道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饲养简单,生长迅速。在漫长的农业文明进程中,人类就成功地将自然界的鸡、鸭、鹅等驯化为被人类养殖的家禽,不然现在我们的食品餐桌上会缺少很多肉类。或者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些适合饲养的禽类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资源,能够为数量日益庞大的地球人口提供新的食品。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鸟类与美丽有密切的关系,印度的德拉维人把普通孔雀看作地球母亲。在古代,鸽子被用作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什塔尔的象征,古希腊时代,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用小猫头鹰作为她的象征。

从生态学来看,鸟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一环。在大海中,鸟类是岛屿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在陆地上,由于鸟类的存在,很多植物通过鸟类的迁徙向更远的地方传播种子和授粉。鸟类可以作为很多微生物的传播和携带者,在迁徙途中,向各地传播各种微生物,在这个过程中,鸟类也充当了传染疾病的媒介,如鹦鹉虫病、沙门氏菌病、弯曲杆菌病、细菌病、禽流感、心包虫病和隐孢子虫病。其中一些是动物传染病,也可以传染给人类。

尽管如此,这个过程是自然生态系统物种扩散过程的重要途径。这个过程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运动共同作用,让物种在全世界迅速扩散,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弹性和恢复能力。

5文明的组成部分

因为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为诸多生命形态提供了庇护所和栖息地。保护湿地的重要目的是要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诸多湿地使用者。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认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生态系统都要突出,其退化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湿地退化,往往会影响整条迁徙路线上的鸟类活动。因此,湿地的保护是世界各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保护湿地是一个文明国家必须要肩负的国际义务。

地球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湿地就是相互联系的枢纽,而来往于不同生态系统间的鸟儿是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物。一个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个讲求生态文明的国度,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高素质的社会,必须要保护健康的湿地、陆地和浅海生态系统,让那些美丽的鸟儿在一个干净的天空、洁净的水面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