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家语录

专家语录

张琴:变“拿来主义” 为问题驱动教研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9日 15:02:19 点击数:次 字体:

我园是一所新建园,教师中入职不满5年的占87%。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高,善于模仿,“拿来”能力强。但基于儿童的课程设计能力较弱,更缺乏质疑等素养。一方面,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园本教研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教师缺问题意识、轻实践反思等困难。作为管理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教师真正意识到教研的重要性,主动发起研究行为,才能更加投入并深度思考,从而将科学理念真正转化为适宜的教育行动。

在园本教研中,我们思考最多的是:课程建设中真实存在着哪些问题?教师遇到了哪些困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研?我们走进班级,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和教师一起基于现场情境进行反思,提炼问题,共寻策略。针对本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努力实现教研管理方式、教研主题视角、教研内容选择的转变,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有效提升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研管理方式:从高控到放手转变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管理者应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因此,在组织教研时,我都做好充分准备。确定教研话题、收集学习材料、安排相关讨论、布置研究任务,处处发挥引领作用。一段时间下来,尽管我很认真地做,但效果并不理想。教研时,教师专心倾听的多,主动发言的少;被动参与的多,积极投入的少;随波逐流的多,个性化思考的少。很明显,教师对自己是教研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准,任务不明确,目标意识不强。

去年,我们开展了“美丽的春天微课程”专题教研,各班教师畅谈自己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方案构架。可实际上我们看到,幼儿园里的油菜、蚕豆花开了,从一朵花开到满园花香,但教师对这些随手可得的资源视而不见。我只好通过教研群向大家发出邀请,各班教师才行动起来,带领幼儿去观察。去了一两次后又不见踪影了。我只好又在群里发出倡议,教师才又带幼儿去了。

事后,我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赶羊群”现象?静心思考后,我意识到,自己事事策划在先、引领在前,教师已经适应了“等待”,忘却了寻找和发现。我的过分主导甚至是包办代替,挤占了教师主动思考与自主探究的空间。我立即改变管理方式,将具体方案指导变为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人从配角变为主角。

在接下来的“读专业书,做幸福的幼教人”活动中,我们把选书的主动权还给教师,教师带着自己的困惑、问题去读书,从书中寻找方法,再运用理论去改进实践。“读书+实践”的交流会上,教师热情地分享自己的收获,并用案例向大家展示读书后的思考和教育行为的改变。

在科学理念指导下,教师遇到问题再也不绕着走,有了科学理念的支撑,看似平常的工作因创新而不再平常,自主研究能力不断增强。理论和实践智慧融合激发的火花点燃了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的热情,教研氛围焕然一新。如今,“读专业书,做幸福的幼教人”,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工作常态。

教研主题视角:从假借到真实转变

园本教研强调的是“园本”,研究主题应凸显自己园所的个性和真实需要。但在以往工作中,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假借”别人的话题来研究。如看到一篇关于环境创设的“好文章”,就拿来进行园本教研,分享、讨论一番。研究来研究去,说的是别人的话题,学的是现成的结果,我们的问题在哪里都不知道。

在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自问:什么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持续沉浸式的园本教研?怎样才能做到有效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思考后我们逐渐认识到,教研要改变以往分享别人研究成果的模式,一定要扎根于本园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产生的真问题。

因此,我们走进班级,走近幼儿游戏现场,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比如,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对公共环境(走廊)区域不感兴趣,很少在此停留。我们立即进行专题研讨,并尝试通过“加一加,换一换”的办法调整。

“加一加”指的是增加幼儿学习故事画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放慢脚步。“换一换”指的是用悬挂的弹力带替换走廊上的吊饰,高矮不同的幼儿通过走廊时,都能跳一跳触碰到长短不一的弹力带。幼儿跳一跳、抓一抓、碰一碰,参与感、融入感、代入感增强了。

教师欣喜地发现,原来空空荡荡的空间环境区域如今笑声不断、人头攒动,喜欢这里的幼儿越来越多了。

这样成功的范例还有很多,教师从实际教学活动中发现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研究的氛围和热情更浓郁了。

教研内容选择:从拼凑到精准转变

我们曾围绕教师撰写的观察记录存在“假、空、套路”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教研,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教师进行的观摩活动,运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的教育评价等内容针对性并不强,更缺乏系统设计。

为了让教研活动更具科学性、系统性,我们聚焦主题,开展了持续性、沉浸式教研,对教师专业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系统规划,每一次教研采用什么形式、讨论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都会精心设计,确保教研内容与教研目标一致,针对真实的问题展开。同时,根据教研需要,我们采用大组教研和便签条、线上互动、自主阅读、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高度参与、沉浸其中,教研目标达成度变高了。

比如,我们发现教师在撰写观察记录时,不知道如何观察幼儿,更缺少研究幼儿的兴趣。我们专门拍摄了幼儿游戏、种植、生活的现场录像、照片,然后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播放给教师看。当教师看到小班幼儿在种植园里用拔、踩、摇、推等6种方法将十几厘米长的大萝卜拔出来时,都感到很吃惊。大家都说,没有想到幼儿的世界如此精彩。

我们发现,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和支持策略两个环节有困难,于是就在教研时让教师轮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案例,提出自己的困惑,大家一起对照《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现场分析案例中幼儿的发展水平,聚焦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共寻适宜的支持策略。

上学期,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开展“自然角环境创设与幼儿自主探究”的主题教研。一日生活皆课程,为了真正实现班级自然角的课程价值,我们将以往自然角观摩评比改为分享幼儿学习故事,引发教师思考:课程在哪里?儿童在哪里?学习在哪里?于是,班级自然角多了各种劳动工具,如剥玉米机。教师创造性地把自然角变成了“自然角+”,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生成学习的可能。教师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能引发幼儿兴趣和行动的环境与材料,才真正具有课程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惠阳路分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郝士挺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