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坊体育 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10-12 来源:吉祥坊体育 林业局
第一章 全力开启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依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为巩固重大林业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森林资源规模,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提高全市林业建设质量和水平,指导全市林业实现资源增长、环境优良、产业发展、文化丰富、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节 “十三五”林业建设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省林业部门支持指导下,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美丽渭南”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国土绿化加快推进,森林植被面积增幅居全省前列;林业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未发生较大破坏林地、林木案件和森林火灾;林业产业迅猛发展,林农特色林产品收入大幅增加,生态脱贫成效明显,“十三五”规划指标全面达标,全市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退耕还林20周年之际,市林业局先后荣获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一、国土增绿取得新进展

深挖平原大市造林绿化潜力,坚持造林绿化与森林质量提升并重,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开展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美丽渭南”建设三年行动,扭住增绿不放松。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完成“四荒”地治理122.1万亩,流域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控制,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增强。实施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148.2万亩,林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完成道路绿化提升1.28万公里,建成中心城市生态绿廊6400亩,打造黄河、渭河和北洛河及其支流滨水绿廊870公里,绿化村庄1618个,重点区域绿化效果显著。绿化模范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华州区荣获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县称号,如期启动渭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全市一半县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67个村庄被国家林草局授予森林乡村称号,城乡绿化均衡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十三五”共完成造林绿化336.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5.5%提高到37.85%,渭南绿色底色初步形成。

二、生态保护取得新突破

严格森林湿地资源管理,坚守林业生态红线,狠抓林业资源管护。实施秦岭森林资源五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建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级联动、责任明确”的秦岭区域森林资源监管网络。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基本完成,整合自然保护地23个,总面积109751.4公顷,初步建立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首部地方法规《吉祥坊体育 湿地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完成退耕还湿4万亩,正式建成挂牌6个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69.4%,湿地总面积和湿地保护率均为全省之首。全市2811棵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2019年全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业务培训班在我市举办,渭南经验在全国交流。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以林权抵押贷款、集体公益林保险、林下经济为重点的集体林权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国有林场在林业资源管理保护中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市累计办理盗伐、贩卖野生动物、违法占用林地等各类涉林案件510余起,查获、收缴野生动物2300余只,收缴木材2100余立方米,林业资源安全得到进一步保护。

三、生态安全取得新成效

健全制度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巡查巡护,完善预警机制,做好森林火情火险、林业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情疫病防控,林业生态安全体系更加健全。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森林火情监测率在9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共8起,较“十二五”期间总体下降,全市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事故和因扑救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稳步开展,全市设立41个临时检疫检查站,每年普查松林26.33万亩,12个国有林场、172个涉松企业、98个木材经营户监控全覆盖,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没有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扎实推进,建立了吉祥坊体育 和合阳县、潼关县等3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37个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科学救助野生动物1000余只,分类处置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场51家、人工繁育野生动物29507只,生态安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有效防范,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保障。

四、林业富民开创新局面

突出区域特色,加强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林特产业在林农收入比重进一步加大。干杂果经济林面积发展到281.25万亩、苗木花卉18.57万亩、林下经济15.6万亩,培育了2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13个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020年末林业总产值达到146.1亿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林业行业特色和优势,推进脱贫攻坚与林业生态建设有效衔接,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2595户,发放劳务补助3691万元;落实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惠农政策3417万元,增加了3万余户贫困群众转移性收入;绿化贫困村501个,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带动3.7万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林15.89万亩,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向贫困地区下达生态脱贫专项资金8.6亿元,生态脱贫各项措施带动近2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对贫困户脱贫的平均贡献率超过6.2%,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林业力量。

表 1-1:生态护林员和惠及贫困人数年度变化情况

年份

选聘人数(人)

带动脱贫人数(人)

退耕还林

生态效益补偿

林业培训

2016年

14876

73379

7923

2017年

1015

21605

77129

10000

2018年

1280

28476

84460

11000

2019年

2595

11170

73000

17000

2020年

2595

8713

110300

4000

五、生态文化呈现新气象

以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建设美丽渭南为重点,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系列成果宣传,使全体市民切身感受到身边增绿、环境好转,显著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成功举办“最美森林”和“最美林业人”评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投身“生态更美、百姓更富”的伟大实践,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世界森林日”、“义务植树”、“科技宣传月”、“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活动,全民参与造林绿化和生态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编印了《吉祥坊体育 古树名木》画册,夯实了管护责任,生态文化历史得到传承。7个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大荔国家级沙漠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取得长足发展,渭南植物园、渭北植物园、蒲城昱景苗木基地等一批苗木花卉产业园区高质量建成,全市生态文化宣传载体持续增加,生态文化进一步弘扬繁荣。

表1-2:吉祥坊体育 “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

森林覆盖率

%

30

37.85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米

0.12(含韩城)

0.1396(含韩城)

造林绿化

万亩

170

336.39

年义务植树

万株

1000

1120

林业产业产值

亿元

60

146.1

年林木育苗

万亩

2.5

3.4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9

≤0.9

森林病虫害成灾控制率

≤4

≤4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批示指示精神,对推进全市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加强资源保护、提升生态富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快全市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系列顶层设计推动林业生态建设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顶层设计相继出台,高位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国家《“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黄土高原作为重点区域之一,推进三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加强“三化”草原治理,保护修复黄河湿地和林草植被,新增沙化土地治理。国家层面的生态修复重大战略,为渭南林业生态建设带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启了林业生态保护修复新篇章。

——生态空间融合发展为林业提供广阔的事业舞台。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林业部门成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大地景观等自然生态空间治理的主体。《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等专项行动文件,为渭南林业在生态空间保护、治理、重建等方面划出了工作重点、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事业舞台,推动围绕“森林、湿地、草原、荒地荒漠、自然景观”五大阵地和“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这六条战线谋划新布局、采取新措施、做出新成绩。

——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林草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进一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为完善林草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基础保障,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是林草监管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为林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将有效解决林草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问题、长远发展问题、统筹协调问题。

——碳达峰碳中和为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森林固碳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下,提升森林面积、蓄积量,增加林业碳汇必然成为新的要求。渭南林业将把握重大发展机遇,注重科学造林、森林经营、资源保护等,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碳汇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渭南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为林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构想和目标任务,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省、市党委政府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渭南林业将融合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通过生态打底、产业增收、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来做好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二、面临挑战

渭南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状况仍然存在,自然生态系统总体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态空间系统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还有待深化,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迈进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生态安全维护有待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用林需求加速增长,林地保护管理压力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仍需要加强,破坏森林资源等违法情况还有发生,森林防火形势仍然严峻,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较大。湿地法律政策体系还需健全,湿地生态系统仍然受到多种威胁。自然保护地合理整合还需要过程、自然保护地体系亟待完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任重道远,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不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有待拓宽。南北两山的生态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有待拓宽。支撑林业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束缚还较为普遍。林业经营主体低小散问题依然突出,流转机制还不够灵活。林业三产融合度不高,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较低,富民潜力还未充分挖掘。碳交易市场和相关渠道尚未开启,林产品流通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中介组织发育与市场要求还有差距。

——现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体制机制不活依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根源。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和赔偿机制仍在探索,地方政府生态建设投入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挖掘,造林、抚育等各项补助标准偏低,融资机制不活等问题亟待解决。公益林生态补偿尚未实现全覆盖,地方公益林补偿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国有林场改革刚刚起步,改革动力需要发掘,民生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与新时代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亟待攻坚克难。

——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有待丰富。后疫情时代对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耕地非农化”政策对造林绿化用地约束更为严格,全市造林绿化空间挤压趋势日趋明显。森林质量虽总体提升,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仍然不高,森林碳汇增量不大,林分结构需要优化,生态功能有待增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科学合理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相对缺乏。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错配较为突出,身边增绿、社区休憩、就近康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走进森林、体验森林的场所空间还不够丰富,森林生态空间共建共享的新局面尚未形成。

——现代治理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推进林业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林业资源数据获取和分析决策能力尚需提升,林业生态空间管控能力亟待提升,资源保护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有待精准化。科技创新驱动有待加强,林业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林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高端智能化设备应用相对滞后。林区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林业机构和管理人员弱化,对全面履行林业职责带来了诸多挑战。

