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建议办理

对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17号提案的复函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9日 17:08:38 点击数:0 次 字体:

吉祥坊体育 工商业联合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大支持道路运输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设的建议》(第217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祥坊体育 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市教育局联合市委文明办、市交通局、市交警支队在全市共同创建文明交通示范校8所,文明交通示范村3个,文明交通示范社区1个,全力推动全市校园交通安全工作开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主要做法

交通安全作为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校车安全和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一)严防麻痹思想,夯实安全责任。今年以来,先后下发了《吉祥坊体育 2022年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始终绷紧学生安全这根弦,及时层层传导压力,夯实各项安全责任,确保工作要求落实。针对中小学生私开车辆、未达法定年龄驾驶机动车、电动车等引发事故的新问题,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领导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师生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宗旨,强化风险意识,主动履职尽责,认真落实安全稳定“一岗双责”和主体管理责任,对假期校园安全工作特别是校车、师生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行再部署、再督查、再落实,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利用“12•2全国交通安全日”、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指导各县市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学校就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QQ群、短信等方式,向家长推送安全教育日主题海报、告家长书、致家长一封信、倡议书等,不断提升家长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明确家长假期监护责任,加强中小学生骑车、乘车等交通安全常识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引导家长签订并履行“一盔一带”承诺,提高师生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水平。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宣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校车驾驶员、随车照管人员、教职工、家长和学生守法守规的安全意识。充分利用LED屏、飞屏、校园广播等平台,滚动播放“戴头盔、保安全”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共同打造“校、警、家、学”共建共享的交通安全校园。扎实开展“不坐超员车、拒乘三轮车”、“戴头盔、保安全”等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师生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

(三)开展隐患排查,加强值班值守。一是充分发挥校车办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强化假期校车安全监管,利用假期做好校车维护保养工作,除检修、检测等必要外出外,假期严禁校车上路行驶。二是对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进行完善。会同交通部门对校园周边道路标识、减速带、隔离设施进行规划完善,对校园道路安全隐患进行联合排查整治。三是做好校内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假期校园封闭管理,严禁外来车辆进入校园。完善校内减速带、隔离桩、指示牌设置工作,确保校内道路交通安全。

二、下一步工作

结合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整合思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谋划支持道路运输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一是通力协作,加大警示教育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建有道路交通运输警示教育基地1所,为全市师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主要场所。按照目前社会车辆保有量连年剧增的态势,已不能满足日常宣传教育需要。市教育局将配合市交安委做好警示教育基地相关工作开展,为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增添助力。

二是集思广益,积极借鉴友邻成功经验。利用各种培训交流机会,吸收引进外市好的经验做法,补足短板,壮大我市道路运输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设。

三是深化成果,强化交通安全教育培训。配合交警部门做好道路交通法规宣讲,加强一盔一戴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师生及校车驾驶人遵章守法意识。针对季节行车特点,加强雨雾天气和湿滑道路行车安全及应急处置培训。同时,强化校内交通安全管理,加强对师生校内交通安全教育,确保校内交通安全。

三是严格要求,保障校车行车安全。利用假期,强化校车安全管理要求,落实校车“六定”管理要求,即定人(定驾驶员、随车照管人员)、定车(固定班次)、定座位(固定学生座位)、定检(定时对校车进行检测维护)、定线路(固定接送线路)、定时间(固定接送时间)。积极协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全面开展道路交通和校车安全宣传教育,检查人、车、路等影响校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对所有从业人员资质、车辆技术状况和道路安全条件进行一次逐人、逐车、逐路的排查检查,不留死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基础实、台帐全。

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会在今后工作中认真思考调研,积极采纳。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爱!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够让青少年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学习环境。

吉祥坊体育 教育局

2022年7月28日

(联系人:党骅电话:293085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曹晓莉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