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腰带”上植出“绿裙摆” 蒲城县以生态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2-12-10 来源: 陕西日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以绿为底,本就是乡村的底色。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怎样在渭北“旱腰带”区域上植出“绿裙摆”?怎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1月16日上午,我们驱车拐过数道弯,行至半山腰,来到蒲城县唐景陵金帜山,被山上种植的那些树所吸引,好奇这一棵棵树为何能在岩石上存活下来?

唐景陵金帜山属于石质山体,像这样的石质山体,蒲城县境内还有岳王山、尧山、五龙山及其余脉卧虎山,尤其是唐桥陵、唐泰陵、唐景陵、唐光陵景区所在山体岩石裸露、土层瘠薄,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高,植被恢复慢。

“石质山造林,面临立地条件差、栽植难度大、用水不方便等困难。”蒲城县林业局项目办主任杨祎介绍说,我们组织专人赴河北塞罕坝、山西永和、韩城象山等地考察学习,启动实施了困难地客土造林试点工程。

蒲城县地处渭北“旱腰带”区域,境内森林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面对这些困难,公开招标确定绿化施工企业,包联干部常驻工地,在山体坡度较陡、机械上不去的地方,采用2-3人一组,风镐刨、钢棍撬、电钻打、铁镐掏,整理成圆形鱼鳞坑。”杨祎说。

“当时考虑到人工运送苗木和营养土太慢,也很危险的情况,就找了20多头骡马驮、滑索机械输送,才解决了土的难题。”柴玉沟村管护人员张分粮说,栽植迎春花、桃树、柿子、石榴、爬山虎、常春藤等,种类比较多,修建蓄水池,所以苗木成活率高。

为便利石山地苗木取水浇水,从海拔1000米高度采取三级提水办法,建设容量300立方米的蓄水池,累计栽植树木15万株,苗木成活率达到98%。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路径有很多,尽管每个地区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蒲城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弱项短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走出了一条可学可鉴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在造林前确定管护单位,签订管护协议,不造‘无主林’,确保苗木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 蒲城县林业局业务干部卢娓说。多年来,完成石质山体立体造林3.2万亩,基本实现了唐陵景区绿化全覆盖,苗木成活率普遍达到95%以上。

苗木采购、科学栽植、树种搭配、节约用水、抚育要领等进行统一规范,还出台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损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实施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

蒲城县按照“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花冠戴帽、绿带缠腰、经济林作裙”的立体绿化模式,精准施策、下茬整治、全面修复治理卧虎山生态环境,把渭北“旱腰带”地区种植出“绿裙摆”,填补了吉祥坊体育 山地造林的空白,为关中北山整体绿化发挥了典型示范的牵引作用。

“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以前村子周围风一吹过,满是扬尘,空气污染严重。现在村子生态环境改善,变化很大,也引来人们旅游,我们收入也多了。” 张分粮说。

据了解,创新荒山绿化投资方式三措并举,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健全林业投融资机制,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政策,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森林真正变成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

生态的魅力在乡村,乡村的活力靠生态。

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蒲城县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正释放发展活力,拓展深化增收途径和空间,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新期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绿色早已成为蒲城最美的“底色”。(记者:唐兰可 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