第三节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全市林业工作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强化林业资源管护,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以《吉祥坊体育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根本,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奋斗目标,持续实施生态空间治理修复和生态富民工程,提升渭南林业生态安全防护、生态吉祥坊手机 、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和林业现代治理能力,为建设经济发展、山清水秀、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渭南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为建设美丽陕西贡献渭南林业力量。

二、建设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林草兴则生态兴,坚持保护优先、高质量发展道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建立符合渭南林情的生态保护制度,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科学绿色发展之路,奋力推进全市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统筹谋划、总体设计,把林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全局统筹规划。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将林草植被恢复与山水田湖综合治理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农田防护与粮食提质增产相结合,实现综合保护、系统治理,突出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坚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依托林业部门新职能新职责,完善优化林业科技创新机制,加速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强化科技与人才保障,深化林业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示范引领作用,更好的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

——坚持人民主体、生态惠民。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功能,承担着无形生态产品和有形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在加强生态保护基础上,做强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推进三产业融合,加强林业品牌培育,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经济,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持之以恒的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态福祉。

——坚持政府主导、综合推进。强化生态建设的政府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措施,组织各方力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调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多元化协同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以森林城市创建为引领,打造功能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立足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森林、湿地、草原、荒地荒漠、自然景观”五大阵地,围绕“生态恢复、生态重建”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深入挖掘可造林地块潜力,科学精准实施国土绿化,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方式,大力开展交通道路、河流水系、荒山荒坡、城镇村庄等重点区域生态重建和生态修复,科学推进森林经营抚育,整体提升市域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全市完成人工造林55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飞播造林25万亩、修复退化林分48万亩,森林抚育50万亩,年林木育苗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8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0.1163亿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42.57%,确保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功。

——以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建设更为严格的资源保护体系。严守林地、湿地、物种、沙区植被、自然保护地五条红线,深入推行“林长制”,划定林长责任区域,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林长监管体系,形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的森林资源管护格局。开展森林普法宣传活动,规范完善森林督查制度,严把占用林地湿地审核审批关,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科学修复退化湿地。加强综合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使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以生态富民为着力点,建设更有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巩固生态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林业产业,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林业产业中比重持续增加,规模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不断提高优质林特、林副产品供应能力,使林业企业、合作社等林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和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销售体系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干杂果经济林、苗木花卉、乡土树种储备用材、森林湿地草原沙漠旅游、林下种植养殖、森林蔬菜、中药材七大产业,新建和提升改造经济林75万亩、林下种养面积达20万亩,“十四五”期末林业总产值实现200亿元。将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持续抓好生态公益岗位、生态保护扶贫,以生态修复工程和特色林产业为支撑,带动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林产业,让绿色产业惠及更多群众。

——以建立完善机制为重点,提升现代林业治理能力体系。当前,林业部门主要工作任务转变为生态保护和修复,需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综合执法和执法监督。强化人才引进、激励,稳定基层站所人员队伍,提升基层吉祥坊手机 水平能力。建立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管理体系,严格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力争湿地保护率达到72%,切实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早期处置、预警和指挥系统,完善快速反应机制, 严防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建设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强化无公害防治措施,严密防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7‰以内。

表1-3:吉祥坊体育 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森林覆盖率(%)

37.85

39.85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1022

(不含韩城)

0.1163 (不含韩城)

约束性

营造林(万亩)

336.39

180.00

预期性

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万亩)

9.0

7.5

预期性

湿地保护率(%)

69.4

72.0

预期性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

6.51

6.51

预期性

封山禁牧

全域

预期性

古树名木保护率(%)

80

98

预期性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75/80

预期性

林木覆盖率(%)

39.35

42.57

预期性

国家森林城市(个)

1

预期性

省级森林城市(个)

6

8

预期性

新增“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个)

99

80

预期性

生态护林员人数(万人)

0.25

0.25

预期性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146.1

200.0

预期性

自然公园(个)

20

20

预期性

其中:风景名胜区(个)

2

2

预期性

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个)

1

预期性

自然生态旅游休闲年人数(万人次)

254

260

预期性

林木良种使用率(%)

50

75

预期性

林业科技贡献率(%)

55

60

预期性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

≤0.9

≤0.9

预期性

林业/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

≤4.5

≤3.7

预期性

松材线虫病疫区县控制数(个)

0

0

预期性

四、发展布局

以建设吉祥坊体育 域生态安全格局为统领,根据市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国土绿化现状以及林业发展功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深挖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修复潜力,构建“两屏、两廊、三区、一网、多点”融合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两屏:秦岭北麓、桥山-黄龙山余脉生态屏障。

秦岭北麓涉及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南部山区,桥山-黄龙山余脉涉及富平县、蒲城县、白水县、澄城县、合阳县北部山区。该区域以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为主,以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飞播造林等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扩大森林资源规模,提升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巩固森林碳库和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作用。

两廊:河流水系滨水生态绿廊、交通道路沿线生态绿廊。

围绕市内黄河、渭河、洛河沿岸、支流干渠构织河流水系滨水生态绿廊,围绕市内国省县道、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交通道路沿线生态绿廊。以乡土树种为主开展造林绿化,认真实施退化林修复,通过营造林措施增加水系、交通沿线森林植被覆盖,提升生态绿廊景观多样化和生态防护功能,保护重要野生鸟类和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及迁徙通道,构筑起功能稳定、景观多样、和谐自然的绿色生态廊道。

三区:南部台塬水土保持林提升区、北部台塬水土保持林恢复区、沙苑沙化土地治理区。

南部台塬为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的秦岭北坡黄土台塬,北部台塬为蒲城县、白水县、澄城县、合阳县、富平县的渭北黄土台塬。该区域是水土保持修复治理与林业产业融合推进的重要区域,以乡土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为主,在梁峁、塬边、护坡、梯田地埂、沟底等生态脆弱地段开展水土保持综合修复治理,发展干杂果特色经济林。在大荔沙苑沙区采取封沙育林草、人工造林草的措施,营建小型镶边林带、固沙片林,推进沙化土地治理。

一网:农田林网。

坚决落实严禁耕地“非农化”要求,在平原粮食主产区,按照因害设防、科学绿化的原则,降低风、沙、霜冻造成的危害,提升粮食产量。选择杨树、泡桐等乡土树种,因地制宜按照塬面走向、渠系走向、道路走向,营建田、林、路、渠配套的农田防护林带。通过合理规划,构建绿化美化、功能明晰、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

多点:市内湖泊湿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23处自然保护地。

采取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封山禁牧、湿地保护与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依托资源禀赋,弘扬生态文化,开展自然教育。


专栏1-1: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1

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秦岭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秦岭北麓生态示范带和秦岭重点国有林区为重点,在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分修复、飞播造林、森林抚育等生态修复工程,适度开展退耕还林,完成营造林73.3万亩。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聚焦渭北旱塬水土流失严重、困难立地多、林分退化严重等现状,在大荔县、澄城县、合阳县、白水县、蒲城县、富平县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生态林、沿黄防护林,加大退化林分修复,适度开展退耕还林,完成营造林97.33万亩。

3

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黄河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困难立地多、部分地段森林植被稀少、林分退化严重等现状,加快黄河沿岸直观坡面绿化、沿线堤岸防护林恢复提升、沿线退化防护林修复、沿线镇村森林乡村防护林建设、沿线低效经济防护林提升改造、道路沿线防护林建设,逐步建立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沿黄防护林体系。完成造林绿化14.82万亩。

4

吉祥坊体育 野生动物救助观览中心工程:在华州区高塘镇实施救助、科研、科普、观览为一体化的陕西东部区域性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项目规划总面积413亩,分二期实施,一期主要建设收容救护区、科研管理区、科普宣教区;二期主要建设动物饲养观览区、观览服务区。

5

“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建设工程:以“绿色碳库”提质扩容为目标,构筑“北部山区生态修复示范区”、“秦岭北麓浅山生态保育示范区”、“黄河沿岸植被恢复提升示范带”,完成造林绿化24.8812万亩;同时结合全市森林湿地沙化资源分布状况和碳汇潜力,建设高质量“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4个,碳汇计量监测站点4个。

6

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工程:以《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9-2035年)》中全市范围内的4个国家储备林基地县、区为重点,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等措施,营造储备林基地9000公顷,大力营造中短期速丰林、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努力改培和精准提升低质低效用材林,增加木材资源储备。

