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缤纷校园>> 师德典型

师德典型

合阳教师杨艳妮:不负韶华 助力成长

来源:合阳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9日 08:06:19 点击数:432 次 字体:

杨艳妮,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合阳县实验小学教师,合阳县“千人计划骨干教师”。她的课例《咏柳》被评为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市级优课,指导的节目《鱼儿欢歌》在2019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荣获小学学段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陕西教育》发表。她信奉的教育格言是“牵着孩子们的手,快乐地迎接每一天。”她是一位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语文老师。

用爱用情修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名师德良好的教师可以改写一个学生的人生。教师要敬业,更要精业。杨艳妮老师常常提醒自己要实实在在求学问、认认真真当老师、清清白白干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她很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合理、科学地布置作业。每次作业她都严格控制作业量,从不占用学生的活动及休息时间。她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更在意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实际工作中,她经常告诫自己要多些“微笑”少点“脸色”;多些“合作”,少点“说教”;多些“激励”,少点 “恐吓”。努力把自己也当成一名孩子,欣赏孩子,赞美孩子,用心去爱他们。她有时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有时又是能包容孩子的母亲---天冷时,叮咛他们多穿衣服;雷雨天气,提醒他们保护自己;天热时,提供给他们饮用水。她用真诚的爱、幽默的语言、优雅的教态、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和尊重。她以实际行动做着孩子们的“护花使者”。

入心入脑做教育

杨艳妮老师把“备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对自己工作的基本要求。她常常引导孩子们反思“跟同学比,看差距在哪里?跟自己比,看进步了没有?”。为了备好课上好课,她翻阅资料,及时批注,了解学情,思考教法。一有空闲她就和同事切磋交流。在她的课堂上,她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她告诉孩子们,学习一定要有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三思而后行”,知识先要认真去消化,要活学活用。一节课45分钟,她不会一直讲。她会留5分钟让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开始师生互动25分钟,接下留10分钟进行当堂检测。本着“向课堂要效率”的原则,她精心设计着每一节课,力求让课堂元气满满,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但做为老师,她从来都不是刻板严肃的模样,下课的时候,她经常会被学生"围堵"在教室门口。凭着创新求索,求真务实,她收获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敬佩、孩子们的信赖。

一言一行润心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杨艳妮老师每一节课的板书都一丝不苟。孩子们天生爱模仿,慢慢也把字写规范了,就连班上的待优生“宁林譞”同学也写得一手好字。三年级学生初学写作文,对作文存在畏难情绪的学生大有人在。杨艳妮老师先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孩子乐于动口,敢于动笔。然后和孩子们一道分析,面对作文题目,该如何取材。很多时候,她会写下水作文,并分享给孩子们。班里的雷迪杰同学,特别怕写作文,第一次考试时作文一字未写。杨老师发现后,耐心教导,孩子慢慢能写出短小的习作了。杨老师又让他想:还可以写哪些内容?孩子万分为难地说:“老师,我实在想不出来了!”杨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结果雷迪杰发现有好多内容都可以写。当一篇内容较丰富的习作完成之后,雷迪杰慢慢有了写作文的信心。他的自信心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面前慢慢建立。如今的雷迪杰找到了思考的方向,面对作文已没那么害怕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杨老师深知朗读的重要性,可是孩子们朗读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声音大,根本读不出文章的韵味。杨老师就给同学们示范读,领读。她一直在强调:读课文不在于声音大,而在于入心入脑,要读出节奏,读出画面感,调动多种感观来读。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已经不再是干着嗓子读了,他们的朗读水平一天天进步着。如今,听班上吕妍妮、成春泽同学读课文,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孩子们不光学到了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在慢慢提高着。

再接再励担使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由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巧干加实干的工作方法,杨艳妮老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撰写的论文《琅琅读书声 悠悠经典情》《写字教学三部曲》获县级二等奖,《我和学生的读书故事》获市级征文大赛三等奖,《识字教学有新招》《让心情和文字一同起飞》《我和学生共成长》在《陕西教育》发表,课例《咏柳》在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市级优课”。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无舞蹈功底的她,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排练出了舞蹈节目《鱼儿欢歌》,并在2019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荣获小学学段二等奖。

流光如水,杨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润泽与力量。她如孩子成长路上的铺路石,默默承载一批又一批学子奔向远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曾晓楠 【打印文章】