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发布时间:2019-07-16 来源: 中国林业网
——写在我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突出成效之际


退耕还林让黄土高坡披彩挂绿,图为2019年6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陕西省吴起县郭畔村山景 新华社发

西藏昌都市木协乡下罗娘村致富带头人次仁旺修(左)带领贫困群众种植云杉 新华社发



眼前的延安,山青了,水绿了,鸟儿多了,昔日沟壑纵横、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坡变成了山川秀美的“绿色江南”。
  延安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发祥地。1998年,延安市吴起县率先打响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攻坚战。经过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延安人交出一份生态建设的亮丽答卷。自1999年以来,延安20年退耕还林1000余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森林覆盖率接近50%,植被覆盖度超过80%。
  延安退耕还林是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缩影。
  退耕还林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在当代中国演奏了一曲从梦想到现实的华美乐章。
  新一轮任务彰显绿色筑梦决心
  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同年8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再启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336项重点任务之一。2014年至2018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目标被连续5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见证了一个民族齐心协力、共筑绿色梦想的决心和意志。《总体方案》确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2017年5月,国务院又批准核减3700万亩陡坡基本农田用于退耕,使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扩大到近8000万亩。2014年至2018年,有关部门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共计5478.7万亩,其中还林4996.9万亩,还草481.8万亩,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18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中央投入565.8亿元。首次检查验收表明,抽检对象计划面积保存率达到94.2%。
  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正值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极度脆弱且不断恶化之际。1998年夏,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洪水泛滥,特大洪涝灾害南北夹击。在空前的生态灾难中,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作出重大战略抉择,投入数千亿元资金,先后上马了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大幕正式开启。
  从川陕甘三省的三年试点到25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年大规模实施,从2004年的结构性、适应性调整到2007年后的巩固成果阶段,中国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组数字记录下退耕人在华夏版图上创造的绿色奇迹:1999年至2013年,全国共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任务4.47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9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2亿亩,封山育林0.46亿亩;工程范围涉及2279个县(含县级单位),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直接受益;中央对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达4449亿元,在政策补助上开创了大范围直补农民的先例。原国家林业局逐年开展的阶段验收结果显示,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计划面积保存率达到99%以上,工程管理规范、造林质量较高、建设成效显著,已有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较好巩固。
  增加了“中国绿”也增加了“世界绿”
  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代表的生态修复,在增加“中国绿”的同时,也增加了“世界绿”。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地球比20年前更绿了,中国植树造林贡献最大。并非巧合的是,中国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造林面积占同期我国人工造林总面积的27.7%,位居各大林业重点工程之首,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可见,作为中国增绿数量的超级大户,退耕还林还草以独特的方式,默默地为地球变绿贡献着力量。
  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20年来,中央财政在长江经济带有关省市投入2000亿元以上巨资,实施退耕地还林8000余万亩,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
  长江上游的贵州省是目前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最大的省份。对贵州省10个县的连续定位监测表明,退耕地植被平均总盖度从退耕前的12.4%增加到2010年的92%,提高了近80%;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平方公里3325吨减少到2010年的931吨,下降了70%以上。
  与长江上中游地区相比,黄河上中游地区增绿难度更大,但退耕还林还草效果也最为显著。
  延安是黄河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退耕前年入黄泥沙占陕西省入黄泥沙的1/3。退耕以来,绿色边界向北推移400多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00余吨,年入黄泥沙由2.6亿吨降到0.3亿吨,降幅接近90%,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为世界提供了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随着生态的逐步改善,延安市的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修复,2018年6月在子午岭林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金钱豹种群。
  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亿万元的巨额生态价值。据国家林草局监测,截至2016年,包括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25个省区,每年涵养水源384.7亿立方米、固土6.32亿吨、固碳0.49亿吨、释氧1.17亿吨、吸收污染物313.3万吨、滞尘4.74亿吨、防风固沙5.97亿吨。按照2016年现价评估,全国退耕还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1.38万亿元,相当于前一轮和新一轮工程总投入的近3倍。
  昔日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
  通过退耕,把生态承受力弱、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种上树和草,既是从源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固碳增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据国家林草局对100个退耕还林样本县的监测,新一轮退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18.7%,重庆城口县、甘肃环县和会宁县分别达48%、49%和39%。2016年至2018年,全国共安排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关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近3000万亩,接近三年退耕还林总任务的3/4。
  贵州省十分重视发挥退耕还林的精准扶贫作用,毕节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77.2万亩,覆盖了九成以上的贫困乡镇、一半的贫困村和1/3的贫困人口。湖北省恩施市引导退耕户以短养长,发展林药、林菌、林菜等产业基地12万亩,年产值3亿元,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山西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脱贫攻坚八大精准措施之一,既增绿也增收,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攻坚战,探索出全国推广的“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脱贫模式。
  无论在西北的黄土高坡,还是西南的“穷山恶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毁林开荒历史,让农民彻底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历史魔咒。
  破解“三农”问题有了新途径
  退耕还林还草也为破解“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工程的实施,使4100万退耕农户、1.58亿农民从政策补助中直接受益,比较稳定地解决了退耕农户的温饱问题。它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程大规模实施早期,在四川省丘陵、盆地周围地区,有400多万个劳动力因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得以转移,外出务工年创收217亿元。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再限定还经济林的比例后,各地退耕热情高涨,仅2015年、2016年全国退耕还经济林就达到518万亩和818万亩,分别占年度总任务的55%和58%。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干鲜果品、木本粮油基地、林特产品和休闲观光旅游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可见,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生态修复为突破口,以培育资源、改善生态为基础,通过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开发林业多种功能,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实现大地绿、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退耕还林还草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它是一场深刻的土地利用方式变革,由种粮食到种林草,土地的利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农民的精力和财力集中起来搞基本农田建设,把坡耕地腾出来种树、种草,把富余的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它让我们既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重新审视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在文明进步中,如果生态被牺牲掉了,那么生态危机就出现了;如果生态危机出现了,那么文明危机也就不远了。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还草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卓越实践,已成为人类重建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作者:周鸿升,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退耕还林(草)工程管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