7

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对全市湿地实施全面保护,规划修复退化和受损湿地1000公顷,打造小微湿地示范基地6处,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物种栖息地环境质量,有效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

8

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升工程:以绿化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做到生态与产业融合,强力推进传统经济林、林下种养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大示范园建设力度,新建和提升改造经济林75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8个,林下种养面积达20万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林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县域支柱产业;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80个,依托森林乡村自然环境、林特产业、地方民俗民风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

9

林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主要建设有林草资源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森林防火巡护管理系统、森林督查一体化管理平台、巡林护林考核评价系统、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服务、信息发布预警平台、移动防火巡护系统、移动巡护督查APP、古树名木管理与可视化展示系统、湿地保护与管理系统、生态保护管理系统、林业行政执法系统、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渭南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0

生态支撑系统建设工程:加大森林草原火灾综合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疫源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能力提升建设,完善优化基层林业工作站(所)、管护站(点)等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章 稳步开展国土空间造林绿化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为遵循,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以“生态空间治理行动”为抓手,持续实施生态空间治理修复重点工程,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稳步提升森林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

第一节 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依据吉祥坊体育 地理空间、地形地貌、山水形胜、路网水系,以及土地利用和城镇发展现状,依托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资源禀赋,系统规划和均衡构建覆盖全域的森林廊道、斑块、网络,形成“城和村与林相融、水和路与绿相映、山和人与树相依”的良好生态格局,建成一个市域周边生态空间充足、域内生态斑块均衡密布、绿色廊道串联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得到生态庇护的国家森林城市。

按照“ 两屏一带两区、一核九星、多廊多点”的创建格局,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两屏是秦岭北麓、桥山-黄龙山余脉生态屏障,一带为黄河西岸滨水生态景观带,两区是南部台塬、渭北旱塬生态田园型水土保持示范区,一核为渭南中心城区(含临渭、华州、经开、高新区)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组团,九星为其余九县市城区城镇空间绿地系统,多廊为道路、渭河、北洛河及其支流与干支渠、沟谷峪道连通形成的多条路网水系绿色廊道,多点指镇、村、森林乡村节点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景区等自然保护地生态极点。

按照森林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森林网络体系建设十二大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步伐。自2021年开始至2030年结束,共计完成造林绿化254万亩,并进行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绿道网络、生态文化以及森林支撑体系建设。其中,到2023年底,完成造林绿化120万亩,渭南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第二节 深入开展生态修复

根据渭南立地类型,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框架要求,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秦岭生态保护修复为导向,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生态治理修复。依托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央财政造林补贴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巩固南北两山生态屏障,加快南北两塬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黄河、渭河、北洛河三河沿岸防护林提质增效。遵循严禁耕地“非农化”要求,在中部平川深挖造林绿化潜力,构织交通干线、河流两岸、城镇村庄、厂矿景区、渠路堤坝防护林网。紧盯区域绿化短板,按照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创建与生态镇村绿化美化,打造生态宜居新渭南。“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55万亩、封山育林52万亩、飞播造林25万亩、修复退化林分48万亩,森林抚育5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

第三节 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

根据全市自然条件特征和资源利用的差异性,以及城乡绿化一体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规划扩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筑路配绿、留地造绿”的思路,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划片分块、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交通沿线、河流水系、城镇村庄、工矿园区、旅游景区和荒山荒坡等城乡绿化,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奠定基础。

一、荒山荒沟绿化

在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以及旅游景区道路两侧第一山脊线或两侧1000米的直观坡面,采取陡坡地营建侧柏、油松、刺槐等生态林,平缓坡面营造核桃、花椒、红枣等干杂果经济林的方式,建设生态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或生态经济兼用林;在城区可视范围内的直观坡面,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营造生态景观林、特色苗木花卉产业景观带或森林康养基地。重点抓好310国道沿线南部台塬、沿黄公路沿线黄河老崖、省道202沿线茨沟和西河、省道201沿线白水河、富平石川河南侧台塬绿化,以及西禹高速蒲城-合阳段、108国道大荔-合阳段、临渭渭花路、华州赤高路、郑西大西高速铁路沿线,合阳、大荔黄河老崖直观坡面绿化。

二、河流水系绿化

以黄河、渭河、北洛河沿岸及滩涂区域为重点,兼顾沋河、赤水河、罗夫河、潼河、白水河、孔走河、大浴河等支流,选用以杨树、柳树、苦楝、白蜡等树种,营建三河及其支流沿岸防护林带和片林;采取生态补水、退耕退养还湿、人工造林等工程措施,栽植柳树、苦楝、芦苇等耐水湿、耐盐碱植物,增加沿线湿地植被;加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植被恢复和景观林建设。实施好合阳、大荔黄河西岸绿化和潼关沿岸生态片林建设,渭河堤坝临渭、华州、大荔段沿岸绿化,渭河右岸支流沿岸特别是入渭口绿化,以及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林建设。

三、交通道路绿化

以境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路及县乡道路为重点,严格按照铁路、国道省道(含高速公路)沿线是耕地的,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宽度不得超过5米,县乡道路两侧绿化带不得超过3米原则,选用以杨树、柳树、中槐等高大乡土树种,适当搭配灌木花草,对已绿化路段进行补植提升,对未绿化路段加快绿化,实现主要交通干道林带提质增效、全线贯通。

四、城镇村庄绿化

以创建“绿色村庄、绿色庭院、绿色县城”为主题,围绕各行政村的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森林绿地建设、森林质量效益、乡村绿化管护、乡村生态文化等六方面,开展进村道路、村庄巷道、农户庭院、房前屋后绿化,营建环村林带或片林,建设绿地广场及绿色景观小品,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规划期高标准建设森林乡村80个。

五、工矿园区绿化

对全市范围内的采石区、采矿区、采煤区以及工业园、农业园、科技园、产业园等,坚持“开发一点、绿化一片”和“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采取客土整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综合措施,开展露天采矿区、尾矿堆积区、煤炭沉陷区、采石关停区等生产区绿化,按照“应绿尽绿”原则,搞好厂矿、园区道路和生活区绿化,周边营造景观休闲林带,建设景观林、休闲绿园等,建设绿色生态工矿园区。重点开展华阴医药产业园、富平庄里工业园区、大荔工业园区、澄县韦庄和永成农业园区绿化美化。

六、文物景区绿化

市内的华山、洽川等风景名胜区,唐帝陵、仓颉庙、西岳庙等文物古迹,武帝山、少华山、天留山等森林公园,渭华起义纪念馆、壶梯山战役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桃花源、华山古镇等文旅小镇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前提下,以营造风景林、草坪、花坛等为主,绿化景区道路、裸露山体、游客服务中心等,开展绿化美化,提高绿化档次,持续扩大景区绿化面积。

专栏2-1: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项目

1

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涉及临渭、华州、华阴、潼关、大荔、合阳、蒲城、韩城8县(市、区),在黄河沿岸、秦岭北麓浅山区和关中北山区域,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补造和抚育24.8万亩,打造黄河沿岸植被恢复提升示范带、秦岭北麓浅山生态保育示范区和北部山区生态修复示范区。

2

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林工程

涉及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4县(市、区)的南部山区,在宜林荒山荒地、直观坡面和秦岭整治后的斑块营造水源涵养林12万亩。

3

黄龙山桥山余脉水土保持林工程

涉及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富平县、蒲城县5县的北部山区,在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水土保持林18.45万亩。

4

南北台塬水土保持林工程

在渭河南北台塬通过营造林草植被,进行沟坡治理、固沟保塬,营建水土保持林12.8万亩。

5

全市生态镇村绿化美化

涉及渭南10个县(市、区),完成乡村绿化5.25万亩、村庄绿化提升改造372个,其中森林乡村建设80个。

6

绿色通道工程

以境内高速公路、国省道路及县乡道路为重点,实施交通道路绿化1.96万亩。

7

农田林网工程

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渠路林结合、窄林带的原则,实施农田林网1.77万亩。

第四节 科学推进大荔沙区治理

持续实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科学推进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大荔沙苑地区按照以水定林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的治理思路,采用人工造林(草)、封沙育林(草)、退化防护林修复等方式,因地制宜改善沙区环境,构建沙苑生态屏障。以沙荒地治理保护、封禁为主,继续营建以杨树、刺槐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带,以樟子松、侧柏、红枣等形成的片林,以紫穗槐、铺地柏、沙棘为主的灌木林,改善沙区环境。通过退化防护林修复,使现有低质低效林得到质量提升。到2025 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7.5 万亩,沙区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沙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迈上新台阶。

