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发布时间:2022-10-20 来源: 渭南日报
  10月16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市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广泛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进行生态修复,着力扶持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强化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62%,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这十年 坚持保护优先,守护绿色屏障
  认真做细做实林长制。以压实各级林长对责任区内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保护发展主体责任为目标,坚持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基层林长责任年”活动,健全相关配套制度,细化督查考核指标,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地落实,实现从“抓林长”到“林长抓”、“林长制”到“林长治”的根本转变。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8729人,其中市级林长5人,县级林长74人,镇级林长885人,村级林长7765人,护林员4586人,设立林长公示牌1687个,基本建成了组织体系完善、制度保障有力、运行机制顺畅的林长制体系。
  科学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落实各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责任主体,严管野外火源,加大巡查力度,强化森林防火工作。扎实做好森林火情火险防控工作,有序推进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市级评估区划,全市重点林区森林火情监测率达90%以上,十年来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事故和因扑救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严格管护森林湿地资源。严格执行《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加强森林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加强行政执法,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积极开展野生动物巡护救助工作。完成整合自然保护地23个,总面积10.97万公顷,其中华山和洽川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查办盗伐、贩卖野生动物、违法占用林地等各类涉林案件1100余起,查获、收缴野生动物5100余只,收缴木材4300余立方米,市域内非法占用林地湿地、毁林开垦、乱采乱伐、乱捕滥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得到遏制。
  扎实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封锁、应急防治。设立检疫检查站41个,年普查松林26.33万亩,全市12个国有林场、172个涉松企业、98家木材经营户实现监控全覆盖。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十年间,全市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严控了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
  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颁布施行首部地方法规《吉祥坊体育 湿地保护条例》,编制印发《秦岭湿地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先后完成退耕还湿6.7万亩,试点建设10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和湿地保护率均为全省之首。全面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编印了《吉祥坊体育 古树名木》画册,建立完善了2811株古树名木档案资料,2019年全国古树名木抢救复壮业务培训班在我市举办,渭南经验在全国推广。
这十年 坚持国土增绿,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开展造林绿化。依托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项目,采取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营造林,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十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25万亩,飞播造林29万亩,封山育林85万亩,开展退化林分修复35万亩、森林抚育103万亩,全市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
  全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以建设绿色东大门为目标,在全省率先实施大地园林化建设。以黄河西岸直观坡面和河滩地绿化为重点,结合区域内出入境口、景区、交通干线绿化,完成晋陕峡谷绿化5.8万亩,有效美化了沿线环境。依托中心城市生态绿廊建设,在城区渭河两岸、南塬直观坡面营建生态林带6400亩,初步形成“城区万亩森林环绕”的森林景观。十年来,全市累计完成道路绿化提升1.44万公里,打造黄渭洛及其支流防护景观林带923.8公里。
  加快森林乡村建设。突出乡镇、村庄身边增绿,依托“三化一片林”项目,大力推进乡村绿化提升,积极推进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高效推进园林化示范镇、绿色家园示范村创建活动,先后完成852个村庄及周边路渠、河流、荒山荒坡绿化,积极打造乡村绿化景观,营造了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
  高标准实施林业重点项目。坚持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典型引领,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完成造林面积22.81万亩,占总任务的92%;省财政安排澄城县第一批实施“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1万亩;规划建设的2万亩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工程正在加紧实施;实施沙苑沙地治理9.57万亩,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3%,昔日荒漠已变绿洲。
这十年 坚持生态惠民,助推乡村振兴
  着力发展林业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助推乡村振兴。突出区域特色、加强科技支撑、打响绿色品牌,发展以花椒、柿子、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275.25万亩;培育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3家,辐射带动林禽、林药、林蜂等林下种养19万亩;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新型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金银花、油用牡丹、观赏花木等苗木花卉种植13.9万亩;依托资源禀赋,森林、湿地康养等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今年3季度全市林业总产值已达115万元。渭南在青山绿水之间蹚出了一条适合秦东地区的兴林富民之路。
  积极发挥林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稳定吸纳脱贫群众2595户进入生态护林员队伍,年发放劳务补助1674万元。累计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惠农补贴资金4.88亿元。以“公司+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的种养加经营模式,培育扶持620余户群众每户年增收8000余元。
  大力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包联林业经济实体工作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难题,促进产业发展林农增收。这十年,市县林业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展科技下乡1200余场,培训林农15.5万人次。依托中省林业科技项目,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县、示范点、示范户、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先后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180余处,年示范推广面积10万余亩。
 这十年 坚持人民至上,弘扬绿色理念
  强势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把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21年我市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12月17日全市召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动员会,市委主要领导,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参会并讲话。今年9月1日,《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评审。截至目前,创森12项工程进展顺利,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67个村庄被国家林草局授予森林乡村称号,城乡绿化均衡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全市12个国有林场均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国有林场在林业资源管理保护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盘活森林资源、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为目标,巩固完善集体林权改革主体改革成果,组织指导集体林权规范流转,积极开展公益林保险,认真落实生态效益补偿、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大力组织建立林业服务中介组织。按照简政放权的工作安排,下放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出省木材运输许可等行政审批事项7项。积极探索多元投资、股份合作、永续经营的“双储林场”,华州、潼关、蒲城、富平被列入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规划范围。
  积极培育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植树节”义务植树、“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科技宣传月”等活动,通过开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和生态文化园区、植物园、城市公园,通过印发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等宣传资料,大力开展林业科普宣传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联合“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开设《黄河湿地生态瞭望》专栏,刊发野生动物、植物科普信息200余条,广大市民生态文明理念和科技意识明显提升。
  积极筹建野生动物救助观览中心。规划投资3.5亿元(不含野生动物),在高塘赤水河西426亩非农地上,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科研区、科普宣教区、配套服务区、观览游乐区四大板块。目前,已完成了项目建设用地实地勘测、《项目建议书》编制等工作,待市政府研究通过后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并按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力争尽快开工建设,为渭南开展生态文明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再添新场所。
  今后,市林业局还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把秦东大地建设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