第五节 稳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坚决贯彻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政策,本着“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尊重客观、因地制宜”的原则,对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努力打造一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典型样板。

专栏2-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1

巩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做好2018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资金兑现工作。

2

退耕还林示范点建设

在退耕还林县(市、区)选取一批退耕还林任务相对集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实施区,开展退耕还林示范点建设。

3

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协调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用地,努力将符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可退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4

退耕还林提质增效

加强对前一轮退耕还林低质低效林分改造修复和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幼林抚育,提升林分质量,提高退耕还林综合效益,年均抚育面积不低于5万亩。

第六节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把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坚持系统工程的思路,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将林草植被恢复与山水田湖综合治理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农田防护与粮食提质增产相结合,实现综合保护、系统治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在秦岭北麓、黄河沿岸、渭北旱塬等重大战略区域、重点生态区位,聚焦任务、突出重点、整合资金,科学布局、重点实施一批区域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项目。

表2-1 “ 十四五”营造林任务分解表

县市区

合计

营造林(万亩)

森林抚育(万亩)

合计

180

50

临渭区

10

6

华州区

24

8

华阴市

22

7

潼关县

18

7

大荔县

7

5

合阳县

20

3

澄城县

18

1

蒲城县

23

3

白水县

18

5

富平县

20

5

第三章 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按照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第一节 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有关要求及各县(市、区)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资源现状,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重点解决吉祥坊体育 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科学统筹吉祥坊体育 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设施用地、成片人工集体商品林、城镇开发、零散破碎地块、永久基本农田、村庄等区域调出保护地;并使吉祥坊体育 域内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以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等区域得到应保尽保。

第二节 努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

一、配合做好秦岭国家公园建设

配合省局编制《秦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并开展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调查、确权登记和勘界立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旗舰物种种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生态廊道建设以及自然景观与自然文化遗迹保护修复,开展科普宣教和生态体验。在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和旅游价值的自然村落,合理布设入口社区。在国家公园外围入口处和周边名镇,引导地方政府创建特色小镇。强化社区参与,实现全面共治、全民共享。

二、优化自然保护地布局

制定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区划调整办法,科学划定功能分区,依规开展调整工作。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并建立矢量数据库,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通过勘界立标工作进一步明确保护地的范围与边界,排除可能存在的争议区域,使保护地界限落到实处,方便开展管护工作。加强保护协作,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中省关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加大中央预算内生态保护支撑体系项目申报,加强管护站点、巡护道路、应急防灾救灾、疫源疫病防控和有害生物防治等保护管理设施设备建设。完善水、电、路、暖、通信等配套设施。努力将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自然保护区。

四、不断提升保护管理能力

开展全市自然保护地本底调查,编制修订总体规划。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视频监控能力,推广无人机监测和手持 APP 终端应用,构建自然保护区现代化智慧管理体系。逐步对受损严重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栖息地开展科学修复。构建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监督管理体系。组织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

第三节 切实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

一、理顺自然公园管理体系

进一步推进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做好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机构整合归并工作,科学合理解决各类自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边界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形成“一个公园、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管理体系。

二、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文化价值

完成各类自然公园定位和范围划定,确保自然公园内的珍贵自然资源及其承载的生态、景观、文化、科研价值得到有效保护。落实管控制度要求,对受损严重的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维护修复。挖掘古道文化、生态文化、人文轶事,打造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文化价值。

三、提高自然教育体验质量

强化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健全吉祥坊手机 设施设备,设立访客中心和宣教设施。建设野外自然宣教点、露营地等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场地。完善自然保护地引导和解说系统,加强自然公园的研学推广。

第四章 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监管制度

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制,保护好森林资源,提升管理手段,强化监督执法,实施综合监测,开展效益评估,确保森林生态安全,“十四五”期间新增森林面积24万亩,森林蓄积净增量141万立方米。

第一节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一、严格林地保护利用

制定吉祥坊体育 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林地保护利用各项目标任务,严格执行林地规划管控。实行林地分类管理、分级保护,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区域林地,重点加强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建立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强化林地用途管理,分区、分类、分级实施林地用途管制,提升林地定额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依法保障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加大公益民生项目及林业产业发展用地支持力度。加强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破坏森林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控制占用公益林、天然林和蓄积量较高的林地,依法查处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等涉林违法行为。

二、严格使用林地审批上报

按照最新修订的《陕西省林业局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和审核审批程序,推行线上审批、上图入库、行政被许可人监督检查等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批管理制度。

三、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

科学编制“十四五”年度采伐限额,按照森林经营方案对不同的森林经营主体采取不同的采伐政策和限额,继续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严禁将天然林改为人工林。落实采伐限额和凭证采伐管理制度,强化对限额执行和凭证采伐的监督检查。推行集体人工林商品性采伐一站式服务,深化告知承诺制等便民措施,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表4-1:新增森林面积任务表

县(市、区)

新增森林面积(万亩)

合 计

24

临渭区

4

华州区

2

华阴市

1

潼关县

1

大荔县

3

澄城县

2

合阳县

3

蒲城县

3

富平县

3

白水县

2

第二节 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

一、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

研究编制全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提出天然林保护阶段性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措施。各县(市、区)政府同时也组织编制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明确本行政区域天然林保护范围、目标和举措。通过编制实施方案逐级分解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和修复任务。

二、全面加强天然林管护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生态区位重要性等其他指标,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对全市所有天然林实行保护。建立地方政府天然林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责任。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建设,全市建成2个标准化生态卫所,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健全天然林防火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天然林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治工作。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成效考核监督,实行绩效管理。

三、建立天然林修养生息制度

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重点区域的天然林,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措施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

四、科学开展天然林修复

科学实施退化天然林修复,遏制林分继续退化。对稀疏退化的天然林,开展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快森林正向演替。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调整林木竞争关系,促进形成地带性顶级群落。依托全市智慧林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天然林保护修复监测体系,提升监测能力。

第三节 全面加强森林稽查

一、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

加强林草执法队伍建设,持续做好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工作,与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培训,尽快提升全市林业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完善执法装备设施,不断提高林政案件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起以市、县两级为主体的林业行政执法队伍,熟练掌握执法程序,熟悉执法标准,明确执法职责。建立林业行政执法与公安、检察机关日常联络机制,互通案件信息,及时会商解决执法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

二、持续强化森林稽查

全面落实《吉祥坊体育 林草资源稽查执法办法》,对全市林地林木管理和资源管理责任实施全面稽查,采用卫片判读、实地勘测、现场查证等方式,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脆弱区、国有林场林地和近年已批复的使用林地项目监管,对涉林违法违规案件及时查处,做到案件查处、整改落实、追责问责“三到位”,强化森林稽查制度化、规范化。

三、开展专项打击行动

继续推进森林公安与林业行政联合执法,联合查处破坏森林案件机制。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开垦林地、违规使用林地、草地、湿地、自然保护地,以及乱砍滥伐林木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第四节 持续开展动态监测评估

一、构建综合监测体系

借鉴外地市森林督查动态监测云试点成功经验,在省局的总体部署下,在秦岭林区推行森林资源云平台监测,逐步建立市县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监测制度和“天空地网”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健全完善监测评价标准规范,整合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综合监测,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监测评估和林长制考核评价的支撑能力。

二、启动实施生态成效监测

以国土空间“一张图”为基础,构建全市林草资源“一张图”。以国土“三调”为底板开展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及时公布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动态变化。开展预警监测,实时监测林草突变图斑,辅助监督执法,应对突发事件。

三、加强支撑保障能力建设

设立全市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中心,统筹林草监测技术力量,提升综合监测数据采集和信息核实能力。应用新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库。

表4-2 森林蓄积净增量任务表

县(市、区)

森林蓄积净增量(万立方米)

合计

141

临渭区

10

华州区

29

华阴市

15

潼关县

10

大荔县

9

澄城县

12

合阳县

26

蒲城县

7

富平县

12

白水县

11

第五章 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依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基层保护管理人员能力,更好服务于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

第一节 加强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

一、加强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

开展黑鹳、大鸨专项调查,配合省局做好其他专项调查工作,加强对野外林麝、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地保护”。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不断扩大栖息地面积,确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增。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鸟类迁徙路线监测体系,充分利用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立鸟类迁徙路线保护站点,切实加强候鸟栖息地的巡护和值守。积极参与完成黄河流域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兰科植物专项调查。在全市秦岭北麓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地,建立保护小区(或保护点),加强红豆杉、华山新麦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加强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工作。

二、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修复与资源恢复

将野生动植物重点分布区、生境、栖息地,纳入生态廊道、天然林、湿地保护修复的范围。加强野生动物生态走廊建设,连通野生动植物重点分布区,增加生物扩散范围,加强基因交流,提升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维护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促进野生种群复壮。

三、积极开展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损害补偿

通过宣讲野生动物防控知识,有效降低羚牛等野生动物损害风险,落实《陕西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对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损害积极开展补偿申报工作,最大程度减少群众财产损失。对种群数量偏大、严重危害群众生产生活的野猪,科学有计划地实施种群调控。

四、增强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吉祥坊体育 野生动物救助观览中心科普馆和观览区,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知识科普,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通过“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报纸、微信公众号、宣传海报等形式,向市民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及保护知识,增强市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通过多形式的宣传科教,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浓厚氛围。

专栏5-1: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

1

植物就地保护

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分布区域,根据需要划定秦岭红豆杉、华山新麦草、野大豆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点),开展就地保护工作。

2

植物迁地保护

在华阴市开展华山新麦草迁地保护100亩,临渭区、华州区开展红豆杉迁地保护900亩。

3

开展重点保护动物专项调查

针对全市黑鹳、大鸨种群开展专项调查。

4

开展全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技术培训

组织举办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培训班,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次。

第二节 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能力

一、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体系

开展打击非法采挖、运输、携带、售卖重点野生植物和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野生植物生境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专项行动,依法规范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二、加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监管

对全市所有人工繁育及展示展演场所开展排查检查,严格审批监管,加强禁食野生动物宣传教育工作,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运输、买卖、加工、食用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不断巩固禁食野生动物成果。

三、加强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监管

开展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资源调查,建立野生动植物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建立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监测预警体系,实时开展监测评估。

四、提升收容救助能力

加快野生动物收容救助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全市野生动物收容救助能力。新建1处市级野生动物救助观览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站点,配备必须的救护用品和物资,不断建立健全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体系。

专栏5-2:提高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能力项目

1

新建吉祥坊体育 野生动物救助观览中心,在华州区高塘镇实施救助、科研、科普、观览为一体化的陕西东部区域性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项目规划总面积413亩,分二期实施,一期主要建设收容救护区、科研管理区、科普宣教区;二期主要建设动物饲养观览区、观览服务区。

2

支持全市10个县(市、区)、高新区、卤阳湖、经开区,配备必要的野生动物救护物资。

第三节 增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

一、不断提升完善疫源疫病预警体系

对全市3个国家级和3个市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能力建设进行提升,新建2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重点开展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重要栖息地和候鸟迁徙停歇地、人工繁育及展示场所、易发生人畜共患疫病场所和重点物种保护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网络。

二、建立疫源疫病防控体系

专栏5-3:完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

1

对吉祥坊体育 、合阳、潼关3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进行能力提升,购买配备必要的防控物资和设备。

2

对大荔、华阴、富平3个市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监测能力进行提升,购买配备必要的防控物资和设备。

3

新建2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

修订《吉祥坊体育 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上报监测信息。健全应急防控指挥和应急防控处置体系,推动部门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机制。

第四节 持续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一、完善古树名木调查、挂牌

对遗漏或新发现百年以上树木进行现地调查、登记造册、核查确认,建立完整的文字、影像、电子资源档案。对调查后认定散生古树全部挂牌,古树群内选取有代表性树木挂牌。根据最新调查认定结果及时更新古树名木资源档案资料。

二、签订养护责任书

县市区绿化委员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订古树名木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单位、责任人的管护责任、权利和义务。县级绿化委员会或林业部门负责检查责任人管护落实情况。

三、古树名木复壮养护

按照“一树一策、分类养护、及时实施、全面保护”的原则,根据古树名木生长位置、生长势等方面差异,分别设置保护围栏、科学修盘、病虫害防治、安装避雷针等保护复壮措施,做好全市古树名木复壮养护工作。先期对仓颉庙、西岳庙内高大古树安装避雷针。各县古树名木病虫害防治每年至少开展两次。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市县两级绿化委员会或林业部门每年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古树名木宣传教育工作,把古树名木保护做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行动之一,树立大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高社会公众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第六章 强化湿地资源保护恢复

对全市湿地资源加强管理,实施全面保护,对退化和受损湿地实施重点修复,强化湿地合理利用和小微湿地建设,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物种栖息地环境质量,有效增强湿地生态功能,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加强湿地资源管理

一、科学规划分级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吉祥坊体育 湿地保护条例》,编制市县两级湿地保护规划,加强湿地资源科学管理。实行湿地保护分级管理,落实重要湿地晋升制度,积极开展重要湿地认定、申报工作。争取认定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努力晋升一批省级和国家重要湿地。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72%。2025年末,争取认定国家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5处、市级重要湿地8处。

专栏6-1:重要湿地保护项目

1

国家重要湿地

针对黄河湿地、蒲城卤阳湖等重点区域,将生态状况好、保护价值高,符合条件的省级重要湿地积极申报国家重要湿地,争取新增黄河湿地、蒲城卤阳湖等国家重要湿地2处。

2

省级重要湿地

积极申报省级重要湿地,指导全市已正式挂牌的合阳徐水河等6个国家湿地公园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3

市级重要湿地

引导各县市区积极申报市级重点湿地,将已试点建设的湿地公园纳入市级重要湿地名录。

二、健全各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吉祥坊体育 各市县区湿地管理机构,落实保护管理人员,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明确管理职责。设立湿地管护公益岗位,创新湿地保护管理形式,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林业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自然资源、水务、住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有关工作,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共同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管护联动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办法,落实属地责任。开展湿地的违法占地、生态状况、治理成效等专项监测,加强破坏湿地行为督查。

表6-1:吉祥坊体育 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序号

名称

1

陕西黄河湿地

2

蒲城县卤阳湖湿地

3

陕西北洛河湿地

4

陕西渭河湿地

表6-2:吉祥坊体育 国家湿地公园

序号

名称

试点时间

挂牌时间

1

陕西蒲城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2008年

2015年

2

陕西合阳徐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2013年

2017年

3

陕西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

2013年

2018年

4

陕西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

2014年

2020年

5

陕西白水林皋湖国家湿地公园

2014年

2019年

6

陕西蒲城洛河国家湿地公园

2017年

2020年

第二节 强化退化湿地生态恢复

一、重点修复自然退化和受损湿地

对全市范围内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退化湿地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受损湿地进行全面调查,根据退化受损主要问题和分布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有序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受损湿地修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等工程,规划修复退化和受损湿地1000公顷,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受损湿地恢复主要通过地形整理、植被种植、生态补水等人工辅助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恢复主要采取控水、补水以及封护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鸟类栖息地恢复主要通过地形地貌营建、湿地植物合理配置、水文关系改善,恢复鸟类栖息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二、全面恢复工程建设占用湿地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水利设施工程等占用湿地时,除依法依规办理相应的占用湿地行政审批手续外,还应编制工程建设占用湿地恢复实施方案,就地或异地恢复同等质量的湿地,确保湿地资源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工程建设已经占用而没有湿地恢复方案,至今未采取恢复措施的,在“十四五”期间也应恢复。

湿地恢复和重建的责任主体为用地单位和个人,湿地恢复费用包括在相应工程建设费用之中,监督实施单位为当地湿地管理部门,严格执行湿地恢复实施方案,确保湿地恢复成效。

三、推进小微湿地建设示范

充分利用吉祥坊体育 库塘湿地资源优势,分别不同地域环境,对面积小于8公顷的典型湿地,通过湿地保护、修复以及景观建设、湿地产业、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等项目建设,打造小微湿地示范基地6处。

专栏6-2:小微湿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

白水县新建1处库塘类型小微湿地示范建设项目,主要开展保护恢复、景观建设、种植养殖、地域文化等项目建设。

2

合阳县新建1处库塘类型小微湿地示范建设项目,主要开展保护恢复、景观建设、种植养殖、地域文化等项目建设。

3

华州区尾矿库小微湿地恢复示范项目,主要针对尾矿库湿地水质污染较重的特点,开展湿地水质净化、植物种植等项目建设,树立尾矿库湿地恢复示范。

4

华阴市葱峪河小微湿地生态旅游示范项目,通过秦岭山溪河流保护、植被恢复,营造亲水、思水、忆水的湿地生态环境,开启湿地生态旅游新模式,探索新途径。

5

临渭区箭峪水库小微湿地养殖示范项目,利用山溪河流湿地水质良好这一优势,在搞好湿地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湿地养殖、景观建设等,打造秦岭北麓山溪库塘小微湿地景观。

6

潼关县矿区河流小微湿地修复示范建设项目,针对采矿区排水直接进入自然河道,污染水体的情况,制定矿区排水净化措施,做到达标排放。

四、加快湿地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选择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技术条件成熟、实施效果好的湿地利用项目,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立不同类型湿地合理利用模式,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示范。积极利用小微湿地开展湿地利用试验示范,推动创建湿地城市、湿地乡村建设。

第三节 以科技力量提升湿地保护能力

一、加大湿地保护科技支撑力度

依托陕西省湿地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河流湿地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湿地研究技术力量,加强吉祥坊体育 湿地保护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突出湿地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等关系的研究,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科技支撑水平。积极创建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蒲城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陕西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3处湿地科研监测示范基地。

二、构建湿地保护监测体系

吉祥坊体育 各县市区湿地主管部门统筹湿地监测站点设置,构建市级和省级湿地资源监测平台对接,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生态动态变化情况。配合省级开展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本底调查与监测评估,加强部门间湿地监测评价协调,统筹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三、全面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在湿地资源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区域,建设湿地野外宣教点,完善标识体系,向公众展示湿地保护成果,普及湿地知识,开展全民性的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借助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手段,广泛开展湿地保护科普宣教活动,动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营造良好的湿地保护氛围。

第七章 科学开展草原保护修复

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第一节 开展草原监测和规划编制

一、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调查监测成果,编制全市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明确草原功能分区、保护目标和管理措施。

二、开展草原调查监测评价

在国土“三调”数据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草原资源专项调查,全面查清草原类型、权属、面积、分布、质量以及利用状况等底数,建立草原管理基本档案。持续开展草原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全市草原生长量、植被覆盖度等重要植被数据,定期发布调查监测数据。

三、加强草原监测保障

进一步整合、稳定、壮大基层草原管理、技术推广和监管执法队伍,探索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科学布局草原监测站点,建立一批草原监测站点。夯实站点基础设施,建立静态加动态复合监测模式,推广信息化生态监测站点建设。

第二节 全面实施封山禁牧

一、确定禁牧区域

按照《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精神,科学制定封山禁牧区域划定工作方案,按程序确定禁牧区域。在封山禁牧区域的主要出入口、人畜活动频繁区域设立界桩、围栏和标牌。

二、明确禁牧期限

按照全市不同区域生态状况和林草生长恢复规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合理确定禁牧期限,解决好生态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严格禁牧管理

在禁牧区域和禁牧期限内,严格禁止放养牛、羊等食草牲畜,损坏、擅自移动界桩、围栏和标牌等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

第三节 加强草原生态修复

一、推进草原生态修复

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统筹推进森林、草原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采取以草灌为主、林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在林草交错地带,营造林草复合植被,避免过分强调集中连片和高密度造林。对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退化草原,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管理,巩固生态治理成果。

二、加强草原恢复能力提升

组织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和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化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加强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不断提高绿色防治水平。完善草原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草原火情监测预警和火灾防控。健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加强草原资源执法监管。按中省安排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建立草种培育基地,保障优良草种供应。

第八章 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能力
第一节 加快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多功能经营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标准体系,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增强价值转化效能。

一、分类施策修复退化防护林

开展退化防护林调查,掌握退化面积、退化类型、退化原因、退化程度,按照《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标准,采取更替修复、择伐补植修复、抚育修复、渐进修复、封禁修复、综合修复等措施,调整防护林结构,逐步恢复生态防护功能,筑牢生态防护屏障。“十四五”期间,完成退化林分修复任务48万亩。

二、加强抚育提升森林质量

坚持森林多目标经营理念,对结构不合理、培育目标不明确的天然次生林、人工中幼林,按照目标树作业体系,采取疏伐、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割灌、松土、除草、补植等措施,科学开展森林抚育,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分健康稳定,提升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十四五”期间,完成森林抚育50万亩。

三、低质低效林改造

对林木生长分化严重、丧失培育前途的天然次生林、人工多代萌生林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生态经济价值;对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通过实施高接换优、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升经济林产量和品质。

第二节 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

以《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9-2035年)》中全市范围内的4个国家储备林基地区、县为重点,优先选择《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2019年版)》中的树种,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等措施,营造储备林基地9000公顷,大力营造中短期速丰林、珍稀和大径级用材林,努力改培和精准提升低质低效用材林,增加木材资源储备。

第三节 提升森林固碳总量

“十四五”期间,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经营,大力使用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强的绿化树种,实现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总碳储量的全面增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激活林业碳汇的增汇潜力,为逐步融入碳市场打好基础。

一、增加碳汇总量、提升监测能力

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各项林业重点工程,扩大森林面积,有效发挥森林、湿地、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增加生态碳汇储量。稳步推进“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建设高质量“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4个。增强森林碳库能力的同时,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能力,建设4个碳汇计量监测站点,推进森林、湿地、荒漠、草原等碳汇进入碳交易市场。

二、减少碳排放

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坚决遏制林地流失势头,科学确定林木采伐限额,严厉打击滥采乱伐行为,减少因林地流失、森林退化增加的碳排放。完善森林火灾预警与响应机制,提升森林火情监测、火源管控和早期火情处置能力,减少火灾导致的碳排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灾减灾,防止有害生物灾害造成的毁林。加强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和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坚持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森林培育、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等绿色富民产业,在不增加森林资源消耗的同时,保障绿色优质林产品供给。坚持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努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让群众更便捷地享受绿色生活,增强他们爱护森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章 扎实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

全面提升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夯实责任,明确任务,强化措施,严密防控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扎实做好鼠(兔)害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火灾风险防范体系,全面加强重点区域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长效机制,不断推进森林草原火灾防控信息现代化建设。通过扎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草原防火,积极推进全市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第一节 严密防控松材线虫病传入危害

一、夯实目标责任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方针,坚持“防输入、防扩散”总体思路,制定松材线虫病五年攻坚行动方案,分区分级防控,实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目标责任书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松材线虫病精准防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林长制督查检查考核为主体的疫情防控监管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各级考核问责制度。到2025年,力争不发生松材线虫病危害,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7‰以内。

二、加强监测调查

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松材线虫病监测防控体系,夯实以林场(镇)管护人员、生态护林员为主体的网格监控责任,强化疫情日常监测和专项调查。优化松材线虫病监测站点布局,疫情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探索遥感、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推行松材线虫病精细化监管平台和监测调查APP,大力推广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应用,探索构建大数据可视化监测预报技术体系,实现疫情监测常态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三、严格检疫执法

加强防治检疫机构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检疫执法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及时完善检疫封锁方案,合理增设检疫检查站点,秦岭北麓地区依据疫情动态增设疫情防控检查站,从源头上切断松材线虫病传入途径。持续开展检疫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加工利用和非法调运疫木及其制品行为。

第二节 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一、建立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

积极探索“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立体采集、网络传输,及时制定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分析报告,科学指导林农开展防治。推进美国白蛾、鼠(兔)害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区域联防联治和社会化防治。

二、加强无公害技术措施应用

坚持树立科学、绿色、无公害等防治理念,积极推广应用打孔注药、灯光诱杀、天敌投放等无公害措施,着力解决无公害防治技术推广中的技术难题,加强柿子炭疽病、枣树绿盲蝽、核桃举肢蛾、核桃金龟子、核桃黑斑病等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应用,有效降低病虫危害,提高林产品质量,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安全。

三、强化防治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落实考核评价制度。积极申请检验鉴定、检疫封锁、检疫监管和除害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系统和飞机防治质量监管系统,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表8-1 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序号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1

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

2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3

中华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

4

甘肃鼢鼠

Myospalax smithii (Thomas)

5

草兔

Lepus capensis Linnaeus

6

华山松大小蠹

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et Li

7

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第三节 推动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一、切实提升监测水平

结合草原有害生物发生特点,积极开展草原有害生物调查。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监测预报体系,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建立重点有害生物灾害数据库。落实监测责任,提高月报、季报、年报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及时发布有害生物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努力提高群众科学防治水平。

专栏8-1:草原重点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项目

鼠害防治

主要采取物理防治(器械捕鼠)、生物防治(天敌、C或D型肉毒素微生物源农药、雷公藤植物源农药)、生态治理(以草定畜,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补播、施肥、灌溉)等综合防治措施。

二、强化灾害预防和治理

科学制定鼠害等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方案和预案,适时实施防治方案和启动预案。积极申请草原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强化重大灾害综合治理。申请建立市级区域性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探索草原鼠害绿色防治技术和区域性草原鼠害应急控制以及长期治理技术的试点示范。

专栏8-2: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项目

1

秦岭青松抢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涉及临渭区、华州区、华阴市、潼关县,主要开展松材线虫病监测普查、检疫封锁、综合防治、科技支撑等建设。

2

黄土高原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组织各县(市、区)主要开展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鼠兔害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普查、检疫封锁、综合防治、科技支撑等建设。

第四节 健全森林草原火险预防体系

认真履行行业防火监督管理责任,督促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和各项防火措施。积极推进联防、联保、联控机制。开展林业、应急、公安等部门联合督导督查。强化与应急、气象部门间会商研判、预警响应、信息共享等协同联动机制。会同应急、公安开展野外违法违规用火行为联合督导检查,开展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加强野外火源管控,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野外用火行为。

第五节 加强早期火情处置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护林员、瞭望员火灾预防的“哨兵作用”。坚持队伍靠前驻防、带装巡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加强市、县(区)森林草原防火通讯与信息指挥系统建设,使重点林区火场通讯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市、县(区)各级指挥中心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第六节 提升防火保障能力

逐步推进专业化、半专业化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森林草原火灾早期处置演练,建立森林草原防火队伍与地方消防救援队伍联动机制,提升应战能力。加大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防火综合治理项目优先布局秦岭、桥山、黄龙山等重点林区、自然保护地、城镇周边等关键区域,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规划期末达到95%。

专栏8-3: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建设项目

1

1

陕西省吉祥坊体育 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主要建设有森林防火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森林防火情况监测服务、森林火情信息发布预警平台、数字多功能厅、森林防火监测系统;二期主要包括无人机巡查系统、防火语音柱、升级一期数据库。

2

陕西省吉祥坊体育 华山少华山森林火灾高风险区专业队伍建设项目:项目在华山风景名胜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防火区实施专业防火队伍营房建设510㎡,购置专业防火装备759台(套、辆、门),建设消防池12座,防火训练器材4套,办公用品37台(套、部),远程林火监控系统20套,建设监控中心1个,购置防火管理服务器、防火三维地图管理服务器、防火管理软件各2套。

第十章 高质量发展林业产业经济
第一节 构建惠民富民的林业产业发展框架

一、提升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知名度

依托资源优势,以标准化栽培、低产林改造、良种推广及设施林业等技术手段,重点推进渭北、秦岭北麓浅山核桃,南北两塬柿子、花椒,大荔沙苑红枣基地建设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加快现有经济林基地升级,打造特色经济林示范园和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大荔冬枣、富平尖柿、华州花椒等系列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知名度。

二、发展林下经济和苗木花卉产业

引领群众利用林地资源,采取“林药、林菌、林菜、林苗”等套作、“林畜、林禽、林蜂”等养殖模式,加快林下种植和特色养殖产业发展,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持续扩大苗木花卉产业,打造苗木花卉产业园区。

三、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型经营主体

依托林特产品陕西馆建设,筹建渭南林特产品网络馆,推进林业产业线上定制服务,培育“基地+互联网+消费者”直通快捷营销模式。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林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化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快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提升全市林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林业产业兴林富民效应,到2025年,林业产业预期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专栏9-1:林业产业重点项目

1

特色经济林产业

新建和提升改造经济林75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8个。

2

苗木花卉产业

持续扩大苗木花卉产业,推动花卉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打造苗木花卉产业园区,到2025年,苗木花卉年产值10亿元。

3

林下种养业

林业种植重点发展黄苓、蒲公英、板蓝板、丹参、地丁、金银花、红参等中药材,木耳、香菇、平菇等食用菌;林下养殖重点发展中华蜂、鸡、鸭、鹅、猪、林麝等,“十四五”期间发展林下种养面积5万亩。

第二节 挖掘资源潜力促进生态旅游经济

合理利用现有森林景观,打造多种形式的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业休闲服务项目,提供惠及百姓的林业生态旅游产品,力争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300万人次,建成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专栏9-2:生态旅游线路建设重点项目

1

秦岭生态休闲康养旅游带:西起临渭区、东至潼关县,途经石鼓山森林公园、少华山森林公园、太平峪森林公园、华山景区、华阴月季园、潼关润谷农业观光园,主要体验秦岭天然森林景观、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等。

2

黄河西岸生态休闲旅游带:南起华阴市华山脚下,北至合阳处女泉,途经潼关岳渎公园、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洽川湿地,主要体验湿地生态景观、生态田园风光等。

3

北山生态人文旅游带:北起合阳县,主要经合阳梁山、澄城县壶梯山、白水县方山森林公园,到达富平金栗山森林公园,形成串联北山生态旅游目的地,辐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带。

4

渭河湿地生态运动旅游带:沿渭河自西向东,途径渭河生态运动公园、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潼关岳渎公园,主要领略渭河沿线湿地风光,观赏河流、湖泊湿地自然风光、湿地鸟类,进行湿地自然教育。

第三节 生态文化引领自然教育经济

一、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沙地公园、古树名木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到2025年建设生态文化教育场所15处,每年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活动5次以上。依托“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建设,组织申报一批各类自然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建设项目,着力提升自然公园统一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推进森林文化产业发展

深入挖掘传统森林文化元素的人文内涵,保护修复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遗迹等生态文化载体,保持其原真性、完整性。引导开展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森林文化资源体系研究,促进森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市场化发展,重点推进华阴市、华州区、临渭区森林文旅产业融合,将森林文化元素融入美丽渭南建设,推动支持森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创新开展自然教育实践活动,倡导中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自然教育建设和运行,在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及苗木花卉产业园内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森林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活动,举办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自然教育研修和培训活动,建立开放共享、科学系统的自然教育发展模式。吸引旅游文化企业参与自然教育机构平台建设,发挥市林学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学会等组织在自然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表9-1:林业产业总产值

县(市、区)

预期总产值目标(亿元)

合计

200

临渭区

16

华州区

13

华阴市

6

潼关县

8

大荔县

37

澄城县

24

合阳县

27

蒲城县

20

富平县

34

白水县

15

第十一章 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政策平稳,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兴旺,加快脱贫地区生态宜居,着力巩固生态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坚持落实好国家生态护林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草)等惠民政策。围绕林业建设,支持群众参与森林抚育、重点区域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带动群众增加劳务收入。引导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林业基层单位开发公益岗位、开放经营场所,开展多种经营,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第二节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确保搬迁后搬迁群众原有承包林地依法享有的承包权益不变,继续按规定享受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惠民政策。续聘生态护林员时,符合续聘条件搬迁户,可根据当地实际予以倾斜。引导迁入地附近的涉林合作社、涉林新型经营主体,以提供劳动岗位,参与林产品经营,支持迁出地林地入股流转等多种方式,带动搬迁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第三节 项目资金聚焦支持乡村振兴

过渡期前3年,林业项目资金向脱贫县重点扶持,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后期逐步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及特色优势林产品发展。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支持全市欠发达国有林场改善基础设施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第四节 实现生态富民产业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做到生态与产业融合。一是强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加大干杂果经济林示范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林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成县域支柱产业。二是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加快补齐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电商销售等短板,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林产品供给。三是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三化一片林”森林乡村80个,依托森林乡村自然环境、林特产业、地方民俗民风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

第五节 加强科技支撑人才帮扶

以技术支撑推进林农栽培作务水平,持续发展林业富民产业。建立健全引导林草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加大林草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林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加大对全市生态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第十二章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以“小切口”改革为切入点,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健全国有林场经营机制,推动各项改革系统集成高效。

第一节 深化集体林权综合改革

一、稳步推进集体林地流转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权流转,鼓励通过土地流转以及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合法流转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沙、荒滩等未利用地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二、严格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抓好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全面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对地方公益林补偿全覆盖。按照“扩面、增品、提标”要求,加快森林保险由灾后赔偿向灾前预防升级、由保生产环节向保全产业链升级。指导林权纠纷调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加快推进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方式落实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草原承包经营管理,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第二节 完善国有林场经营机制

一、巩固和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激发国有林场发展活力

在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改革政策充分落实,建立健全职工绩效考核机制,分区分类探索国有林场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分级监管机制,引导支持社会资本通过适当合作方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二、推进国有林场绿色经营发展,林场建设与农民增收双推动

推进各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科学开展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培育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加快大径级林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融合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打造不同类型示范林场。林场在森林经营、培育、基础设施、林业产业、林下经济等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吸收周边乡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闲置劳力就业增收,带动当地林农就业增收。

三、加强国有林场基础建设,推动国有林业改革巩固提升

积极争取中省市县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对国有林场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所需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持续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管护用房、防火道路、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节 推动林业“小切口”改革

一、精准确定改革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围绕“迈进深绿色”林业工作面临的短板弱项,研究确定林业系统各部门各领域切口小、带动面大、成效明显的“小切口”改革任务。

二、扎实推进“小切口”改革

根据聚焦改革任务,各县(市、区)林业部门组织编制“小切口”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完成时限。建立工作台账,夯实工作责任,加大检查督促,确保改革工作落实落细。

第四节 全力推进智慧林业管控平台建设

依托陕西省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建立全市智慧林业管控平台系统,实现全市生态空间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省市县林业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融合协同、共建共享。

在遵循“需求导向、功能实用,统分结合、各有侧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方便实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充分利用现有林业信息化资源,并根据系统建设实际需要,建设林草资源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森林防火巡护管理系统、森林督查一体化管理平台、巡林护林考核评价系统、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服务、信息发布预警平台、移动防火巡护系统、移动巡护督查APP、古树名木管理与可视化展示系统、湿地保护与管理系统、生态保护管理系统、林业行政执法系统、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实现林业管理范围全覆盖、工作过程全监管、业务信息全支撑的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渭南生态空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十三章 进一步完善支撑体系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全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长工作机构和配套制度体系。

二、科学设立考核指标

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制度,重点考核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自然保护地占比、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火灾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指标和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三、高效发挥林长制作用

建立林长制督查考核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目标责任,夯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主体责任,协调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第二节 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一、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评估

积极参与自然资源部门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评估工作,切实做好森林、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制定,认真核对生态保护红线矢量数据,将国家一级公益林、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将商品林全部调整出生态保护红线。

二、严格做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管控要求,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严禁项目建设非法使用已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森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地,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三节 林业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一、深入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工程中,使用近年来总结的抗旱整地、成行覆膜集水造林法和根灌反渗法浇水等新技术,加快林业关键性适用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建立健全乡镇林业工作站,形成市、县、乡(镇)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骨干,覆盖全市的林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更新基层知识结构,提高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基层林业站现代化管理服务手段和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二、继续加强林业技术培训

以“义务植树”、“科技宣传月”、“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活动为契机,通过版面上街、发放宣传资料、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技知识宣传推广,全民林业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现地,采取技术讲座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积极开展花椒、柿子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林木管护等技术培训。

三、高质量实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

依据历年省级林业科技推广任务安排,确保全市每年完成林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6万亩,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22个,培养林农技术骨干或业务能手10名。通过现场观摩交流与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建立高标准技术示范点,推广先进的新技术,培养一批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

专栏13-1:林业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项目

1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储备及组织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5 项,推广核桃、花椒、柿子、红枣等干杂果经济林提质增效优质栽培及困难立地造林实用技术。

2

“省级林业科技推广任务”林业科技示范工程

每年完成林业科技示范推广面积6万亩以上、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22个,培养技术能手10名。

3

林业技术培训

每年完成林业技术培训5000人(次),提升林农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第四节 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一、完善生态空间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修订完善《吉祥坊体育 湿地保护条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吉祥坊体育 实际情况,制定林草湿等生态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二、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健全林业普法体制机制,创新形式手段,丰富内容载体,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活动,用法治意识构筑全社会保护生态的无形红线。把法律意识培养与生态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公众信仰和道德风尚。

三、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充实行政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夯实行政执法责任,研究理顺生态空间行政执法体制,推动综合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与公安机关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执法质量。

第五节 扎实做好种苗供应保障

一、开展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

按照中省部署要求,开展全市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加大乡土珍贵、经济林等重要树种的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力度。以木本粮油、珍贵树种、林下经济和生态修复树种为重点,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台账,推动种质资源动态监测。

二、加强良种示范推广

依托中省林木良种相关项目,加大生态修复、珍贵树种和木本粮油树种的种子园、采穗圃建设力度,提升优质种苗繁育能力,在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林业科技示范项目中,提升良种使用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种苗供需预测预报,指导种苗精准化生产,加大林下药材、木本粮油、特色花卉、珍贵树木新品种推广使用力度。

三、提升种苗供应保障能力

加大林木良种补贴力度,加强良种基地和国有苗圃现代化设备设施提升,推进种苗基地育繁推一体化建设能力,全面提升公益性造林优质种苗供应保障能力。加大林木种苗育苗结构调整力度,以吉祥坊体育 国土绿化建设栽植苗木为主,引导培育优质乡土树种苗木,并积极探索公益性造林订单育苗制度。做好林木种苗市场监管,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和违法打击力度,有效扼制林木种苗的违法行为,规范种苗市场秩序,维护生态安全。

四、建设吉祥坊体育 种苗培育实验示范基地

在临渭区南塬实施苗木培育工程,建设种苗培育实验示范基地,推动区域乡土树种种苗生产,丰富造林绿化树种育苗结构,提高种苗培育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种苗培育示范作用。

第六节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一、完善林业政策

围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富民、生态服务、生态安全方面,结合全市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制定、完善与中、省政策相适应和衔接的相关地方配套政策,为做好全市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强化林长制督导考核,促进地方政府履行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公益林的保护支持。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监管体系,促进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林业金融服务创新,完善林业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推进生态护林员选(续)聘政策,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输出地脱贫人员提供公益岗位。推动落实《陕西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做好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工作。

二、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健全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积极争取中、省、市、县财政投入,实现财政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稳步增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劵推动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鼓励金融行业加大林业支持力度,推进林权抵质押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的贷款支持。完善森林保险制度,以提高林农抵御火灾、虫灾、冰灾、洪灾的能力。

三、强化林业科技创新保障

进一步完善地方林业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在财政预算安排和行业科技项目上,重点支持森林生态资源培育经营、修复保护、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固碳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促进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完善技术推广体系,推进林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构建林业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能力建设,提高生态建设标准化水平。巩固完善林业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引进办法,加强林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林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伍,进一步用好“三项机制”等奖励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高质量美丽渭南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健全配套政策,落实责任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宣传引导,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五”林业发展建设是打造美丽渭南,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吉祥坊体育 “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谋划,完善配套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群策群力地抓好林业发展“十四五”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谋划好当地林业发展,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年度计划,抓好安全生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强化考核问责

健全规划实施考核机制,结合全市林长制推行,把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等规划核心指标纳入林业综合督查检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规范开展林业建设绩效评估,切实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工作任务,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 加大财力保障

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推进公共财政支持林业政策力度,将林业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加大对绿化造林、森林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力度。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形成资金投入合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各地统筹多层级、多领域资金,强化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保障,优化资金监管,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廉政风险防控能力,保障规划落地见效。

第四节 引导全民参与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种渠道,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富民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林业建设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创新公众参与模式,深入开展“关注森林”、全民义务植树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激发全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公布林业建设重要举措和阶段成效,增强群众对生态建设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